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采萍在2022北京新聞中心
中國隊又奪金啦!高亭宇真棒!
咦,解說比賽的為什么不是王濛?哦,王濛解說的是短道速滑,高亭宇參加的是速度滑冰比賽……
曾經我就是這樣一個完全、徹底的冰雪運動“小白”。接到赴北京賽區作為非注冊記者報道冬奧會的任務時,我的心情和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站上初級雪道差不多:我在哪兒?我是誰?我怎么辦?
如今冬奧會賽程過半,回首出發時的自己,竟有“趁春節上了個補習班”的感慨:當初那個“小白”,已經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不知不覺掃了盲,甚至有種躍躍欲試“上冰雪”的沖動。
為我掃盲的“補習班老師”,可是來自全世界的“頂配師資”:最厲害的運動員、最專業的賽事服務保障、最精彩的解說和報道,還有無數個震撼人心、閃耀奧林匹克精神的美好時刻,成為我的冬奧記憶里最值得重溫的“經典案例”。
速度滑冰運動員韓梅講過一個她父親的笑話:韓爸爸是王濛的迷弟,十分支持女兒練滑冰,韓梅練了兩年后,爸爸到沈陽看她,竟然發出靈魂之問:這冰場的圈兒怎么這么大?還有你的手,為什么不摸冰呢?
過去我也像韓爸爸一樣,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傻傻分不清楚,看比賽只會看中國隊第幾個沖過終點,只關心能不能進決賽、能不能拿獎牌。
這次冬奧會,中國短道速滑隊沖擊首金那天,2022北京新聞中心,中外記者守在8K超高清大屏前,那屏幕的分辨率4倍于4K、16倍于1080P,畫面更接近于人眼真實所見;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利用5G高速網絡,在手機和平板上流暢地刷著奧運冠軍王濛的直播解說,那氣氛真跟置身賽場差不多——這樣的教學環境哪兒找去啊!
中國隊在這場比賽中獲得了冠軍,我也在濛教練“目光如尺”的指導下,弄清楚了許多知識盲點,再也不會弄混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這兩項冰上競速運動,還體驗到更多勝負之外的情感。
谷愛凌刷屏的1620,到底有多難?
羽生結弦為什么對4A念念不忘?
冰壺運動員拼命“擦地”是在搞氛圍嗎?這項運動為何被稱作“冰上國際象棋”?
男子冰球運動員動不動就撞墻,快把對手擠成相片了,裁判如何判罰他們?這項運動又有著怎樣的傳統?
還有,單板和雙板運動員能互相兼項嗎?為什么不少雪車運動員以前練過田徑?回轉、大回轉和超級大回轉,運動員到底怎么“轉”?冬季兩項和北歐兩項,是如何不同的“兩項”……
經歷了“冬奧一課”,我覺得自己再也不是那個對冰雪運動只有怕和無知的路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白色世界,一種想努力嘗試的情感體驗,是2022年春節帶給我的禮物。
刷新知識并不是這次冰雪之約的唯一收獲。在更艱苦環境下,堅持“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是我在堅冰和皚皚白雪之間看到的運動員身上閃耀的光芒。
奧林匹克是人類英雄的史詩,但在這部詩集字里行間閃光的,絕不僅僅是登上過領獎臺的那些名字。
2月9日,在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中,第六個出場的高弘博,沒有技驚四座的高難度動作,沒有一次空中轉體,只完成了基礎滑行。兩輪比賽他只完成了一輪,在參賽選手中排名倒數第一。但他卻笑著為自己擺出了勝利的手勢——就在比賽前兩天,高弘博在訓練中受傷,右腳踝關節內環撕脫性骨折,他是在教練和醫生慎重評估后,才得到機會堅持完成了期盼已久的人生首次“奧運之約”。
別人眼中的平凡甚至平庸,已是他無畏拼搏的綻放。
奧林匹克是運動員的夢想,為夢想而戰的人,都是自己的冠軍。也許,這就是那一張張臉龐無論經歷多少風雪,依然青春、依然燦爛的原因吧!
而這也是我從北京冬奧會“人生一課”中,得到的最大收獲。(燕趙都市報記者 劉采萍)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