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百歲老人在這家養老院免費吃住十年

2021-11-12 12:09:40    來源:大洋網    

養老院的護理人員和老人們一起為陳婆婆慶祝百歲生日。

陳穎芝陪陳婆婆聊天。

今年74歲的譚家敏沒有想到,十年前自己的一個無心舉動,在今天會被傳為佳話。2011年,正在開辦養老院的譚家敏聽說有一位失明老人流落街頭,于是主動提出接老人來到養老院吃住,沒想到,當時已經90歲的陳銀婆婆在養老院住得十分舒坦,這一住就是十年,從九旬老人變成了百歲老人。

十年間,譚家敏待陳婆婆如同母親一般,每天都會對老人噓寒問暖。如今她的女兒楊展云也加入了照顧陳婆婆的行列,不僅經常向老人問好,還經常做老人愛吃的飯菜,并且每年為老人過生日,辦壽宴。“她們待我真的像親閨女一樣親。”昨日,在廣州市越秀區大塘街頤老院,說起自己這十年的幸福生活,陳婆婆笑得合不攏嘴。譚家敏表示,只要老人在這里生活得舒適,她就覺得很開心。“我多了一個媽媽,養老院多了一個百歲福星,也是我們的福氣。我們也希望她健康長壽。”譚家敏告訴記者,將來還會像對待母親一樣照顧陳婆婆,并為她養老送終。

十年前結緣

她的決定讓老人迎來新生

陳婆婆與譚家敏的養老院結緣,要追溯到10年前。2011年5月的一天,下著小雨。廣州的一名視障人士高偉雄行走在海珠區南田路的一個巷子口,他用眼睛微弱的視力,察覺到地上有一個人在動。原來,是衣衫襤褸的陳婆婆在路口向他求助。

高偉雄回憶,當時陳婆婆因為白內障,雙目幾乎失明。她說,每天回家時會經過一個光滑的墻壁,自己要扶著墻壁才能摸回家。但高偉雄把附近找了個遍,也沒發現光滑的墻壁。后來他在巷口發現一家藥店,門口有一個玻璃柜。“她說的光滑的墻壁其實是藥店的玻璃柜。”

高偉雄扶著陳婆婆回家才發現,老人生活的條件十分簡陋,她和兒子擠在一間20平方米的小房子中,里面陰暗潮濕,婆婆每天回家要扶著一個只有幾十厘米寬的樓梯上去。

在和陳婆婆攀談時高偉雄了解到,老人家每天主要靠在路邊拾廢品為生,但老人雙目失明,所以十分危險。而老人的兒子又患上了鼻咽癌,當時剛好在醫院化療,他平時的工作是一名司機,而化療之后精神狀況并不好。“當時陳婆婆已經90歲了,她的鄰居跟我說,老人的兒子無暇照顧,如果能為老人找到一個有人照顧的養老院就好了。”高偉雄開始四處為陳婆婆尋找可以安身的住處。

廣東獅子會粵心服務隊了解到陳婆婆的情況后,積極聯系了醫院,并籌資2萬元幫助其治療白內障,在醫生的幫助下,陳婆婆幾乎失明的雙眼又重見光明。那一刻,老人激動得握著醫生和志愿者的手,熱淚盈眶。

當時,越秀區大塘頤老院院長譚家敏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動提出要將陳婆婆接到養老院來頤養天年,并免除她入駐的一切費用,她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至今回憶起當年這個決定,譚家敏覺得自己只是遵從內心。“當時我并沒有多想,我的養老院剛好有床位,老人家過來住只不過是添雙碗筷,只要她在這里住得慣,這是我的福氣。”

母女接力照顧

老人生活“跟蜜糖一樣甜”

陳婆婆到了譚家敏的養老院后,住得十分舒心。老人逢人便說,自己“撿了個女兒”。“這里不僅伙食好,每天還有護工照料我的飲食起居,沒事的時候我還可以在大廳里看電視。最主要的是,遇到頭疼發熱的時候,這里的醫生們可以及時幫忙治療。跟以前相比,現在的生活真的是跟蜜糖一樣甜。”

譚家敏對陳婆婆也像對母親一樣細致入微。考慮到老人入住時已經90歲,譚家敏格外注重老人的伙食,因為陳婆婆之前常年營養不良,養老院為她專門定制了營養餐,并且每天都有熱牛奶喝,蔬菜、肉類、輔食營養搭配,老人的身體很快就復原了。住進養老院兩個月后,體重就增加了兩斤。隨后,陳婆婆在頤老院過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生日。“以前家里窮,我都不過生日,也沒吃過生日蛋糕。這下有福氣了。”在自己90歲生日當天,陳婆婆吃著蛋糕,看著一屋的“孫子孫女”,滿眼淚花。

