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力推動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1-10-28 12:09:59    來源:大洋網    

2020年退役軍人就業招聘會上,退役軍人向招聘單位了解崗位詳情。

從軍報國得尊崇,解甲歸田受尊重。2019年初,廣州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正式組建,吹響新時代尊崇軍人的集結號。

從“白手起家”架梁立柱,到全市退役軍人四級服務體系全面建成;從完成優撫對象身份確認試點工作,到出臺《廣州市擁軍優屬實施辦法》;從退役士兵就業率穩步提升,到登門送喜報等榮譽激勵工作日趨常態……一項項工作的展開,讓美好的期許一步步變為現實,廣州市退役軍人獲得感、幸福感、榮譽感不斷增強。

近三年來,廣州在“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大路上闊步前行,不斷開拓創新,樹立廣州擔當、廣州標準、廣州品牌,推動珠三角退役軍人事務協同發展,交出一份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合格答卷。

集智聚力改革創新攻堅克難

“廣州把打分選崗作為第一環節,讓軍轉干部可以依據自己的考核評分、專業特長、工作經歷自主選擇安置單位,‘誰的國防貢獻大,誰就有優先選擇權’的安置導向鮮明,安置工作陽光透明、風清氣正,軍轉干部普遍感到滿意。”2020年4月一場軍地交流座談會上,駐穗某部隊政治工作部負責人對廣州陽光安置工作贊不絕口。

作為兵源大市、駐軍大市,同時也是安置轉業退役軍人和隨軍家屬量最大、接收軍休老干部最多的省會城市,廣州堅守責任擔當,創新“陽光安置”模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實行“打分選崗”安置,并結合“直通車”試點安置不斷優化完善,安置“精準度”“滿意度”持續提升,安置結果“零爭議”。

這一做法獲退役軍人事務部推廣,亦是廣州集智改革創新,奮力推進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在廣州,市、區、街(鎮)三級均成立“一把手”掛帥的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強化黨對退役軍人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市委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通報年度實事清單推進情況,廣州形成任務部署、督導檢查、追責問責、整改落實工作閉環,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修訂出臺《廣州市引進駐穗部隊優秀退役士兵入戶工作試行辦法》《廣州市擁軍優屬實施辦法》和廣州市接收安置軍休人員管理辦法,編制實施全市首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五年規劃……為了適應機構改革和新時代新要求,廣州全新重塑一系列退役軍人工作政策制度,推進退役軍人工作政策制度的“四梁八柱”堅實落地。

與此同時,廣州堅持把退役軍人需求最迫切、反映最集中的問題作為攻堅重點,解決了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比如:完成7000多名退役士兵社保補繳;研究制定軍休干部調整服務管理關系方案……

退役軍人既姓“軍”,又姓“民”,如何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搭起歸屬感“橋梁”?在黃埔區,永和街道以“1+20”(1名黨員聯系20名非黨員)方式把退役軍人凝聚到黨組織中來,將“退役不褪色”的“色”具象化,培塑“信念堅定、報國為民、擔當有為、無私奉獻”的“永和擔當”精神,并將其作為退役軍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

部隊有著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退役后的士兵突然覺得沒人管了,普遍不適應、有失落感。“那就再把他們組織起來、管起來”。永和街就將近500名在冊退役軍人按照部隊連隊建制,根據退役年份進行編班,統編為“永和街東縱精神傳承連”,連長由街道武裝部部長擔任,曾榮立二等功的退役軍人盧運柏出任思想政治指導員。

“東縱傳承連”制定了“比、學、趕、超”、季度連務會等管理制度和連隊“十不準”政治紀律,常態化舉辦升國旗儀式、黨建及國防政治教育活動。這種模式,契合了“班長帶老兵、老兵帶新兵”的部隊傳統,讓退役軍人仿佛重返軍營,有了“精神家園”。

而今,“永和東縱精神傳承連”已成廣州退役軍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樣板,“永和擔當”的探索還在繼續,這一退役軍人服務管理新模式將在羊城推廣。

推動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謝謝你們,像我這樣一個普通老兵有困難,又在遠離家鄉的廣州,你們都來看望和關心,真的做夢都沒有想到。”湖南新田籍退伍老兵鄭國興感慨道。新田縣駐花都區新華街退役軍人服務站得知其困境后,及時給予幫扶,將湘粵兩地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他的心坎上。

廣州市花都區是湖南新田縣在外務工退役軍人相對集中的地域之一,為延伸和創新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花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協同湖南新田縣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于2020年底共同打造了湘粵兩地共享退役軍人服務平臺。該平臺是全國首個跨省退役軍人服務站,為來穗退役軍人提供創業就業、崗位培訓、法律咨詢、權益維護、政策宣講等服務。

“小服務關系著大國防,小凝聚關系著大穩定,當我們和退役軍人打成一片,他們把我們當親人時,工作再苦再累都化為了甜,感覺人生很有成就感。”談及工作體會,2020年度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百名優秀主任(站長)”黃媛媛這樣說。在她任職的黃埔區永和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每個退役軍人都有一張門禁卡,可免費在就業創業培訓室、閱覽室、健身中心等場所使用。這張小小的門禁卡,就是一把“家”的鑰匙。

