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提廣交會能級,做大展示平臺

2021-10-18 09:36:02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第130屆廣交會期間,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合作的話題獲得政府、學者和企業間的廣泛關注。廣交會是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是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合作領域呈現怎樣的態勢?廣州、廣交會在其中能扮演怎樣的角色,該如何勇于擔當,發揮自己的優勢?廣州該如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創新互動、協作、互補,擴展貿易發展新空間,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這一期廣交會圓桌會,廣州日報邀請了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華民,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王小廣,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等專家學者,就大灣區國際貿易合作問題進行探討。

華民:廣州的優勢在于產業多元化。可以說,香港、深圳沒有的優勢,在廣州都能找得到。廣州有能力集聚更多要素,能夠建立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廣州的地位不可替代,也一定要抓住自己的優勢。

霍建國: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支持和人才的支撐,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全球的競爭優勢,首先要高度重視引入創新機制,注重產品的升級換代和不斷加大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生產規模,注重提高高科技含量產品的出口比重。

王小廣: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內大市場,廣州在成為世界消費中心上大有可為,有了市場的支持、貿易創新的支持,就要進一步利用好廣交會這個平臺,促進貿易轉型升級。

陳萬靈:目前,3D打印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后面隨著成熟度越來越高,相信很多產品不需要運輸環節。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廣交會將可能沒有時間的限制,而成為全天候展示新產品的數字化平臺。

產業多元化優勢助廣州厚積薄發

廣州日報: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的整體發展情況如何?廣州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合作上有什么優勢?

華民:廣州的優勢在于經濟的規模體大、產業多元化,產業布局比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更加完整而全面。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不一樣,我們要促進它們自身特點的延伸,讓他們把更多要素和產業組合起來。例如,香港的特點是做轉口貿易、離岸貿易的能力強,但其本身的生產能力不足;深圳則更加主攻高科技領域;而廣州的優勢在于產業多元化。可以說,香港、深圳沒有的優勢,在廣州都能找得到。廣州有能力集聚更多要素,能夠建立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廣州的地位不可替代,也一定要抓住自己的優勢。

霍建國:深圳的高科技產品優勢、東莞的傳統制造優勢、珠海的家電制造優勢以及佛山的日用產品優勢都是在國際上有名的,而廣州作為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國際物流的優勢正在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此外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轉口基地和澳門服務業的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又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當務之急就是要進一步整合各種優勢,暢通區內的物流、人流和資金流,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競爭優勢。

王小廣:經過多年長久經營,廣州建立了廣交會這樣一個貿易大平臺,中國的貿易優勢得以通過廣州這個門戶展現了出來。同時,廣交會也對廣州建設世界性城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廣州的購買力、消費力比較強,輻射范圍比較大,更重要的是其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同時面向全國,這個先天優勢是其他很多城市比不了的。

陳萬靈:大灣區擁有“一國、兩制、三關稅”的制度優勢,通過粵港澳三地溝通協調,克服區域行政壁壘與跨境分隔、探索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其貿易領域、范圍將進一步拓寬,結構不斷優化,珠三角九市的國際地位將不斷提升,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區對外貿易的能力將不斷增強,并支撐港澳的國際經濟功能,推動國際貿易、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轉型。在大灣區發展戰略的背景和政策因素積極影響下,粵港澳各地可望實現高質量的增長。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千年商都”,其經濟總量、人力資源等領域擁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近年來服務貿易增長快速;在貿易文化、貿易規則、貿易慣例等方面,廣州繼承了“千年商都”所留下的傳統;此外,廣州有很強的科學技術資源和教育資源,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從產品貿易到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的發展,廣州都在領跑。廣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有空港、海港、內陸航運,腹地廣闊,吸引要素的能力非常強;此外,廣州營商環境的建設這幾年突飛猛進,針對營商環境創新提升的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也贏得了廣泛贊譽。

貿易發展離不開創新支持和人才支撐

廣州日報:未來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在推進貿易創新發展中,應該如何發力?

霍建國: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支持和人才的支撐,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全球的競爭優勢,首先要高度重視引入創新機制,注重產品的升級換代和不斷加大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生產規模,注重提高高科技含量產品的出口比重。這就需要解決好技術的創新和人才的積累。在技術和人才的積累和發展方面,投入固然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形成一個良好的機制,包括政策的傾斜機制和市場的公平競爭機制。此外,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廣東歷來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相信廣東在市場化改革和體制機制的構建方面一定會走在全國的前列,并能形成一系列可復制的有效經驗。

華民:大灣區應當重視和利用南沙、橫琴、前海自貿區的“政策洼地”作用,加快自貿區的產業發展和要素集聚。歷史經驗證明,離市場越近的自貿區越容易成功,自貿區的成功經驗也越容易被復制和推廣。廣交會已經建立起線上平臺,線上還要繼續擴展和深入,形成跨區域“云平臺”,從而更好地將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貿易整合起來。

陳萬靈:粵港澳大灣區對外貿易增長潛力深厚,規模穩定增長。隨著粵港澳三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人員、資金、物流、技術以及信息的高效流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和產業協同發展、城市群的深度融合有望加快實現。未來,橫琴、前海、南沙自貿區所做改革的成功經驗都會推廣,廣州有很好的先機來獲得自貿區改革所帶來的經驗和紅利。廣州有廣州思路、廣州步伐,一直以來它非常務實地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去制定和運行政策,及時、大幅度地進行體制機制的調整和改變,以適應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

未來廣交會要繼續做大數字化平臺

廣州日報:未來,我們該如何繼續提升廣交會的能級,發揮好廣交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發展的作用?

