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路水清人歡,走近廣州天河乘風破浪的水上環衛工

2021-10-27 15:09:43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清晨,一聲聲掃把劃過路面的聲音,喚醒了羊城新的一天。走在街頭,你一定看過穿著藍色工作服的路面環衛工人,然而你是否留意過,在河涌里駕著小船乘風破浪的水上環衛工人?廣州將每年的10月26日定為環衛工人節,讓我們走近他們,看看水上環衛工人的日常。

環衛工人駕著小船散開,開始一天的工作

壓實安全作業責任

10月26日清晨5時25分,夜色尚濃,天河區水上環衛所獵德班的30名水上環衛工人已陸續聚集到獵德涌小公園。

5時半,早會開始。班長劉校忠逐一為每名工友測量體溫,并檢查了口罩佩戴和著裝。統一的藍色工作服背上印著醒目黃色字樣“天河水務”,紅色的救生衣是每個人標配。30位工人師傅壓著嗓子,整齊清晰地背誦了一遍安全條例,生怕一不小心吵醒了周邊居民。

水上保潔工作不同于路面保潔,要用到車船等工具,因此,天河區水上環衛所要求每名環衛工人必須嚴格執行安全作業規范,一早一晚開會時必須壓實責任,牢牢守住安全作業底線。不僅如此,安全員要每隔半個小時拍一張水上作業人員的工作照發到群里,確保每位工人的安全狀況有據可查。

簡單講完重點河段的分工,劉班長再次強調了安全問題后,大家就各自到工具房領取保潔工具。工具房不大,十幾種工具分門別類,收拾得井井有條。他們有的兩人一組抬推進器,有人背上消毒設備,有人拿著掃把網兜,開始一天的忙碌。

多次試驗研制推網

四個推進器整齊地放在親水平臺的臺階上,河里卻見不到一條船。船呢?這時河上傳來劃水聲,聲音由遠及近,借著河涌對岸富有嶺南建筑特色的獵德戲臺燈光,只見一人站在船頭劃著小船逆流而上。幾條船也緊隨其后從專用碼頭徐徐駛來。

船一靠岸,幾名工友就忙開了。安裝推進器,擺放保潔工具,船只和工具消毒……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常年配合達成地默契,船上的人一個眼神望過去,岸上的人就心領神會遞上一個扳手。

河涌清潔完后保潔人員在運船

駕駛001號船的魏海剛師傅裝好推進器,把船劃到河中心,拿起一根不銹鋼方形管橫放在船頭的架子上,并在兩旁各掛上一個長方形網兜。劉班長指著網兜,自豪地說:“這是我們首創的推網,有了它所到之處的垃圾就能盡收網底。別小看這個網子,我們實驗了好多次才有了今天的樣子。省內一些城市的同行也來我們這學習呢,就連山東青島的同行也來我們這里取過經。”

此時,天已透亮,裝好設備,啟動馬達,幾名環衛工人駕船駛向各自負責的河段。獵德涌邊,又靜了下來,河面上只留下層層漣漪。

細化考核保潔質量

一陣電話鈴聲,打破了河岸的寧靜。

“我在珠江公園西門這。有人修剪了綠植,一些藤蔓掛在堤岸線上方的圍欄上。我這沒梯子,人手也不夠,清不了。”打電話來的是副班長譚斌。“好,我馬上帶幾個人去幫你。”劉班長掛了電話,叫上工友帶著工具,馬上趕了過去。

四名工友順著梯子爬上四五米高的河堤,踩著固定在堤岸上的線槽清理著枯枝。“小心,那些鐵欄桿已經銹蝕了,受不了力,一定要注意安全。”譚斌大聲提醒著工友。

天河區水上環衛所對作業質量有著嚴格的要求。堤岸線以內,護欄以內的堤坡、水面、灘涂以及懸掛在堤岸內的各類管線都屬于保潔范疇。保潔要做到,水域水面無漂浮垃圾、無動物尸體、無漂浮水生植物、無阻水物,達到水面清潔、水流順暢的標準。沿岸灘涂、回流區無垃圾,堤岸壁及懸掛管線無懸掛垃圾。如果達不到質量規定,則要扣分處罰。例如,存在大于等于0.5平方米的漂浮垃圾則為保潔質量差,要被扣一分。有了嚴格的考核標準等一系列制度,進一步規范了水上環衛工人的作業,提升了河涌治理效能。

保潔后干凈整潔魚翔淺底的獵德涌成了白鷺的樂園

創新思路水清人歡

忙完這邊,劉班長巡完河又回到了小公園。靠著欄桿一邊留意著河面上正在作業的魏師傅,一邊刷起了工作群了解各段面的工作進度。

魏師傅駕著船時而用推網收集相對集中的落葉落果,時而停船用網兜撈些“漏網之魚”。網兜掛在近3米長的竹竿上,新手握著這三四斤重的竹竿撈樹葉頗有些費力,他用起來則得心應手,竹竿上下翻飛,沒一會幾片樹葉就乖乖落網。看他使用網兜一招一式,像是竹竿為筆,河面為紙,一筆一畫練著草書。“魏師傅是我師傅的師傅,工作幾十年了,那技術沒話說,”劉班長說,“我們班的工友個個技術過硬。”

正在遛狗的市民李女士接過話說:“你們的確做得不錯,現在河涌確實干凈了,可是水位這么低,我們想扒龍舟都不行。”劉班長笑著回答道:“這是因為我們換了個治水思路,叫‘降水位、少清淤、不調水’。這樣做一是可以暴露一些排口,有效杜絕溢流問題的發生;二是可以提高水體透明度,讓底泥曬太陽用自然的力量修復河涌;三是能預騰空涌容,遇到暴雨時,雨水也有了去處。”另一名工友說:“水治好了,扒龍舟也更開心。以前車陂涌的水是又黑又臭,我們洗河時從泥里揀出了多少垃圾啊。你看看現在,車陂涌的水好了,還辦起了龍舟文化節。”

其實,天河區治水一直是在踐行中探索,在探索中踐行。天河區在全國首創“四洗”(即洗樓、洗管、洗井、洗河)、“以流域為體系、網格為單元”“定量分析、科學研判、精準施策”“黨建引領、河長領治”“降水位、少清淤、不調水”等系統治理、人水和諧的低碳生態治水方法。車陂涌的成功探索與治理榮登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整治光榮榜,獵德涌、深涌中支涌等河涌的探索治理方法和經驗得到省、國家部委及全國專業人士的認可。

天河區水上環衛所獵德班組的環衛工人只是眾多天河水務人的一個縮影。他們發揚求真務實、敢為人先、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治水精神,不斷嘗試、創新探索出一條“科學治水、精準治水、依法治水”的有效路徑,使得水清岸綠,有了魚翔淺底,繪就一幅人水和諧的美麗圖景。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鈞圣 通訊員趙中華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