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假毒品”被判刑3年,為什么?聽聽法官怎么說

2021-11-01 09:09:53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近日,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販賣“假毒品”的案件,法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被告人鄧某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三千元。販賣“假毒品”,為何真判刑?聽聽法官怎么說。

案情:網約車交易被抓現行,結果是“假冰毒”

2020年6月18日下午,26歲男子鄧某與朱某經微信聯系,約定以7000元的價格販賣冰毒1包給朱某,并收取了朱某微信轉賬的毒資7000元。

當日18時許,鄧某在廣州天河區某街道馬路邊將一只裝有“冰毒”的紅色背包交給網約專車司機王某,并要求王某把背包送至天河區某銀行處交給朱某。

隨后,王某駕駛網約車到達該銀行門口時,被民警抓獲,當場在汽車的副駕駛位置查獲紅色背包1只(內有塞著白色晶體1包的雪梨1只)。經鑒定,白色晶體凈重10.66克,檢出芐基異丙胺成分。

鄧某于當晚被抓獲。據了解,鄧某販賣的是芐基異丙胺。芐基異丙胺是甲基苯丙胺的同分異構體,在性狀上與甲基苯丙胺極為相似,但它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毒品”,即他販賣的是“假冰毒”。

荔灣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鄧某的行為已構成販賣毒品罪,鑒于被告人鄧某是犯罪未遂且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遂作出上述判決。

法官釋法:鄧某主觀上有故意,

客觀上實施了非法販賣行為,定罪!

荔灣法院刑庭陳金超法官指出,本案庭審中,被告人鄧某供述其本身不吸毒,只是因其一時好奇貪玩而販賣毒品,且其一直以為販賣的是真冰毒。對于其稱不知道是假毒品,而將假毒品當真毒品進行販賣的行為認定問題,法庭經審理認為,鄧某與朱某的微信聊天記錄、轉賬記錄,能夠證實鄧某販賣毒品的意愿,其歸案后亦穩定供述販賣毒品給朱某的過程。

鄧某主觀上具備販賣毒品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非法販賣的行為,只是由于對犯罪對象的認識錯誤導致犯罪結果沒有發生,屬對象不能犯的未遂,不影響其行為性質的認定,故應以販賣毒品罪對其定罪處罰。在量刑時考慮到其系犯罪未遂,可比照既遂犯對其減輕處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告人明知是假毒品而冒充毒品進行販賣的,則應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章程 通訊員荔法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