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多肥胖紋。”小李抬起右胳膊,用左手去捏因松弛而掉下來的皮肉,上面布滿了網狀紋路。脂肪把皮膚撐開,當脂肪被減掉后,肥胖紋就是一個人曾經胖過的痕跡。
2019年5月,小李為了把飆升的體重降下來,控制住失控的血糖,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協和醫院”)胃腸外科接受了“袖狀胃切除術”的手術。兩年過去,身高1.9米的他,體重從370斤減到250斤。小李同樣有布滿脂肪紋的腹部,還有4個小小的疤痕,那是在用腹腔鏡切胃時,手術器械進腹中操作的入口。切除一部分胃,縮小胃容量,從而強制性地減少進食,以達到減重和改善由肥胖帶來的代謝問題。今年10月1日上午,35歲的小李向參加協和醫院減重俱樂部游園會的20余位肥胖病友講述了他手術減肥的過程。
小李
用手術控制狂奔的體重
小李是眼睜睜看著自己胖起來的。
13歲時,小李成為一名皮劃艇運動員,每天訓練10個小時,食量是同齡孩子的3倍以上。練了4年,他因身體條件不適合搞運動,離開了。第二年,他滿18歲,去參軍,這時小李個頭長到了1.9米,運動員時的進食量也被他帶到了部隊,但人沒發胖,“部隊的訓練量也不小”。
他發胖是入伍兩年后退役回來時開始的,整整一年窩在家里,“每天就是吃喝玩”。一年后,小李到物流公司上班,干的是管理。從那時起,他落下了“大胃王”的名頭,別人吃一份,他要吃兩到三份,每天還必須消夜。
小李體重的增速是“每年10斤”,疾病也隨之而來,血壓、血糖、血脂、尿酸沒有一項不高。年紀輕輕的小李一面吃降壓降糖降尿酸的藥,一面吃減肥藥。他也嘗試著節食,但“餓得受不了,實在堅持不下來”。因為太重,沒有可選的運動項目,且運動起來吃力,關節也難以承受。
到了2019年,小李的體重達到370斤,要控制一路狂奔的體重,只剩下手術這一條路了。
手術臺上,協和醫院胃腸外科夏澤鋒教授將一根支撐胃管插進小李的胃里,把他的胃撐起來,然后將手術器械從腹壁上打的4個孔中伸進去,沿著支撐胃管撐起來的邊緣部分切除小李的胃。
人的胃像一個葫蘆,這樣切掉部分胃后,小李的胃就從“胖葫蘆”變成了一個“細袖套”,大約切掉了80%。這也是這個手術名稱“袖狀胃切除術”的由來。在外科手術里,這屬于四級手術,是級別最高的手術。
大李
運動停下后又放開了吃
小李拿著話筒展示他胳膊上的肥胖紋時,38歲的大李向新加入俱樂部的胖友們解釋:“原來肉把皮膚撐開了,現在瘦回去了,皮膚回不去了。”
坐在那兒,大李更像一個圓錐體。1.86米的他,體重290斤,他打算今年年底也像小李這樣切胃減肥。他說:“我又怕了。”
大李第一次害怕是在他29歲的時候。他晚上起夜,總是感到口渴、喉嚨冒煙,去醫院看病,發現空腹血糖數值到了24——這是由肥胖引起的暴發性糖尿病。大李當時的體重為355斤。
大李的媽媽因為糖尿病生活已經不能自理。大李感到害怕:兒子才1歲多,自己要是失去勞動能力,怎么把兒子撫養大?“害怕就是我減肥的動力。”
大李拒絕吃藥,減肥心切的他在醫生開的節食+運動的處方上加量:每天只吃雞蛋,餓了能扛就扛,扛不下去就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黃瓜、西紅柿,再到家旁邊學校的操場跑5公里。
這樣堅持了一年半,大李的體重從355斤降到了195斤,“終于能在商場買到衣服了。”
這種近乎殘酷的減肥方式,損害了大李的關節,腿部關節因為長時間負重(體重重)運動被磨壞了。運動停了下來,大李在吃的方面也放開了。
協和醫院胃腸外科醫生汪賡看過的一份文獻中介紹,重度肥胖的人群有更強的嗜糖嗜油的飲食習慣。節食的時候,這種不能獲得糖分和油脂的痛苦會像“煙癮”一樣折磨人,這也是節食減肥失敗的重要原因。
代價
切胃減肥存在并發癥風險
余下的20%左右的胃,幫助小李控制飲食,“稍微吃多點,就會頂著喉嚨管”。曾經有兩次,小李頂不住食物的誘惑,忍著頂住喉嚨管的不適,多吃了一些,立馬就吐了。手術兩年多了,小李的體重保持在250斤左右。
18歲的小晗,被大李和小李親切地稱為“妹妹”。去年夏天,小晗也接受了“袖狀胃切除術”的手術。
談起女兒,小晗媽媽未語淚先流,在整個家族里,她是唯一支持女兒用手術的方式減肥的人。作為母親,她要拼盡全力拉回女兒正被肥胖改變的人生。
小晗是從5歲時開始發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爺爺奶奶按著“體格壯實就是健康”的標準養育著她。11歲初潮后,小晗的月經極不正常,就醫后被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征”。之后又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
去年8月,高二時的暑假,小晗在協和醫院接受了胃部分切除手術。1個月后,小晗的血糖指標正常了,不用再打胰島素了;再往后,月經也正常了,尿酸、血脂也都正常了。今年9月,小晗考上了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的護理專業,體重也由手術前的220斤降到160斤。
