大洋網訊 青藏高原為何是人類族群的“基因大熔爐”? “紅傘傘白桿桿”也不一定有毒?天天走著的人行道其實暗藏玄機?無聲的產品為什么可以講故事?我們的記憶伴隨怎樣的情感能夠記得更牢?
10月10日,格致論道·灣區第13期“點一束暖光”在廣州市南沙區資訊科技園鶴年堂一樓報告廳舉辦,由廣州物聯網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聯合主辦。本場活動也是2021年南沙區全國科普日分會場之一。
五位不同領域的登臺嘉賓將匯聚同一舞臺,分享著各自的追光旅程,他們點亮一束束暖光,帶領著觀眾走過城市、森林來到寬闊的青藏高原,思索著情感與記憶、產品與故事的聯系。
○徐書華:世界屋脊上的人類基因烙印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氧含量僅為海平面處的一半,可以說是人類遇到的最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但是我們發現,青藏高原上可能早在四到六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的印記。”
四到六萬年前的人們是怎樣上去青藏高原呢?事實上,人類登陸青藏高原的歷程悠久而曲折。最先進入青藏高原的人可能是各種早期狩獵者,而且不同的高原遠古人類之間發生廣泛的基因交流,并與晚近進藏人群發生了進一步遺傳混合,這個過程中,適應高原環境的古人類基因片段被保留下來,促使人類在高原的極端環境下存活下去。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徐書華用群體遺傳與基因地理學,為觀眾勾勒出人類踏上青藏高原漫長征程的輪廓。
○庫逸軒:用情緒給記憶調色
“為什么我們不記得上周吃了什么菜,卻能清晰地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發生了什么?”
情感對記憶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呢?人們對生命中重大創傷事件所帶來的不快或負面的記憶,一般比平靜日常、甚至愉快的記憶記得更清晰、更持久。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嘗試著突破記憶容量和提高記憶精確度,那大腦腦區在哪里?中山大學庫逸軒教授帶著他自己的工作成果,從生活經驗中的好奇出發,描繪出大腦中情感與記憶互相關聯影響的美妙圖景。
○戴繼鋒:交通的“溫度”
“城市道路設計應該以小汽車為主,還是以自行車和行人為主?”小汽車、自行車和行人在城市交通中如何才能做到和諧相處、互不干擾、相互安全呢?
長期以來,我們城市交通過多的關注了小汽車的發展訴求,從小汽車的視角來設計道路,而忽略了其他交通方式,最重要的是忽略了“行人”。“為了優化一條老路,我們設計師通常要早、中、晚不同時間段各走幾趟”,戴繼鋒一直奉行著用雙腳丈量道路的交通規劃理念,倡導行業用同樣重視的目光,聚焦到行人的道路設計上。“右轉車道的轉彎半徑越小,車輛轉彎速度越慢,行人走的路程越少,也越安全”。作為我國第一部步行和自行車國標的制定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戴繼鋒副院長,向觀眾們展示了他相機里匪夷所思的交通設計黑點,或啼笑皆非的交通規劃盲區,并就如何設計更有溫度的城市交通作出分享。
○李泰輝:誘人的殺手——毒蘑菇
“在華南地區,特別是廣東,95%以上的中毒致死案例,是由鵝膏菌屬中的劇毒種類引起的。”
蘑菇種類這么多,如何分辯出鵝膏菌呢?通常我們從“蘑菇”的形狀、顏色、分泌物就能認出毒蘑菇,但是,有些蘑菇的有毒種類和沒毒種類非常相似,非專業人士難以區分。防止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不要吃!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泰輝通過展示大量的圖片案例,向觀眾介紹了常見卻不易辨認的毒菇,以及誤食毒菇的癥狀和正確應對方法。
○張劍:產品設計敘事
“當我給草地上的花,做一個空心的花盆,那么這個花盆就不止是一個產品,它被賦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故事。”
你能聽懂這個花盆在說什么嗎?在張劍看來,產品設計不僅僅只能以實用功能為目的,設計師還可以將產品設計當作一門敘事語言,用來表達其他的情感和故事。那么,為什么我們能聽懂產品在表達什么?設計師如何把這個故事講得能被理解、引起共鳴?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張劍教授,展示了不同的設計作品的設計語言和敘事潛力,他將從一款花盆說起,講述產品敘事的各種可能。
來自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蔡凌老師擔任本次活動的特邀主持人,她以優雅大方、親切溫和的主持風格,連接了一個個溫暖的嘉賓故事,帶領觀眾進入演講者的世界。
關于格致論道·灣區
“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
“格致論道·灣區”,是“格致論道”落地粵港澳大灣區的系列品牌,由廣州物聯網研究院(原“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聯合主辦,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創新中心的科學文化品牌講壇。2018年落地廣州,已成功舉辦13期,邀請包含4位院士在內的75位講者登臺,分享他們的思想、觀點和故事。主題涵蓋科學技術、人文社科、藝術教育等領域,嘉賓單個演講的網絡視頻傳播量最高達1.5億。成為中國海外人才交流會、廣州科技活動周的特邀講壇,榮獲“2021年廣州市委宣傳部優秀思想文化創新團隊”稱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 通訊員 彭友友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 通訊員 彭友友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