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法平臺鉆技術和管理的漏洞獲取不法利益

2021-10-11 14:50:42    來源:檢察日報    

被稱為最嚴網游新規實施一個多月來,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防沉迷監管持續加碼,網游服務平臺也在實名驗證、人臉識別等方面加強了管理。但同時也要看到,網絡游戲的風靡,對未成年人巨大的吸引力,以及游戲管理仍有漏洞的現實,讓違反規定者還有不小的鉆營空間。這就誘使一些平臺和不法分子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和游戲實名制要求,鉆技術和管理的漏洞獲取不法利益。

據媒體近日調查報道,新政實施一個多月以來,特別是“十一”假期期間,仍有一些網游平臺未設置防沉迷系統,比如單機版游戲無需注冊認證,打開即可玩;有些平臺觀看網游在線直播、解說短視頻不設限,成了新的沉迷對象;還有網絡游戲租號平臺以出租賬號、開發防沉迷破解軟件等方式,吸引未成年人購買。

幫助未成年人逃避防沉迷監管,竟成了新商機。網游周邊的破解器、衍生品、替代品等等,有的成了未成年人私下口口相傳的“神器”,有的比網游本身還有吸引力和誘惑力。這些技法還在不斷“創新”中,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突破技術和管理限制的產品,給防沉迷規定深入落實造成不小障礙。這些幫助繞過防沉迷系統設置的違規手法,除了縱容未成年人無限制玩游戲、讓國家規定淪為一紙空文的惡劣影響外,還可能滋生比玩游戲危害后果更嚴重的犯罪。一些地方已有相關案件發生,不法分子打著“破解防沉迷”的幌子,騙取未成年人及其家人個人信息,繼而實施盜號、詐騙錢財等違法行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

這些在規定落實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亟須引起監管部門重視。防沉迷機制不能只聚焦網絡游戲限時問題,還要關注網游周邊產業甚至灰色產業發展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這意味著落地落實“最嚴規定”,不僅要利用好現有技術和平臺,還需要更多前瞻性舉措,如完善游戲賬號租售平臺管理,將防沉迷規定進一步向網游替代品衍生品延伸等,強化監管的全面性和創新性,努力掃除死角、堵住漏洞。“最嚴規定”還要配上“最嚴執法司法”,而對于灰色產業發展涉及的違法犯罪,司法機關應嚴厲打擊,廣泛開展案例宣傳,為落實“最嚴規定”提供最有力的司法保障。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技術日新月異,只靠技術防沉迷,防不勝防。防沉迷系統并非一勞永逸的萬能神器,只是兜底之策,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托于此。保護未成年人遠離網游負面影響是系統工程,不僅要加強被動“防”的強度,更要提高主動“控”的力度,加強家長監護,科學安排未成年人生活,最終達到提高未成年人自律能力的最終目的。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