走進增城區荔城街退役軍人服務站,一張張老照片、一枚枚榮譽勛章、一個個閃亮的名字,吸引了諸多參觀者的目光。“這些物品都是老兵自愿提供的,這里展示著他們從軍時的風采,也展示著他們為國家付出的功勞。”荔城街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黃日華看著這些“寶貝”,眼里閃著光。他說:“退役軍人服務站真真正正為退役軍人解決了難題,獲得了他們的認可,他們也樂意為這個‘家’添磚加瓦。”

早在2019年4月20日,廣州在全國率先完成四級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比國家要求提前1個月,并率先設立全國第一個退役軍人權益維護中心。如今,2972個村(居)退役軍人服務站分布在全市各地,構筑起“全市覆蓋、出戶可及、服務便利”的服務保障網絡,打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最后“一公里”。

“謝謝梁支書經常來看我,為我申請的醫療救助金解決了我的目前困境。”身患重疾且喪失勞動能力、需長期接受治療的退役軍人馮先生說道。南沙區大崗鎮維毓村“兵支書”梁志耀在了解其家庭收入難以負擔其治療費用和生活開支后,迅速發動村民為其籌款,并在今年7月份成功為其申請到醫療救助金9000多元,切實解決馮先生的部分治療費用問題。

令廣大退役軍人感到溫暖的,遠不止這些。

一項項教育培訓,讓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更有底氣——連續3年組織開展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全員適應性培訓,組織近3000名退役士兵參加免費(或補助)職業技能培訓;2020年在全國率先開設3個專業退役軍人高職大專班,將退役軍人培訓納入全市“實施十項重點群體職業提升工程”;2021年承辦全國首期東西部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對口協作試驗班,來自甘肅、青海的47名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參加培訓,并實現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100%。

一場場專場招聘會,讓退役軍人就業率穩步提升——2019年以來,廣州市、區兩級組織1800多家企業舉辦80余場退役士兵專場招聘會,連續2年開展“戎歸羊城”退役軍人網絡招聘月活動,累計提供優質崗位近5萬個;組織廣州軍創項目參加全國首屆退役軍人創業大賽,勇奪新興產業組第1名。

一個個“優惠專區”,讓退役軍人享受更多權益——廣州推出“紅棉老兵小程序”,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亮出“紅棉老兵碼”可享受優先優待優惠的線下服務,還可享受金融支持、通訊特惠、電商優待等4000多家企業提供的線上服務。金融機構為退役軍人辦理小額擔保貸款3000多筆。

一筆筆應急救助資金,讓退役軍人得以解難紓困——廣州建立“一人一檔”,收集退役軍人服務需求12677項,集中解決12396項;2019年以來,為170名困難退役軍人申請獲得約452.30萬元應急救助資金;2020年為企業退休和失業軍轉干部發放生活困難補助經費近1.7億元。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近三年來,廣州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扎實推動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高質量發展,為退役軍人架起“連心橋”、當好“服務員”、做好“強后盾”。

讓軍人的榮光看得見摸得著

今年3月的一天,天河區獵德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在醒獅隊歡快的鑼鼓聲中,在當地鄉親們的祝賀聲中,軍地報喜團為榮立個人一等功的現役軍人樊振東家屬佩戴綬帶、大紅花,并把立功喜報、“一等功臣之家”牌匾和慰問金送到他們手中。

一紙喜報,重若千鈞。送喜報是增強軍人榮譽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務實舉措。2019年以來,廣州市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共送出喜報183份,讓送喜報充滿“儀式感”,讓軍人立功受獎事跡不再“沉睡”檔案中、“隱身”記憶里。

2019年廣州市懸掛光榮牌儀式上,少先隊員為光榮之家代表獻花。

不久前,海珠區海幢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為南村社區2021年度新入伍戰士小陳家中掛上“光榮之家”牌。這樣的光榮牌,廣州自2019年至今已累計懸掛逾24萬戶,并為異地戶籍烈屬、軍屬和退役軍人等家庭懸掛光榮牌共計70余戶。小小的光榮牌,一頭連著座座軍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不僅承載著“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理念,更承載著關心國防、支持國防、建設國防的強大正能量,凝聚著軍心和民心。

廣州已連續3年選樹“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等系列典型。今年7月,2021年廣州“最美退役軍人”系列評選結果出爐。

廣州舉行2021年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最美退役軍人服務站長、最美紅棉老兵發布儀式。

他們中,有的堅守燃氣搶險崗位13年,保持零事故紀錄,帶領團隊繪制首份廣州燃氣管線地圖,保障人民群眾用氣安全;有的在反恐處突、掃黑除惡等特警工作中沖鋒在前,并多次在全國、世界級賽事上獲得佳績;有的奔走在尋親送返的路上,助686名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成功并回歸家庭……一個個“最美”的真實故事令人動容,榜樣的力量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讓軍人的榮光看得見、摸得著!從廣州塔亮燈到家門口的光榮牌,再到“最美退役軍人”的發布會,退役軍人的榮光熠熠閃耀在羊城。今年4月以來,廣州市優撫對象基本優待目錄清單在省的目錄清單基礎上增加了29條,涉及精神激勵、生活待遇、住房優待、交通優待、安置就業、教育培訓、公共服務和社會優待8個領域、152項具體優待內容。

