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困境少年”:唯有愛與陪伴是最有效的“藥方”

2021-11-12 12:09:52    來源:大洋網    

負重成長的“困境少年”,需要更多關愛(來源:視覺中國)

13歲的阿勇看起來有些瘦削,頭發凌亂得像野草,記者問了他很多話,他都垂著頭不愿意多說。一旁的阿勇奶奶尷尬地出來打圓場:“這孩子平時話就很少,我們有時和他說話他也不愿意出聲。”

阿勇是趙廣軍生命熱線過去17年里幫扶的眾多“問題少年”之一。過去十多年,趙廣軍每年都會接到數十例此類青少年求助案例。在趙廣軍看來,這些孩子不是“有問題的孩子”,而是遇到困難的孩子,他更愿意將他們稱為“困境少年”。他總結道,家庭遭遇重大變故的孩子,成為“困境少年”的概率會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高很多。這些“困境少年”都經歷了些什么?他們的故事能為家長們帶來哪些啟發?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父親去世后

他“像變了一個人”

阿勇的奶奶面容慈祥,臉上寫滿著滄桑,說起自己的孫子,老人忍不住轉過身抹眼淚。“自從兩年前他父親去世,他媽媽離開之后,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老人告訴記者,阿勇原本是個正常的孩子,雖然家里經濟條件一般,但起碼能吃飽飯。但兩年前,阿勇父親因為癌癥去世,讓這個孩子徹底變了。從那以后,阿勇差不多近一個月都沒有說一句話。做好了飯喊他,他就會出來吃,如果他不高興,就把自己關在房間一整天都不出來。

說起父親,阿勇才愿意和記者聊上一陣。“我不知道他為什么會突然離開,從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墻上的一張照片。”阿勇說,他最快樂的時光停留在10歲之前,父親每天會用電動車載著他到珠江邊吹風,兩人有時經過路邊攤時父親會給他買一個雞蛋餅或者大風車軟糖。阿勇如今依舊愛吃糖果,他說吃糖果讓他快樂,這是父親留給他的記憶。

早些年,因為父親治病,阿勇家已經在外面借了十多萬元外債,阿勇曾目睹母親一晚上打十多個電話到處借錢,母親那落寞的眼神他到現在還記得。而他父親過世后,幾乎沒有親戚登門了。

奶奶和阿勇也很難溝通,奶奶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阿勇的功課奶奶也輔導不了。在老人家看來,父親的離世讓阿勇失去了精神支柱。阿勇的母親因為忙于生計,就把阿勇托給奶奶照顧。阿勇說,他和母親關系一般,平時沒什么交流,基本上半個月才能見上一面。母親平時對他很兇,所以他不喜歡母親。

他與奶奶爭吵

差點讓家里失火

更讓奶奶擔憂的是,阿勇隨后開始厭學,并且有暴力傾向。“他爸爸去世后,他到學校上了一個月就說不想去了,覺得沒意思。”阿勇的奶奶不止一次告訴阿勇的媽媽,讓她多來陪伴兒子,但一直沒實現,后來奶奶才了解到,阿勇的母親準備組建新的家庭,沒有太多時間顧上阿勇。

不止一次,阿勇告訴奶奶,自己在教室坐著很難受,不想去學校上學了。奶奶覺得他是想偷懶,把他罵了一頓。后來,在阿勇母親的陪伴下,阿勇到醫院去做了檢查,醫生說他有應激創傷,并有中度抑郁癥傾向。久而久之,奶奶也想開了。“他不出去也好,總比在外面惹事要好。”老人家安慰自己說。

輟學在家的半年時間,阿勇每天就在家用電腦玩游戲,或者看電視劇,餓了就吃奶奶做好的飯菜或者吃泡面。阿勇和奶奶之間有時還是會爆發矛盾,主要是奶奶看不慣他整天在家無所事事。而奶奶的抱怨,有時也會點燃阿勇心底的怒火。今年3月的一天,因為一些瑣事和奶奶發生爭吵的阿勇一怒之下拿打火機點燃了家中的窗簾,這可嚇壞了奶奶,她的驚叫引來了鄰居,鄰居們拿著臉盆、水桶趕過來才把火及時撲滅。

