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怎么治?他們在全球市長論壇分論壇上這樣說

2021-11-13 10:39:34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無數個最小應急單元,能凝聚抗疫的大能量;數字孿生或帶來顛覆巨變,不可忽略個人隱私等“細節”問題……11月12日,2021年全球市長論壇開展多場分論壇,邀請國內外多個城市管理者與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的方式“云”聚廣州,從科技賦能、氣候適應、韌性建設、脫貧解困等角度探索前沿話題、分享治理方案,并在對話交鋒中為全球城市治理探索良方良策。

如何“孿生”城市?數據可以來自所有人

“數字孿生技術正為城市治理帶來顛覆性的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廣州獎評委葉嘉安在“科技與新基建賦能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分論壇上說。傳感器是數字構建網絡城市的基礎,另外一個有趣的信息來源是眾包平臺。“如果你在谷歌地圖發現交通擁堵,其實是其他用戶在告訴你這里擁堵。”私營公司搭建平臺,用戶提供信息,是一個非常有效和成本比較低的方式。他也提醒,實現數字孿生城市系統還應該考慮隱私等“細節”問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陸軍以杭州城市停車、溫州秒響應平臺等案例說明,“城市大腦”正驅動中國城市治理模式創新。在他看來,現代城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城市大腦”依托AI的預見能力相當重要。他同時強調,地區發展不平衡,需求有差別,技術有差異,要注意消除代際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

廣州黃埔區百度Apollo智慧交通“運營大腦”能監測到司機危險駕駛行為,也可減少綠燈空放情況,縮減車流的等待時間。阿波羅智行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婧介紹,百度ACE交通引擎采用“1+2+N”的總體架構,其中“1”是基于“車”“路”“云”“圖”等未來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底座,延展出2個智能引擎和N個應用生態。“從中國全局來看,廣州黃埔區是我們今天所見的數據城市運用最先進的區域。”孫婧說。

如何增強城市韌性?從抗疫中汲取智慧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發性的挑戰,為城市韌性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項目主任王東在“多元包容韌性的城市治理體系”分論壇上表示,未來城市需要在基礎設施和硬件設施規劃建設、城市管理和組織建設、行業智力和數字化融入方面加大投入,對抗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

廣東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副主任陳曉運認為,廣州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不僅在城市層面做出了合理、有效的統籌規劃,而且通過“廣州街坊”、最小應急單元等探索夯實了基層體系。此外,推進國際性、跨區域性的城市聯動也是打造城市韌性的重點方向。“未來,城市也要積極探索常態化管理下應對疫情等突發情況的有效對策,從而減輕城市的脆弱性。”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宏從“城市危機管理”和“人的韌性打造”兩個方面展開探討。“應對疫情挑戰,本質上是城市的危機管理過程,我們需要圍繞人的需求來探索對策,特別是通過增強人的韌性,從而加強城市的韌性。”

在“媒體對建設城市韌性的作用”討論中,王東提出媒體在信息反饋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搭建了政府收集群眾聲音的橋梁。“媒體需要在監督和建言兩個方面發揮作用,既要監督政府、企業、個人的行為,也要做好研究型媒體的功能轉變,更多地傾聽民意,更多地建言獻策。”陳曉運從城市的溫情角度出發,提出媒體需要做好自身的品牌打造,也要發揮媒體的特長,多用觸角關注城市的需求。

如何消除貧困?中國“雙創”獲國際專家認可

“廣州對口幫扶全國8個市州,44個縣區的脫貧攻堅任務,近5年來先后進選派駐縣、駐鎮、駐村扶貧干部2200多名,累計減貧245.3萬多人,脫貧成效顯著。”廣州市政府黨組成員楊江華在“脫貧攻堅的城市擔當”分論壇上介紹道。

廣州是怎樣做的?楊江華用4點說明:發揮教育和醫療資源優勢,推動精準扶貧;與對口幫扶地區的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立訂單式辦班模式;幫助對口幫扶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組織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動員廣州企業、學校和醫療機構分別結對幫難解困。

“如果不能解決城市的貧困人口問題的話,那么一個城市就沒有辦法被認作是一個發達繁榮的城市。”世界城地組織亞太區主席、尼泊爾杜利凱爾市市長拜安居道,各國都應當去盡力解決貧困問題,并降低大都市貧困的發生率。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面臨住房、食品、能源等問題,必須通過有尊嚴的創收,創造健康的工作環境,解決這些貧困問題。”曾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高級專員、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首席技術顧問、高級專家埃德蒙多·沃納認為,創收和創造就業相互促進,二者對消除貧困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在創收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他建議,可通過制定可持續的市場機制、整合就業企業社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采購本土材料和招聘本土工人等綜合性、系統性的手段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創收,消除貧困。

如何可持續發展?要看到城市弱勢群體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基礎上。”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季文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城市治理”分論壇上表示,城市高投入高消耗促使城市“代際困局”逐步出現,“人民城市”理念的出現具備必然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級顧問薛杰主張,要增強社區建設,創造條件讓人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薛杰介紹了杭州夢想小鎮法國村項目,強調“我們不僅要設計建筑,更多是要設計人與自然、建筑融合的模式。”

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鼎曦分享了廣州的實踐經驗,在制定城市建設相關規劃時,廣州會站在市民的視角,看到社區里默默奉獻的人,同時關注婦女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殘疾人等相對弱勢群體,體現廣州的城市溫度。“創新是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和支撐力量。”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國際化所副所長、研究員姚宜認為,公眾的參與貫穿于城市創新的整個過程,因此在未來城市創新進程中,要提高公眾的參與度,營造 “自下而上”的社會創新氛圍,從而激發城市創新的活力。

廣州日報五號樓工作室出品

統籌/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蓉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張姝泓、楊朝露、葉作林、黎慧瑩、鄧瀟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蘇韻樺、楊耀燁、莊小龍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