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實現成勢見效,“加快”成荔灣未來五年發展高頻詞

2021-10-28 15:09:44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10月26日上午,廣州市荔灣區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代理區長譚明鶴代表區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荔灣居民五年來感知的變化,都可以在這份政府工作報告里找到印證。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停,奮斗就不能止步。未來五年,荔灣區將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這一目標,充分發揮城市更新和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兩大引擎作用,升級打造白鵝潭商務區、荔灣文商旅活力區、海龍圍科創區三大發展平臺,全面推進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廣佛融合試驗區、嶺南文化中心區、社會治理樣板區建設五大工程,把荔灣建設成為文化厚重、宜居宜業、充滿活力、幸福美麗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

回顧: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產業平臺重點項目建設顯著加快

2016年初,位于荔灣西關老城區的永慶坊一期項目啟動公開招標,拉開華麗轉身的序幕。從冷清蕭條的老舊街區到廣州人氣文化地標,永慶坊五年來的變化,是荔灣區“十三五”期間交出的亮眼成績單之一。

過去五年,是荔灣奮發進取的五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五年來,荔灣區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16—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累計完成1633.65億元,年均增長2.8%;累計落地項目237個,其中投資總額1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6個;市場主體活13.23萬戶,年均增長9.8%。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6年6.02億元增至2019年12.74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8家。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升至48.1%,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坐擁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的區位優勢,荔灣還是廣州唯一擁有“一江兩岸、百里河涌”,唯一擁有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的城區。珠江、荔枝灣、白鵝潭、花地河……大大小小的水網,在荔灣五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敘事里,變成了白鵝潭商務區、海龍圍科創區等發展關鍵詞。

五年來,荔灣產業平臺和重點項目建設顯著加快。荔灣積極參與“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荔灣—南海”試驗平臺建設穩步推進。白鵝潭商務區已成功出讓地塊25個,引入重點產業項目6個;海龍圍科創區建設加快,引入的13個優質高新技術產業項目中10個已開工;嶺南文化中心區形象凸顯,省“三館合一”項目落地建設,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成為嶺南文化新地標,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和泮塘五約微改造納入國家試點。新增省、市重點項目74個,區重點項目243個,總投資2778億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新三板華南基地等一批項目進駐并投入使用,陸居路等一批項目征拆取得明顯成效,如意坊隧道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延續千年嶺南文化的底蘊與風華,人們印象中的老城區荔灣正持續提升城區功能品質,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五年來,荔灣區完成14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打造出多個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典型范例。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持續優化,新建道路16公里,品質提升23公里,龍溪大道東延線、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大坦沙島出入口改造完工通車;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隧道啟動建設;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石崗隧道)、廣佛大橋工程(一期)、如意大道、龍溪路升級改造等抓緊實施,白鵝潭大道、東漖大橋、南漖隧道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穩妥實施,8條已批城中村改造和12條待批城中村前期工作穩步推進,54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竣工,42萬平方米村級工業園完成整治提升,轉型疏解專業批發市場44個。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35條重點整治河涌全部實現長制久清,東塱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建成碧道28.8公里。

老牌教育強區、中醫藥強區,老齡人口比重大、老舊小區多,直面民生底子厚、民生需求大的現實,荔灣全力以赴補短板、強弱項,多措并舉發展民生事業,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2016—2020年荔灣民生支出合計424.8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87.7%,比上五年增長75.1%,這是民生福祉改善的有力支撐。五年來,荔灣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超6萬個、新增就業人數16.2萬人;在全市率先啟動大配餐服務,22個街道頤康中心和4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完成建設;完成13條城中村水改,實施“暖光工程”,建成鄰里花園138個,完成舊樓宇加裝電梯1087臺;新增教育用地20.26萬平方米,新開辦學校24所,新增學位1.9萬個;全區醫療機構達245個,病床7120張,15分鐘衛生服務圈全面建成。

展望:建設文化厚重、宜居宜業、充滿活力、幸福美麗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

錨定目標,荔灣提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五年累計完成超250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新增就業8萬人。