醫學上肥胖分為兩種:一種是繼發性肥胖,就是由如腦垂體瘤等疾病引起;一種是原發性肥胖,主要原因是長期攝入高熱能、高脂肪的食物,造成過多的脂肪存儲在體內。協和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陶凱雄教授介紹,在我國繼發性肥胖很少,占比不到10%,大多還是原發性肥胖,只有中重度原發性肥胖才能通過手術解決。
夏澤鋒教授說:“手術就是從胃的角度管住嘴,胖胖們自己管不住,我們來幫他管住。”同時,這個手術還改善了肥胖患者的代謝,從而使他們常見的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得到治療。
小李和小晗用失去約80%的胃的代價,強行阻擋了不斷飆升的體重和由肥胖帶來的疾病。在協和醫院做減重代謝手術的主要是20—40歲的中青年,以女性居多。夏澤鋒教授解釋,這可能是女性對肥胖更在意一些。這不僅是因為肥胖毀了她們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包括月經不調在內的對女性生活影響極大的諸多疾病是由肥胖引發的。
夏澤鋒教授介紹,我國的減重代謝手術起源于二戰之后的歐美國家。在我國醫療指南中,“袖狀胃切除術”和“胃旁路手術”是減重代謝手術的兩種方式,前者占多數。數據顯示,我國的減重代謝手術近幾年增長迅速,2019年突破10000例,2020年達到14000例。在武漢地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協和醫院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人民醫院均在開展,年手術量近300臺。
作為一種醫療手段,減重代謝手術與其他手術一樣存在著并發癥風險。這可能是胖友們為恢復健康要付出的代價。少一部分肥胖患者手術后近期會出現如進食哽咽感、漏、出血等并發癥,遠期會出現如營養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多數都能夠通過相應的手段緩解。
認識
肥胖其實是一種慢性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聯合全國流行病學、內分泌學、衛生經濟學等領域專家,對我國的肥胖問題從流行病學、臨床治療和公共衛生策略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研究,相關成果今年上半年集中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上。
研究顯示,過去40年我國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迅速攀升。2015—2019年全國最新患病率數據統計,按照我國標準6歲以下兒童超重率為6.8%、肥胖率為3.6%;6—17歲兒童和青少年超重率為11.1%、肥胖率為7.9%;成人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這是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首次超過50%。
研究發現,超重和肥胖是2019年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中國肥胖的增長源于不健康飲食和體力活動缺乏。
過去幾十年,我國居民的飲食和營養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從傳統的以粗糧和蔬菜為主的植物性飲食轉變為西式飲食模式。體力活動減少是我國肥胖的另一個主要危險因素。我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日趨久坐不動。
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在我國,通常不認為肥胖是一種疾病狀態。肥胖管理在多數情況下會被降階為形體問題在美容院、健身房進行處理。目前的醫療機構極少有與肥胖相關的門診,與肥胖相關的醫療行為,也不在醫保報銷范圍。
作為我國肥胖問題研究的組成部分,西安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友發教授等人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肥胖問題對中國公共衛生的影響和政策應對的啟示》一文預測,2030年歸因于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將達4180億元,約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2%,實際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大。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