譚家敏知道老人喜歡熱鬧。此后,每年老人過生日,她都會精心為老人組織生日派對,買來老人愛吃的蛋糕,并叫上整個養老院的老人一起為陳婆婆慶祝生日。后來,志愿者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每年陳婆婆過生日時志愿者們也會一起過來看望老人,陪她聊天,為她帶來營養品。

這些年來,譚家敏的歲數逐漸大了,她今年已經74歲,她的女兒楊展云也加入到養老院的日常運營中來,照料陳婆婆的重任也落到了女兒的肩頭。每次到養老院,楊展云都會陪陳婆婆聊天,仔細詢問老人家的身體狀況。楊展云表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陳婆婆在頤老院安享晚年,是頤老院的福氣。

老婆婆善解人意

是養老院的“開心果”

如今,負責照料老人飲食起居的是大塘街頤老院負責人陳穎芝。她告訴記者,陳婆婆如今除了血壓有點高,身體一直很好,生活可以完全自理。并且,老人性格開朗,很少為什么事情生氣。

陳婆婆告訴記者,自己老家是廣東花縣(現廣州花都區)。老人說,因為家里貧窮,開始過生日也是2011年自己被送到養老院之后才有的事。

陳婆婆如今的一大愛好,是跟養老院的老人們聊天,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故事。“陳婆婆就是我們養老院的福星和開心果,大家都很喜歡她。”陳穎芝告訴記者,今年4月,老人在去浴室的路上摔了一跤,導致左肩部和腿部骨折。當晚10時許,陳穎芝和另外一名護工背著陳婆婆去廣州市正骨醫院就醫,因為老人年事已高,醫院建議她保守治療,因為陳婆婆歲數大了,可能恢復效果沒那么快,但沒想到,老人恢復效果好得驚人。

陳婆婆很善解人意,記者詢問她喜歡吃什么東西,她一直不肯說。“她擔心她說了你會買給她吃,她不想麻煩別人。”一旁的陳穎芝笑著介紹,陳婆婆平時喜歡吃甜食,比如蛋糕,她還喜歡喝牛奶,此外一些粵式糕點、廣式早茶里的小吃,老人都很喜歡吃。但因為老人有高血壓,護工們也不敢讓他吃太多甜食。

要為老人養老送終

“老壽星在這里是我的福氣”

譚家敏是廣州最早一批開辦養老院的人。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她便在越秀區民政部門的支持下開起了養老院。在收留陳婆婆之前,譚家敏很早就有收留照顧困難老人的先例。在20世紀80年代,譚家敏曾是一家幼兒園的負責人,當時她聽說有一些孤寡老人生活有困難,其子女又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她就主動提出將這些老人接過來幼兒園,騰出幾間房給老人住,并為他們提供食宿。“當時的越秀區民政局負責人知道了這事后找到我,建議我辦一家養老院。”

后來,在越秀區民政局的支持下,譚家敏在東風中路南側選中了一塊空地作為養老院的場地。她坦言,在20世紀90年代初沒有養老院的概念,老人基本上是在家中由子女照顧養老。開辦養老院對很多社區來說都是“頭啖湯”。

譚家敏說,當時人們的觀念還比較傳統,認為養老院開在小區經常會有救護車出入,所以反對她把養老院開在小區;但到了今天,廣州的養老院很多都分布在居民區周圍,大家都已經覺得很習慣。為了贏得街坊們的更多支持,譚家敏經常讓養老院的醫務室免費為社區居民義診,遇到社區居民有什么困難時,他們也會主動幫忙,久而久之,養老院和周圍的居民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大塘街頤老院已經開辦了20多年,一直在現址沒有更換過。

陳婆婆表示,在這里生活久了,他和很多老人成了好朋友。“我真是太幸運了。大家對我都這么好,給我買好吃的,還陪我聊天。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感謝他們。尤其是家敏她們,更是把我當成母親一樣。我真的太感激了。”

對于陳婆婆的感激之情,譚家敏表示,只要老人在這里住得舒心,她就感到特別開心。“老壽星在這里住是我的福氣,我希望老壽星健康長壽,每天都笑口常開。”譚家敏說,照顧老人的任務還會延續下去,她要為老人家養老送終。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