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農村科技特派員實現普通稻田產值達萬元每畝

2021-10-23 09:47:49    來源:大洋網    

稻田產值無法突破,種植效率提升有限?

菜心副產物增多,加工技術不足?

靈芝種植品種退化、孢子粉收集技術良莠不齊?

以上種種,農村科技特派員統統搞定。

構建平臺、聯企帶農、轉化成果、示范帶動......廣州通過農村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辦實事。借鑒省科技特派員“三庫一平臺”的管理模式,廣州市創建全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庫、科技支撐成果庫、企業科技需求庫和農村科技特派員管理平臺。在推行該模式以來,審核入庫農村科技特派員超1500名,入駐農業企業科技需求平臺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場等超70家,征集農業科技需求181條,征集全市科研院所、高校擬轉化科技成果113項,組織開展需求精準對接140人次。

聯企帶農,普通稻田產值翻番達到10000元/畝

廣州市創新科技特派員“帶項目+帶成果+帶資金”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一對一”精準對接模式,直接切入到農業產業鏈的具體環節,精確解決經營主體的關鍵技術難題,以科技服務支撐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式,發揮企業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提升農民運用實用技能脫貧增收的能力。2018年至今,共組織180項助農項目,支持財政經費1900萬,引導和鼓勵農村科技特派員及其團隊深入廣州市7個涉農區180多個鄉村產業,使一大批農業新品種、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推動鄉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

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晏育偉及其團隊成員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切實了解廣州市增城區樹立絲苗米產業品牌的需求,聯動“政府+科研院校+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為當地引進了國家農業龍頭企業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并成立了廣東啟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緣生態”),通過創新科技推動啟緣生態牽頭打造了增城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

針對啟緣生態在不同時期對于絲苗米品種選育、無人機種植、稻米加工、品牌打造等需求,該團隊對接省農科院專家服務團隊開展多次技術指導工作,一方面,通過創新“稻-漁-花/果”三位一體化稻田立體特色種養模式(“稻漁”生產,“稻花”蟲害防控和觀賞,“稻果”采摘),集種植生產、觀光休閑、研學旅行一體,實現稻田變公園,公園變課堂的特色經營模式。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將原來普通稻田產值的3000-4000元/畝翻番,普遍達到10000元/畝,突破稻田產值天花板。另一方面通過推廣無人機水稻種植技術,實現全機械化水稻播種、施肥、用藥等,推動當地水稻種植進入了機械化收割階段,提升種植效率。

轉化成果,累計開展科技對接服務工作644次

都市農業發展,真正實現科技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關鍵不在于農戶,而是要對接到農業經營實體,才能實現技術轉移,解決農業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

以農業經營實體為抓手,通過項目進行技術和品種的試驗示范,直接反映出成效,減少了中間環節,有效降低了時間成本及人工成本,充分調動各主體積極性,加強組織協調與溝通,加快了農村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有效提升了成果轉化的成功率。截至2021年6月,累計開展科技對接服務工作644次、農技培訓181次,培訓當地農戶及技術人員6485人次,派發科技資料數量8649份/冊,推廣165項技術成果和286個/次品種、開發新的產品35個、形成新的工藝或技術數達32個,建立了73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示范面積11853.5畝;聯合企業申報項目19項,為當地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約2471萬元。

特派員安可婧針對增城菜心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主體企業廣州綠聚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提出的菜心副產物增多,加工技術不足等技術問題,積極開展菜心發酵技術、聯合干燥技術、果汁超濾技術、真空帶式干燥等關鍵技術研究。在特派員項目的支持下,安可婧團隊對接10余家菜心種植企業,重點服務3家菜心加工企業,針對菜心產業的發展需求,構建了菜心聯合干燥關鍵技術,菜心NFC復合果蔬汁關鍵技術及菜心膳食纖維加工關鍵技術。創制新產品4個,建立產品加工示范生產線2套,將研發的核心關鍵技術和新產品在菜心加工重點企業進行示范推廣。

此外,安可婧團隊指導增城菜心產業園加工示范基地建設,進行了菜心集成加工技術模式的推廣與示范,其中建立菜心醬和菜心面優質標準化加工技術2套。同時,他們還舉辦菜心加工技術培訓2場次,培訓公司技術人員及新型職業農民200人次,有效解決了菜心副產物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提升了企業生產效益。

示范帶動,輻射帶動5000多人收益

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實施以來,圍繞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充分發揮廣州市科技研發、人才資質、渠道廣泛等得天獨厚的特點,以廣州市7個涉農區為核心,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與廣州涉農區農業企業采取“農業專家+實施主體+幫扶對象”模式,聯合多方力量,輻射帶動廣州市以外的地方農業產業發展。2020—2021年,投入180萬元,組織18家單位,選派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18個,輻射幫扶廣東梅州、清遠、湛江,貴州畢節、安順、黔南州等廣州市對口幫扶貧困村及城鄉融合片區,帶動近200戶農戶增收,輻射帶動5000多人收益,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

特派員肖自添整合團隊科研力量,利用廣州市靈芝產品的消費優勢,結合梅州市在廣東省代料栽培赤靈芝和孢子粉生產的產區優勢,通過廣州市消費水平拉動團隊對于梅州市靈芝產業提質增效進行系統性研究。

團隊針對梅州靈芝種植過程中存在品種退化、孢子粉收集技術良莠不齊導致產量和品質不穩定等情況,篩選優良菌株“梅靈3號”,配套新成果“赤靈芝代料栽培及孢子粉收集技術”在梅州市進行示范推廣。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新菌株比當地品種延長了種植周期,延長了孢子粉生產時間,增加了種植戶收益?!俺囔`芝代料栽培及孢子粉收集技術”規范了孢子粉收集程序和管理事項,使孢子粉產量和品質得到提高,該技術2020年在梅州地區累計推廣示范100萬袋以上,新菌株“梅靈3號”累計推廣30萬袋以上,占比超30%,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種植完的菌渣可以還田用作蔬菜、園林等的有機肥,綠色環保,生態效益明顯。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