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擁有1500多萬市場主體、7000萬勞動者、1.27億常住人口形成的市場紅利,我對廣東的發展非常有信心”“總結提煉廣東處置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為常態化抗疫貢獻廣東智慧”“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商事糾紛解決中心,將廣州打造為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目的地”——從宏觀到微觀、從政策到舉措、從經濟到民生,廣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過程中,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為民發聲,唱響兩會代表“好聲音”。
省人大代表、廣州社科院副院長尹濤
經濟發展
省人大代表、廣州社科院副院長尹濤:
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政府工作報告政治站位高、立意高遠。2021年,廣東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成績是沉甸甸的。”省人大代表尹濤表示,報告的第一個亮點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東省經濟總量12.4萬億元,而剛剛國家公布的全國GDP是114萬億元,廣東占全國GDP的1/10還要多,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廣東去年投資超過1萬億元,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3%。”尹濤說,更重要的是廣東經濟發展質量非常好,去年研發經費支出超過3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14%,廣東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萬家,在國內都是領先水平。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廣東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
第二個亮點是廣東充分利用資源和條件,強化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科技攻關能力,包括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和廣州實驗室兩個大國重器順利運作。“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重大創新平臺,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自主創新‘強心劑’。”尹濤表示。
第三個亮點是在解決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個問題上,從戰略和戰術方面循序漸進推進。在戰略上,打造“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合作區,例如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從戰術上,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軌道交通上打通粵東西北和粵北跟珠三角的聯結。
省人大代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崔書中
健康醫療
省人大代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崔書中:
建成大灣區衛生健康示范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建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示范省,這個提法非常好。”省人大代表崔書中表示,在處置公共衛生事件方面,廣東省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有抗擊非典的經驗,有快速處置廣州疫情、深圳疫情、珠海疫情等的豐富經驗”。他建議認真總結提煉廣東的經驗和做法,把“廣東打法”“廣東經驗”進一步提煉出來,把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具體做法形成一套可供操作的規范,形成指導手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廣東的目標,這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具體舉措。”崔書中表示,香港和澳門醫學基礎研究實力強,廣東省有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實驗室,擁有龐大的病例資源,建議廣東與港澳深化醫學基礎研究、中醫藥領域和健康產業方面的合作,融合三方的制度和管理優勢,建成大灣區衛生健康示范區,把粵港澳三地各自優勢充分融入健康灣區建設,科學布局、整體推進。例如,在醫療服務體制方面,香港、澳門患者的普通病、早期慢性病在家庭醫生、基層醫院解決,疑難雜癥到大醫院解決,可以學習香港、澳門的醫療體制,借鑒融合各方衛生健康的建設經驗,取長補短,高標準謀劃建設健康灣區,在破解看病難這方面大膽實踐、重點突破。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律師協會名譽會長邢益強
法律服務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律師協會名譽會長邢益強:
打造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目的地
“廣東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想這是廣東時代之問,廣東發展之問,也是廣東人民之問。”省人大代表邢益強認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必須樹立崇法、守法、依法,敬畏法律的理念,必須是在法治的軌道上、在法治的方向上來發展,不講法律不講法治,絕對不是高質量發展,也絕對實現不了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邢益強表示,可以看到省委、省政府對建設法治政府的決心和信心,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法治政府就難以建成法治國家、法治社會。
邢益強表示,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打造全國公共法律服務最便捷城市,建設現代法律服務業強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高地,2020年9月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加強法律服務工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決定,推動廣州打造國際民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之都。建議省委、省政府支持廣州做強做優法律服務業,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商事糾紛解決中心、廣州國際商貿商事調解中心、亞太地區國際仲裁中心,爭取成為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目的地城市。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石牌三駿企業集團董事長池錦玲
集體經濟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石牌三駿企業集團董事長池錦玲:
推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
“作為來自最基層的代表,我特別關注報告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相關內容。”省人大代表池錦玲在發言中表示,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天河區以石牌村為試點實行撤村改制,逐步實現“政經分離”。
“廣州市、區兩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深化改革,解決村改制公司社會事務負擔問題。2014年至今,已累計幫助石牌村改制公司減負8000多萬元,大大減輕了村改制公司的社會事務經濟負擔,從而提高了村民的分紅,以點帶面推動天河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池錦玲認為,天河區“村改居”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為全省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建議政府借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利時機,及時總結天河區的經驗做法,并在全省復制推廣。
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管理也是池錦玲的重點關注內容,她表示,近年來,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管理制度,促進規范化管理,但在農村集體資產交易中,政府的一些管理制度與當下經濟形勢出現了不匹配,影響了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的效率,建議政府完善相關制度,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更靈活的方式進行出租交易。
省人大代表、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周曉云
農業科技
省人大代表、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周曉云:
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省人大代表周曉云是一位來自基層農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她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抓好一批種質資源庫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性資源,對深入推動廣東省現代種業振興,夯實農業現代化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省連續9年將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列入重點工作,目前已建立國家級、省部級農作物種資源庫(圃)28個,“十三五”以來全省培育農作物新品種900多個。“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保存與開發利用是長期工作,大多需要冷庫設備設施、進行活體保存或繁殖更新、深入利用研究等。”周曉云表示,建議加大對這些項目的財政支持,重點對現代種業研究單位或優勢團隊給予持續滾動支持,使科技人員能專注科研。
如何激勵科技成果轉化?周曉云表示,可以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為促進科技與農業融合提供資金保障;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探索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化運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深化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支持專業人才到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魏麗娜、徐雯雯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