實際上,對于阿勇和奶奶的爭吵,鄰居們并不陌生。奶奶坦言,她并不責怪孫子,孫子很可憐,父親去世了,母親也沒有空管他,只能孤單一個人。“他就是太缺愛,他只不過是想吸引別人的關注。”奶奶說,她沒有別的心愿,就希望孫子能盡快結束輟學在家的狀態。因為她不想孫子成為一個和外面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我歲數大了,不可能養他一輩子啊。”

父母分居后

她“感覺失去了家”

阿勇因為父親去世、母親疏于管理而成為“困境少年”。他只是眾多“困境少年”中的一位。這些年,全國道德模范、趙廣軍生命熱線協會秘書長趙廣軍一直在關注和挽救這個群體,他發現,因為父母離異、分居等家庭變故導致孩子出現嚴重情緒問題或心理問題的不在少數,并且呈增加趨勢。幾乎每年趙廣軍都會接到數十宗此類求助,每一個案例背后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

17歲的阿梅是一名正在上高一的女生。上個月的一天晚上,趙廣軍接到了熱心市民打來的電話,說在環市路一帶一條火車軌道前,有一名女生神情恍惚,想臥軌輕生。趙廣軍趕忙打車趕往現場并表明身份。少女一開始還有些遲疑,懷疑趙廣軍是壞人,后來,她想起來,自己曾經在地鐵站臺廣告中看到過趙廣軍的照片,這才放松下來。

原來,最近半年,因為父母分居,阿梅一直生活在極度驚恐之中。阿梅的父親原本是某單位的一位骨干,但今年初因為工作上的原因,父親被單位調去看管單位車庫。從那時起,阿梅的生活也跟著改變了,父親每天晚上都借酒消愁,喝到酩酊大醉時會借著酒勁打人,有時她回到家剛好碰上,父親會連她也跟著打。

阿梅的母親告訴記者,丈夫出現這種狀況已經有半年了,她快忍受不了了。一開始,她對丈夫的遭遇表示同情,愿意陪他一同度過人生的低谷。但如今丈夫嗜酒如命,心情一不好就動手打人,她也有了要跟丈夫離婚的打算。因為擔心每天回到家被丈夫毆打,她都不敢回家,而是在親戚家借宿。原本每個周末要回到家與父母團聚的阿梅,在父母分居后感覺自己失去了家,無依無靠,如今一到周末她都只能在學校宿舍待著。

志愿者介入“療傷”

好轉的她愿重回校園

志愿者們見到阿梅時,她雙眼布滿血絲,看起來已經很多個晚上沒有好好睡覺了,絲毫沒有花季少女的朝氣。“每當我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出現我父親和母親爭吵,以及父親追打母親的場景,我就怎么也睡不著。”從半年前開始,阿梅就開始失眠,白天在學校上課時她精神恍惚,學習成績也直降到中下等。最后,阿梅終于支撐不下去,她申請休學1年。

在阿梅記憶中,父母以前都忙于工作,哪怕是回到家也都是各自看電視,很少和自己交流。在家中,自己幾乎沒有存在感。在父母看來,只要從物質上滿足女兒的需求就可以了。阿梅也曾經勸導自己想開一點,從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但她發現自己怎么也走不出來。嚴重的情緒問題一直困擾著她,她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偷偷哭。“一萬個創可貼,也貼不住我心頭的傷口。”阿梅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終于有一天,她心情抑郁到極點時,打算去臥軌自殺,好在周圍熱心群眾發現她神色異常及時制止。

如今,阿梅的困境終于有了一個相對明亮的轉機。趙廣軍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見上阿梅的父親一面。在阿梅帶領下,趙廣軍見到了她的父親,苦口勸說之下,阿梅的父親答應戒酒。經過趙廣軍連續3個月的耐心幫扶,阿梅的情緒問題有所好轉。在阿梅過生日當天,趙廣軍別出心裁地給了她一個驚喜,他到蛋糕店定做了一個特別的蛋糕,一個巧克力做成的房子中,一家三口幸福地手拉著手。收到這個蛋糕時,阿梅感動哭了。她答應趙廣軍,自己會盡快回到校園,重啟高中生活,爭取考個好大學。

七旬老人訴苦:

孫子行為怪異自暴自棄

但不是每個“困境少年”都像阿梅這樣幸運。現實中,趙廣軍經常遇到遭受家庭變故的“困境少年”,很多時候他也無能為力。

今年初,志愿者們幫扶了一位13歲的少年阿斌。因為父母在阿斌很小的時候就離異,阿斌幾乎感受不到父愛,他母親也在隨后改嫁。兩年前,阿斌被迫跟著爺爺一起生活。他已經記不起上一次見到母親是什么時候了,至于父親,他說:“我已記不起父親長什么樣了。”

在爺爺家,阿斌向來我行我素,他的生活費來源就是爺爺的退休金。“我沒想到,我都快70歲了,竟然會被孫子‘折磨’。”這位白發老人無奈地苦笑著。阿斌的爺爺告訴記者,因為孫子從上小學開始成績就很差,上初中后在班上經常是倒數第一名。“他母親基本上把他放棄了,因為覺得他將來沒前途。”

失去了母親的關愛,阿斌愈發自暴自棄。為了吸引別人關注,他的行為變得乖張怪異。每當有陌生人到家時,阿斌就會脫掉衣服大喊大叫,做出各種怪異的動作,哪怕是志愿者到家中探訪時,他也絲毫沒有收斂,這讓他爺爺感到無地自容。而有時,阿斌又表現得很正常,志愿者詢問他是否想念媽媽時,他說想。他至今還保留著3年前過生日時媽媽送給他的玩具飛機。

阿斌的爺爺一直覺得孫子有精神疾病,因為他在課堂上經常控制不住自己,讓其他同學無法正常上課。但志愿者們會同醫生經過診斷后發現,阿斌并非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他所有的一切表現似乎都是在“裝瘋賣傻”,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這是一個極度缺乏愛的孩子。他通過這種方式,比如表現怪異、輟學來向家長宣戰,最終使得父母不得不重視他的問題,進而做出改變。所以哪怕爺爺責備他,他也感覺到自己在被關注,也比沒人關注要好。”陪同志愿者們一起前去探望阿斌的心理專家說。

因為阿斌的母親始終不愿意露面,他的父親也無法聯系上,志愿者們無法針對阿斌的“病情”開出“藥方”。“這種因為父母離異而導致孩子成為‘困境少年’的不在少數。但心病還需心藥醫,有時孩子家長不配合,我們也有勁使不出。”趙廣軍感慨道。

挽救“困境少年”

“愛、陪伴是最有效藥方”

在挽救“困境少年”方面,趙廣軍是當之無愧的“實戰型”專家,因為向他求助的很多青少年都是面臨嚴重家庭或心理問題,甚至有自殺傾向。自從2004年接聽趙廣軍生命熱線以來,經過他幫助有超過1000人獲得新生。

趙廣軍總結,家庭遭遇重大變故的孩子,成為“困境少年”的概率會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高出很多倍。根據他的經驗,凡是發生重大的家庭變動,如父母出現重大疾病、死亡,父母遭遇車禍、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因為服刑而無法相見等,都會給孩子帶來重大心理創傷,像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部分離異家庭的孩子還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當我在幫扶那些家庭存在嚴重矛盾的家庭時,我首先會勸導孩子的父母,如果有可能的話一定不要離婚。因為離婚一旦成為事實,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

在幫扶這些青少年的過程中,趙廣軍始終秉持一點:把他們當成朋友,不把他們當成“問題少年”。“我是想通過我這些年接觸過的這么多案例告訴大家,離異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多大危害,良好的夫妻關系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多么重要,其意義是無法估量的。”

趙廣軍總結,這些家庭都有一些共同點,第一,父母關系不好,孩子在家中沒有存在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而在遭遇家庭變故后孩子更加情感缺位,因為對父母的不滿,孩子始終和父母處于對立狀態,也就沒有心情去學習,甚至輟學;第二,父母長期忽略孩子的感受,或者因為其中一方十分強勢,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也無法自主做決定,所以采取暴力、上網、輟學、怪異行為等方式來吸引父母的關注,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他告訴記者,每一名“困境少年”的背后,都有一個“困境家庭”。發現孩子出了問題,不要先責怪孩子,家長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孩子的行為是家庭教育的縮影,父母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孩子身上自然會出問題。當然,絕大多數孩子的問題還沒有那么嚴重,大部分是通過學習成績下滑或者明顯的行為問題來反映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而愛和陪伴是最有效的藥方。”趙廣軍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實習生李苑夢(除署名外)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