廣州,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厚重紅色文化歷史的英雄城市。在這里,英烈精神傳承不息:全市82處紀念設施納入全國紀念設施核對信息管理系統,妥善開展維護修繕;集中遷移零散烈士墓96處、原地修繕53處,搶救保護紀念碑、亭5座,將位于從化區的鄧澄心、劉邦彥烈士墓修建成園林式烈士紀念公園;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向社會各界提供紅色教育1600多場,受教育群眾4.4萬余名;2020年以來開展線上線下祭掃活動近5000場次,百萬群眾參與,緬懷先烈、崇尚英雄蔚然成風。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退役老兵是傳承歷史記憶不可或缺的珍貴載體,整理并傳揚其口述歷史,能讓人們更深刻地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為了與時間賽跑留存“紅色記憶”,廣州舉辦“建黨百年廣州英烈”宣傳紀念系列活動,啟動退役老兵英雄模范口述歷史項目,對全市登記在冊的戰時三等功以上退役軍人英雄模范分批進行口述歷史紀實視頻拍攝,記錄他們舍生忘死的戰斗故事,利用“互聯網+”技術,褒揚和傳承英烈精神。

激發紅色潛能凝聚硬核力量

深厚的紅色文化傳承為羊城烙下了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2020年10月20日,廣州第九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

雙擁跟著戰場走,一線所需就是擁軍所向。廣州聚焦備戰急需、改革急用、官兵急盼用勁發力。在這里,支持練兵打仗,不講條件;建強支前力量,不等不靠;解決軍人后顧之憂,全力以赴。

兩年多來,廣州在投入真金白銀支持部隊建設的基礎上,妥善解決全國雙擁辦下達的56件地方支持解決問題。越秀區共投入專項經費超千萬元,完成某部隊營區雨污分流和戰備橋(雙擁橋)工程建設,消除營區內澇隱患、打通交通堵點,大力加強戰備建設、方便官兵生活,完善生態營區建設。在解決現役官兵后路、后院、后代問題上,番禺區設置全天候“一對一”咨詢專線,開設“綠色通道”,確保優待政策迅速落實到位。全市協調安置隨軍家屬787人,安排子女入學2349人,引進優秀退役士兵入戶73人,并持續開展“情系邊海防官兵”擁軍優屬活動,為389名官兵家庭辦實事解難題。

退役軍人服役時是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退役返鄉是促進社會發展夯實基層治理的生力軍。廣州正努力激發退役軍人“紅色潛能”,不斷推進退役軍人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12月4日,廣州市退役軍人系統正式推出“紅棉老兵”志愿服務品牌。同時,依托廣州公益“時間銀行”,全國首個退役軍人志愿服務信息管理平臺——“紅棉老兵專區”也正式上線。截至目前,全市各級組建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超1400支,退役軍人志愿者近1.8萬人。

今年5月下旬,廣州出現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一場全城動員的抗擊疫情戰斗緊張打響。“紅棉老兵”志愿服務隊也第一時間奔赴抗疫一線。

曾在南海艦隊服役、擔任“紅棉老兵”快遞服務隊隊長的荔灣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羅漢民,既當指揮員,又當駕駛員、搬運員,帶領隊員穿梭在各個社區;在白云區均禾街,“紅棉老兵”志愿者和社區醫護人員組成醫療小分隊,前往添福老人院為74名行動不便的老人進行核酸采樣……廣州共組織發動了超3萬人次“紅棉老兵”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為筑牢疫情防控嚴密防線貢獻老兵力量。

熔爐淬煉,軍魂入骨。一名合格軍人不會因退役而褪色、因離隊而忘責。危急關頭,在人民需要的地方,退役軍人總會挺身而出,因為他們的身體里留存著“向前沖鋒”的肌肉記憶,腦海里回蕩著“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在廣州,“兵支書”群體的力量正在不斷加強。廣州積極為退役軍人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加大“兵支書”的培養力度,指導各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積極推薦政治素養好、責任心強、作風品行正和組織領導力強的退役軍人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

目前,全市村(社區)書記、主任、“兩委”委員中退役軍人總計有1938人,其中擔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458人。他們在人居環境整治、社區網格化管理、矛盾糾紛化解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知多點

廣州退役軍人工作創下7個“全國第一”

★全國第一個設立市退役軍人權益維護中心

★全國第一個完成退役軍人四級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全國第一個開展最美退役軍人、最美軍嫂、最美擁政愛民和擁軍優屬標兵學習宣傳活動

★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第一個全方位實行軍轉安置“打分選崗”

★全國第一個開辦退役軍人大專班

★全國第一個建立退役軍人志愿服務信息管理平臺

★全國第一個建立跨省退役軍人服務站

文/張丹羊、周慶華、邱曉婉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