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農業農村部正式公布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的新增項目,全國共有20個新增項目和1個擴展項目入選,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廣州市海珠區)為廣東省唯一入選的新增項目。
海珠區古稱“江南洲”,地處珠江三角洲弱潮河口,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農墾最早、最具珠江文化特色的地域之一。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核心保護區包括海珠濕地區域及官洲街侖頭及華洲街土華、小洲、龍潭等四個經濟聯社,占地總面積約為1100公頃,重點保護海珠濕地范圍內的高畦深溝農業景觀以及濕地周邊龍潭村等4個村社的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什么是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
海珠區被珠江前后航道所環繞,區內分布著大大小小74條河涌,遍布全區18條街道,河網密布,區內農地基本都臨近河涌,受潮汐漲潮影響尤為明顯。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是兩千年以來海珠先民在緊鄰廣州城、商品農業發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溫多雨、地處珠江口北緣、水網密布的自然條件,創造和發展的一類極具珠江三角洲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系統。
人們通過順涌建圍、設置閘梪、挖溝抬畦、溝(涌)泥上田,提高土壤層高度和深溝蓄水調水以抵抗潮汐漲潮、臺風、干旱等廣東常見極端天氣影響,發展旱作為主、兼顧養殖,巧妙構建了極富智慧且旱澇保收的“基圍+水梪+高畦深溝+園藝作物+禽魚養殖”生產模式及“水—果(菜、花卉)—草—魚—鳥”完整生態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自2012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工作,迄今先后公布了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共有138個項目入選。其中,廣東有4項,分別為第二批入選的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第五批入選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第六批入選的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拓展項目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茂名)。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之路如何走?
高畦深溝農業系統具有傳統農耕文化底蘊厚重、傳統特色作物多種多樣、傳統農俗傳承豐富多彩等特色。如何保護好這一農業文化遺產?
2020年海珠區啟動申報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制定申遺專項工作方案,圍繞海珠濕地范圍為主,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資料、收集整理相關農業文化數據、實地勘察濕地農業景觀等多種形式籌備申遺工作,最終選定以“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為題申報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保護發展要并舉。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地處海珠區東南部的萬畝果林被視作廣州的“南肺”,采取“只征不轉”的方式使傳承千年的高畦深溝農業系統未如珠三角其他地方一樣受到沖擊,得到了“冷凍”,實現了較好的存留。從全國92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新增候選項目后,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與發展規劃,在保護傳統農耕特色的基礎上,分區分塊管理規劃,加大科普教育和宣傳力度,增加市民參與度,為項目可持續發展指明基本方向。
此外,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是一處國內外罕見的地處城市中央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現為廣州市民可達、可享的重要生態空間,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的調節和穩定器。在全球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將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個寶貴的樣板。
申遺專家組組長、華南農業大學廣州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趙飛表示,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在歷史文化、地域特色、保護方式上都具有獨特性,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應該將其打造為嶺南農耕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教育基地以及城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樣板基地,進而沖擊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記者傅鵬 通訊員馮巧瑩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