霍建國:廣交會要重視促進貿易的高質量發展。解決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問題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它不僅要解決產品的附加值問題,更關鍵的是要提高我們經營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我國產品的制造能力和競爭能力還是較強的,但是我們的經濟效益和盈利水平卻比較弱。我們必須抓緊補足短板,這就需要企業在研究市場把握市場的機遇方面下功夫,在調整經營策略和市場布局方面下功夫。

華民:廣交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和平臺,在引進線上和數字化之后,廣交會將不再是一個平面的形態,而是可以往云端走,直接跨境。線下交易和線上交易是各有利弊的,但組合到一塊,就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的互補。從目前看,線上發展的空間仍是無窮無盡的。為了適應外貿新業態,廣交會未來還要繼續做大數字平臺,除了線下的展板,線上還要有個“云”,這樣就可以把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態做起來,這是廣交會未來的發展方向。

王小廣:2010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2012年我國商品貿易出口全球第一,與此同時,廣交會也在不斷升級,逐步成為展示中國高質量發展成果的平臺。廣交會在大灣區要體現世界級影響、世界級動能和世界級平臺這三大特點,第一,廣交會要成為一個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的大展示平臺;第二,廣交會要打造信息大數據平臺,即世界金融貿易大數據服務中心,向大數據的交易、利用、開發等方面延伸,立足于大灣區,融合區域優勢,與世界對接,在強調互聯網安全管理的同時,在經濟上最大限度發揮大數據的效用。

陳萬靈:要進一步提升廣交會的能級,就必須大力使用新的科學技術,比如物聯網技術、3D打印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很多產品未來就不用搬來搬去,省去運輸環節,未來甚至可以專門建一個專門的3D打印的制造基地,為廣交會服務。目前,3D打印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后面隨著成熟度越來越高,相信很多產品不需要運輸環節。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廣交會將可能沒有時間的限制,而成為全天候展示新產品的數字化平臺。

重視供應鏈穩定助貿易轉型升級

廣州日報:目前受疫情和國際形勢影響,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仍受到很大的沖擊,粵港澳大灣區各區域城市間在貿易合作上有哪些需要提升之處?該如何推動擴展粵港澳大灣區的貿易發展新空間?

霍建國:在當前這種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必須努力做好自身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工作,加快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大灣區內的大型企業集團更要注重提高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掌控能力,確保相對穩定,此外要積極拓展外部發展空間,充分利用RCEP自貿協定的機遇,加快拓展東南亞市場,加快發展疫情恢復較快地區的貿易往來,積極鞏固和發展同歐盟的貿易投資等。總之,開拓新的外部合作空間,是我國外向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條件。

王小廣:從疫情防控的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要加快形成一個比較統一、互認信任的機制。完善對世界人才的使用。人才流動要順暢、有序、適度,解決過于封閉的狀況。大灣區要發揮線上優勢,克服線下人員往來的障礙,在延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基礎上,結合互聯網進行轉化創新。

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內大市場,廣州在成為世界消費中心上大有可為,有了市場的支持、貿易創新的支持,就要進一步利用好廣交會這個平臺,促進貿易轉型升級。對于大灣區內的企業來說,第一,要加強企業創新,技術能力、商業模式等都要走在最前面,才能贏得世界市場的競爭。第二,還是要盯著消費者,企業一定是市場導向,要轉變以生產為中心的觀念。第三,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在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方面下大功夫。

陳萬靈:廣州在珠三角內部貿易、內部合作方面起到中流砥柱的統領作用。而廣州和港澳之間的貿易合作必然涉及規則的創新。廣州作為千年商都,一直在“規則領先”的前列,一直有創新文化,我認為廣州在大灣區貿易合作的規則創新上將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廣州要想發力,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是未來的重要方向。依賴科研、技術的創新,廣州在數字貿易領域可以大有作為。涉及跨境貿易的合作,隨著廣州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改革創新,廣州和港澳之間的貿易、經濟合作,將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廣交會為全世界打開一個展示廣東創新產品、創新技術的窗口。疫情過后,我相信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將快速恢復甚至形成報復性的增長,貿易中新的特點就會涌現出來,作為疫情中最早恢復的經濟體,我們的企業需要搶占這其中的先機。

企業聲音

加大電商投入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廣州日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企業,下一步該如何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

楊連運(美的集團國際產品總監):從海外數據看,疫情期間,企業出口產品在結構上發生了明顯變化,比如冰箱冷柜銷售的占比明顯提高,殺菌類、空氣凈化類的產品銷售增長也比較快。但從長遠來看,公司認為這些變化不會產生趨勢性影響。目前除了空調和微波爐等中國產品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外,其他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占比還比較低。受疫情的影響,海外工廠不能開工,一些產品出現了短缺,未來隨著當地復工復產的推進,相信海外競爭會更加激烈。

目前,公司各個品類的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仍占據優勢。未來,內循環的增長將主要通過產品創新或是在高端品牌的布局上來實現,而在海外市場上,一方面繼續夯實產品實力,以便更好地與當地廠商的競爭;另一方面,電商占比要提高,公司將以電商方式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布局,繼續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謝綺珊、鄧瀟麗、劉春林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