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余垃圾不再出村 漚肥還田循環利用

2021-10-24 09:03:54    來源:大洋網    

竹洞村積極探索實施廚余就地漚肥,實現了“廚余垃圾不出村”。

大洋網訊 在赤坭鎮竹洞村藍珠第三經濟社,有一塊生活垃圾分類光榮榜,公示著全社61戶居民的生活垃圾分類情況等級。

“我們會定期安排工作人員到各戶去檢查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并隨機詢問一下垃圾分類知識,按照1星到6星做一個評判,每個月在村里公示?!必撠煷謇锢诸惞ぷ鞯睦蠀墙榻B,1星代表“一般”,6星代表“優秀”,根據村規民約,連續3個月得1星,那這戶人家年終就會被扣分紅。

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一項具體實踐。伴隨著廣州農村垃圾分類治理的推進,許多農村已經不再是“垃圾亂堆、塵土飛揚”的形象。記者在近日的探訪中注意到,鄉村有著自己的實際,所以在廣州推進農村垃圾分類中,并不照搬城區做法,而是立足農村實際情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通過接地氣的招數,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

竹洞村位于花都赤坭鎮西北部,面積約4.79平方公里,下轄9個自然村,10個經濟社,680戶,戶籍人口2000多人。此前,竹洞村以盆景種植、魚塘養殖、鄉村旅游及傳統文化洪熙官武術等特色產業聞名。但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竹洞村新“名片”。據統計,全體竹洞村民全部參與到垃圾分類,分類投放準確率已達70%以上,并根據村子的實際需求,探索出廚余垃圾循環利用的“竹洞經驗”,登上了央視《朝聞天下》欄目。

100多個漚肥缸,實施廚余就地漚肥

城市和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有較大的不同,垃圾構成迥異。大部分鄉村瓜果皮、剩飯菜等廚余垃圾較多,而這些廚余垃圾恰恰可漚肥再次還田,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機肥料。

竹洞村積極探索廚余垃圾漚肥的處理方式,利用村內的2個漚肥點,通過100多個漚肥缸,實施廚余就地漚肥,實現了“廚余垃圾不出村”。

記者在竹洞村的廚余垃圾漚肥點看到,漚肥點的每個漚肥坑長約2米,寬1.3米,高1米,每次漚肥前,村民先往坑里撒上石灰進行消毒殺菌,再將餐廚垃圾倒進坑里,堆放好后撒上石灰粉殺菌防蟲,大約20天左右的時間,廚余垃圾就完全降解,變廢為寶。

“基本沒有氣味,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村民宋姨告訴記者。漚肥技術發展多年,科技含量越來越高。2020年,竹洞村引進的第四代餐廚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是利用電子設備在2個小時內,實現微生物菌劑對餐廚垃圾的高效分解,分解率達99%,整個廚余垃圾微生物處理過程不產生污水和廢氣,沒有污水和廢氣的二次污染。相比早期在種植樹底下成排挖出漚肥坑進行廚余垃圾填埋漚肥的方式,以及利用日照使密封的生態箱溫度提高對廂體內的廚余垃圾進行發酵的方式,已大有進步。

每天可處理約0.2噸廚余垃圾

據介紹,這種漚肥坑無耗能、無異味、簡便易行,適用于大片園林種植、廚余垃圾油鹽較多的鄉村。而通過廚余垃圾漚肥的方式,竹洞村每天可以處理大約0.2噸的廚余垃圾,基本實現了廚余垃圾不出村。

竹洞村是個“垃圾分類”明星村,但并不是廣州推動鄉村垃圾分類工作的孤例。除了花都區竹洞村,廣州市城管部門還摸索總結出番禺區新水坑村、增城區派潭村、從化區蓮麻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和經驗,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通過推進垃圾分類,可有效提升鄉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旅游發展。以垃圾分類的小習慣,促進鄉村文明的大提升。”市城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垃圾分類工作涉及農村的各家各戶,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鄉村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載體,是全面檢驗基層基礎建設水平、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尺。

據統計,廣州全市現有涉農7個區65個鎮街1144條行政村。2019-2020年,全市共創建100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村;2021年推進建設200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樣板村。今年截至7月份,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總量約為123萬噸,月均產生量約為17.6萬噸。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賈政 通訊員成廣聚、吳鏑鋒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