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的基礎上,黃埔區積極探索河湖管理理念和機制創新,著力健全完善河湖管護長效機制,實現由“治污先行”向“綜合治水”模式的轉變,守護造福人民群眾的美麗幸福河湖。2020年底,全區18條黑臭河涌全部達到“長制久清”標準。
聯和街烏涌志愿服務隊
創新河湖管護模式,充實基層河湖管護力量
為推進河長制走深走實,黃埔區在建立三級河長、四級湖長體系的基礎上,著力完善河湖治理體系和結構。結合“基層有呼必應”工作,針對河湖治理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強化河涌巡查、水面保潔、綠化管養、管網維護、志愿者團體五支基層河湖管護隊伍,形成了“河湖長+河長制辦公室+職能部門+基層河湖管護隊伍”的全覆蓋的河湖管理體系,實現“岸上與岸下聯動”“短期與長效結合”,構建起了政企、政民齊抓共管的基層河湖管理機制。
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創新管理模式,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層層落實河湖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
一是積極創新一體化排水管理機制,將過去城市排水系統運維由政府大包大攬的模式,轉變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企業專業化運營的模式,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成立專業化排水公司。區排水公司共配備管理和技術人員370余人、購置巡查車等專業設備90余臺,設置8個管理片區和7個設備基地。
二是組建專業的河涌巡查隊伍,按照重點河涌5公里/人,其他河涌按10公里/人的標準,全區共配備專業河涌巡查人員84人。
三是將河涌水面保潔納入城市管理保潔范圍,以區城市管理部門為責任主體,區環衛美化服務中心為主要力量組建專業河涌保潔隊伍。共配備河涌保潔人員224人,大小機械船型69條、新舊圍油欄44條、垃圾收運車3臺。
四是針對重點河涌和一般河涌綠化保潔的不同要求,構建起以區水務部門為責任主體,各街鎮、社會力量雙管齊下的河涌綠化管養保潔工作機制。
河長巡河
引入社會力量,開啟全民治水模式
在強化專業基層河湖管理隊伍的基礎上,黃埔區大力培育民間護河隊伍。針對黃埔區工業企業眾多的實際情況,在全市首創企業河長,引導企業主體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全區10座污水處理的廠長及工業園區負責人成為企業河長的主力軍,他們發揮專業優勢,組織員工開展河湖保護宣傳教育,定期巡查污水處理廠排放口附近河涌,真正實現了“企業河長”管理河道是真正的內行監督內行。大力培育“河小青”護河志愿者隊伍,全區河小青注冊人數達到1158人。黃埔區聯和街成立了烏涌志愿服務隊,以黨員志愿者為骨干,發動了近100名的黨員和志愿者參與到烏涌的日常保護和治理當中,獲得“廣州市優秀民間河長”稱號。
創新工作機制,形成日常管護閉環工作機制
依托河湖長制,通過不斷完善制度建設,明確工作職責,逐漸探索出了由區河長辦牽頭,區水務、城管、各街鎮等部門聯動的“巡查—交辦—整改—督導—反饋—核實”河湖日常管護閉環工作機制。目前,黃埔區各相關街鎮已分別建立涵蓋區河長辦、區水務、城管、環保及綠化、設施管養等單位成員在內的街道河涌信息溝通機制。按照“街鎮吹哨、部門報道、有呼必應”的工作模式,由巡查員充當河湖管理“吹哨人”,及時發現河涌管理中的各類大小問題,及時報告街道及區河長辦,所在街道反饋生態環境、水務、城管等相關職能部門或者通知綠化管養、設施維護等單位進行處理,處理情況經街道核實后反饋區河長辦。
黃埔區中新知識城鳳凰湖
堅持問題導向,暢通水循環“毛細血管”
水環境治理,“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為打通城市水循環的“毛細血管”,從根源上解決污水直排河涌污染問題,黃埔區堅持問題導向,在加強排水管網日常清疏、養護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區排水公司專業管養隊伍的作用,分片區堅持不懈地對重點排水戶接駁口、重點河涌880多個排水口進行“地毯式”的常態化的巡檢,對超標排水、違法排水的情況堅持一查到底。
排水公司與街道、區水務、環保局等部門建立了違法排水執法聯動機制,以及打擊違法排水和處理水污染突發事件的快速應對機制。2021年區排水公司河涌排口巡檢累計出動兩萬七千多人次,發現并累計完成整改的問題排口共97個。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趙雪峰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