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今年8月,廣州日報獨家報道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候選項目名單。日前,國家農業農村部正式公布: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也是廣東省唯一入選的新增項目。據了解,該系統核心保護區包括海珠濕地區域及官洲街侖頭及華洲街土華、小洲、龍潭四個經濟聯社,占地總面積約為1100公頃,重點保護海珠濕地范圍內的高畦深溝農業景觀、古樹資源以及濕地周邊龍潭村等4個村社的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什么是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畦深溝”對很多市民可能有點陌生,但去過海珠濕地的游客都會有印象,就是海珠本地傳統果樹種植的土地利用方式。海珠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弱潮河口,被珠江前后航道環繞,區內分布著大大小小74條河涌,河網密布,區內農地基本都臨近河涌,受潮汐漲潮影響尤為明顯。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農墾最早、最具珠江文化特色的地域之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造就了海珠獨特的自然人文風情,讓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的人們創造出了全球罕有的大城市城央農業文化遺產。
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是充分利用高溫多雨、水網密布等自然條件,通過順涌建圍、設置閘梪、挖溝抬畦、溝(涌)泥上田,提高土壤層高度和深溝蓄水調水以抵抗潮汐漲潮、臺風、干旱等廣東常見極端天氣影響,發展旱作為主、兼顧養殖,巧妙構建了極富智慧且旱澇保收的“基圍+水梪+高畦深溝+園藝作物+禽魚養殖”生產模式及“水—果(菜、花卉)—草—魚—鳥”完整生態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遺產地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是嶺南佳果基因庫
海珠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海珠區的高畦深溝系統始于秦漢,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09年,美國著名農學家富蘭克林·H·金在此拍下了迄今所見世界首幅高畦深溝景觀的照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園藝學家高魯甫、地理學家梁溥等對遺產地的高畦深溝做了記錄和研究。僅海珠濕地及其周邊地區的高畦深溝農業系統存留面積超過800公頃,畦面超過2200塊,深溝超過9500條,水梪數量超過400個。
高畦深溝系統進一步促進了遺產地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成為嶺南佳果基因庫。產生了一批傳統經濟作物名種,如紅肉楊桃、雞心黃皮、侖頭柳橙、大塘番石榴、嶺南木瓜、石硤龍眼、尚書懷荔枝、素馨花、“河南茶”、新滘“五秀”、鳳崗韭黃、河南地子姜、新村雞茸莧菜、荔枝菌等。
遺產地現有維管束植物835種,昆蟲535種,魚類60種,鳥類183種,現存果樹品種100多個,優良果樹品種達20種。不久前還發現昆蟲新物種,命名為“海珠斯螢葉甲”。
成為廣東第四個入選項目,保留眾多農業文化民俗
我國自2012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工作,迄今先后公布了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共有138個項目入選,其中廣東有4項,分別為第二批入選的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第五批入選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第六批入選的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拓展項目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茂名)。
海珠高畦深溝農業系統是與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都是富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傳統農業系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以基塘為主,由于地下水位相對較高,水域面積較大,農業生產模式以水產養殖為主,種植業為輔。與基塘農業系統相比,海珠高畦深溝農業系統內的水域面積略小,地下水位略低,農業生產模式以種植業為主,水產養殖為輔。
作為農業文化遺產,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俗傳承豐富多彩。小洲、龍潭、土華、侖頭是擁有著悠久歷史和濃厚文化的嶺南古水鄉。海珠人說話“水”不離口,新舊地名多用“洲”“滘”“涌(沖)”“沙”“圍”“塘”“江”“河”“海”“魚(漁)”等。洪圣殿、天后廟、北帝廟等傳統建筑及洪圣誕、娘瑪誕、北帝誕、“七夕水”等民俗,是海珠民眾一系列水神崇拜的重要展現。
今后有望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據介紹,2020年海珠區啟動申報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申遺專家組組長、華南農業大學廣州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趙飛表示,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農業文化遺產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獨特價值:首先是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從全球視野看,珠江三角洲的高畦深溝系統史籍多有記載,一些學者在清末民國時期對海珠區的高畦深溝已有記錄與研究;雖然印度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高畦深溝生產方式,但尚未見有關起源及歷史的介紹。第二是地域特色的獨特性。千百年間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的發展與興盛,是海珠區特有的水土自然條件與歷史時期商品農業的發展合力造就的,故而該遺產具有自然與人文因素的雙獨特性。第三是保護方式的獨特性。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之所以能夠較好地避開城鎮化、現代化的沖擊,得以良好存留,是因為政府部門對萬畝果園(海珠濕地)保護措施不斷重視升級,特別是采用“只征不轉”模式,化解了困擾萬畝果園多年的“城市之肺”與“農民之胃”如何兼得的難題。
趙飛認為,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應該將其打造為嶺南農耕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教育基地以及城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樣板基地,進而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作為全球罕見的大城市中央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為廣州市民可達、可享的重要生態空間,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的調節和穩定器。在全球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將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個寶貴的樣板。
成為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新增項目后,將更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與發展規劃,在保護傳統農耕特色的基礎上,分區分塊管理規劃,加大科普教育和宣傳力度,增加市民參與度。也可以開辦系列農耕文化節,依照“嶺南五秀”“嶺南佳果”“水稻種植”“二十四節氣”等時間節點,帶動濕地周邊農耕教育,提升海珠農業科普軟實力。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靖文 通訊員:馮巧瑩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靖文 通訊員:海宣、馮巧瑩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