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論道|健康城市建設需提升公民意識,更需社會政策創新

2021-11-12 21:09:27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11月12日上午,2021年全球市長論壇分論壇3:健康城市——機遇與挑戰舉行。活動現場,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生態城市建設者”組織有關負責人以及廣州生物技術企業代表匯集一堂,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城市風險治理”“建設健康城市”“健康城市評估”等重要話題,發表主旨演講以及展開專題研討。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彭宗超帶來題為“衛生應急與城市風險治理”的主旨演講。他指出,如今,城市之間的關聯比以前更加明顯,健康城市建設,如衛生應急,不單是一個城市的事,而是需要城市聯動。另外,在城市健康管理或者城市突發衛生應急過程里,城市政府、社會組織非常重要,每位公民也責任重大。

“城市安全與風險治理具有‘形態多樣’‘發生高頻’‘沖突加劇’‘誘因綜合’‘傳播跨域’‘后果疊加’等六大特征。”針對當下的城市安全與風險治理的復雜特征,彭宗超提供了3點治理思路:一是高度重視城市日常問題治理并樹立城市安全發展理念和全面風險治理意識;二是切實加強常規風險與巨災風險的預防預警與應急準備;三是著力提升公民、基層、NGO的風險與應急意識、知識與能力。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楊立華發表題為“城市健康治理的新框架”主旨演講,從理論角度開展闡述。他從城市治理分析的四層認知結構談起,并清晰梳理了健康管理的發展歷程和范式變遷,最后提出基于自然和社會系統觀的“五全”健康治理新范式——全內涵、全領域、全層次、全主體、全過程。“健康治理的內涵、層次都是多維度的,而要實現健康,我們要考慮多元主體的參與,要考慮健康治理和健康管理的全過程,還要考慮不同時代人之間的健康可持續性。”

健康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條件,是人類第一需要,健康服務是“基礎性”的人類服務或者說社會服務,而要實現健康,就需要制定和實施相應的社會政策。

岳經綸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中山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中山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岳經綸表示,當前,城市人口快速老齡化,現代人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加,傳統政策忽視人們在精神和文化休閑方面的福利需要,環境問題,生活風險等因素都加劇了城市健康風險。

為推動健康城市的建設,岳經綸建議從五個方面推動社會政策的創新:大力發展社會照顧政策。國家要發展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兒童照顧、殘疾人照顧,減少照顧赤字,降低健康風險;重視工作-生活平衡的促進政策。政府應當通過立法加強對員工休息權利、女性參與勞動的權利以及懷孕婦女的休假權利的保護,加大對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照顧服務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并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發展和提供相關服務;重視休閑社會政策。應當通過直接提供、賦權、贊助和立法規范等手段為公眾提供休閑服務;發展綠色社會政策。政府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倡導簡約的生活方式;倡導“生活型”社會政策,社會政策要更多地關注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提升個人和家庭生活質量。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鄧瀟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