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點半后怎么辦?市政協委員支招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提質

2022-01-25 09:04:10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1月24日,廣州進入兩會時間。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軟件學院執行董事兼常務副校長遲云平撰寫了6份建議,其中4份是與“雙減”話題密切相關。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廣州市作為全國試點城市,就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強化培訓收費監管等三方面先行先試。

“無人看管孩子的‘四點半’一直是困擾家長的一大難題,便利與隱患共存的校外托管及培訓機構難以讓家長放心。”遲云平說。

為解決難題,教育部于2017年印發了《關于做好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 “課后服務”正式登上中國教育的“歷史舞臺”;2021年7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中小學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

但調查發現,推行了近半年的“課后服務”大多由家庭作坊式“小餐桌”“補課班”來填充,主要解決小學生的吃睡問題,形式單一、管理落后。校內的課后服務受師資、辦學條件、經費等方面的局限,開設的項目有限,不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需求。同時下班最晚,既當老師又成保姆的教師產生了意見,也是困擾學校的大難題。

“雙減”意見中,更加明確提出了保證課后服務時間、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拓展課后服務渠道等舉措,旨在達到解決看管、提高育人水平的雙效能。高質量課后服務的工作要求與供給不足的現實困境如何實現統一?遲云平給出了五個方面的建議:

一、豐富形式,興趣先導。設置體育運動、科技探索、社團活動、傳統文化教育、常識講座等形式多樣的課程及活動。安排上動靜結合,美育體育兼顧,符合孩子天性,貼合孩子興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做好銜接,打造特色。結合區域及辦學特色,充分發揮校內師資自身特長,打造“一校一方案”課后服務,創建本校課后服務品牌。如根據孩子的興趣及需求實施科普班、創客班、國學藝術班、非遺進校園等作為課堂教育的延伸。

三、引入資源,拓展空間。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文件,鼓勵校外資源參與,為社會資源參與校園課后服務提供支持和保障。支持區域高校、少年宮、博物館、科學館、志愿服務社團等校外活動機構的聯系合作,構建資源穩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后服務體系。優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藝術、科技、民間手藝者等人才到學校組織開展課后活動。完善對校外培訓機構參與的遴選和監管機制,使之規范化、常態化支持“雙減”落地,提升課后服務質量。

四、加強保障,堅持公益。設立課后服務專項并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完善教師課后服務補貼制度。積極探索以財政支持為主、家庭分擔為輔的方案,并加強收費管理監督工作。同時,兼顧困難地區學校及貧困家庭個體,給予特殊幫扶。

五、疏通障礙,師生共進。因參加課后服務延長工作時長,教師會在無形間積累起無法專注教學、無暇兼顧家庭、教師成保姆等不滿和壓抑的情緒。教師對政策的認識決定著課后服務的質量,因此學校應加大對教師的心理關注與疏導,同時積極探索“彈性工作制”給教師減負。

【南方日報記者】朱偉良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