速度是石頭漂于水面、飛機飛向天空的秘訣。在區域發展的邏輯中,速度也是抓住機遇的關鍵。報告中,“加速”成為未來荔灣重點工作的高頻詞。

加快建設三大發展平臺。高標準建設白鵝潭商務區,分步實施區域內超100個重點項目落地建設;有序鋪開核心區、聚龍灣、塞壩口、廣船、東沙等片區土地整備和開發,加快推進10、11、22、28號軌道交通沿線征拆及周邊TOD綜合開發;逐步引入一批產業鏈、價值鏈頂端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緊盯在建重點項目,力爭2022年2月前省“三館合一”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啟動醫藥港幸福灣地塊建設,2022年底前鵝潭一號總部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廣船一期項目建設進入收尾階段;把大坦沙島打造成為健康生態島、最美江心島;積極穩妥推進聚龍灣啟動區建設,分期實施區域有機更新,率先打造全周期管理示范區。

高品質打造荔灣文商旅活力區,加快建設特色商圈,擦亮“食在廣州,味在西關”、魅力“夜荔灣”品牌,培育做強白鵝潭世界級商圈,提質擴容大西關(上下九—永慶坊)嶺南特色商圈,打造荔枝灣粵菜美食街區;在永慶坊、上下九等片區引入各類潮流時尚和新型消費品牌門店;全力推動芳村茶葉市場、黃沙水產新市場、清平中藥材市場轉型升級,重點打造國際茶都綜合體和茶葉流通樞紐,高標準建設特色國際消費名區。高質量開發海龍圍科創區,大力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數字創意、文化休閑、綠色建筑與設計等產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推動菊樹地塊、龍溪大道南地塊等科創區二期用地控規調整和收儲,推動新一批M0用地選址,適當增加經營性用地;力爭三年內起步區成勢見效,產值規模超過500億元,五年內全面建成運營,建成產值超千億的產業發展平臺;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打造都市休閑觀光示范區,建設景觀優美、設施完善的廣佛河碧道、大沙河濕地公園。

加快建設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堅持國際標準、世界眼光、荔灣特質,高水平做好規劃設計,以推進珠江沿岸荔灣段全線貫通為抓手,科學布局、加快推動一批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達到10個,新增新型研發機構4個,高新技術企業350家以上。大力發展現代商貿、高端服務、特色制造三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土地儲備、產業招商、土地出讓無縫對接。力爭五年簽約項目350個、注冊(落地)項目325個、協議投資額1500億元、協議達產年產值(營收)1500億元。

加快建設廣佛融合試驗區。加強廣佛兩地在科技金融、創業投資、創新平臺、產業協同方面的交流合作。高標準建設“廣佛灣”。

加快建設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以“繡花”功夫推進老城保護和活化利用,五年內完成14個舊街區保護改造項目,依法有序推進已獲批8條城中村改造,一體推進花地河沿岸和茶葉市場片區適度改造,探索城市有機更新路徑。確保每年荔灣區牽頭的市“攻城拔寨”項目和區重點項目順利推進,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項目建設,推進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石崗隧道)等續建項目如期完工,推動白鵝潭大道、沙面西橋、廣佛同心橋、南漖隧道、花地大道中南延線等項目落地實施,加快如意大橋東橋、浣花路西延線、芳村大道西側規劃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廢棄鐵路改建,打通交通“微循環”,力爭路網密度從4.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6公里/平方公里。

加快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高質量建設永慶坊“城市記憶”微改造展覽館和泮塘五約疍家民俗文化館,創新發展文化產業,重點推動沙面—西堤、上下九—華林寺等片區創建國家A級景區,加快推動南方大廈活化提質和廣州文化公園片區空間品質提升,升級信義會館、1850創意園,依托珠江鋼琴創夢園等創意園區,實現高質文創園區集聚發展。

加快建設社會治理樣板區。出臺白鶴洞片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打造鶴園小區治理范例,推進區疾控中心易址擴建,加快推動區人民醫院新院區、區兒童醫院投入使用,規劃區口腔醫院、區骨傷科醫院等專科醫院改擴建項目,實現南北片醫療資源均衡發展,高標準打造中醫藥非遺街區,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擴容公共配套設施,落實中小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多 通訊員荔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雪明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