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隨著元宵節來臨,在廣州民政婚姻登記網上預約系統爆滿的同時,還有一群單身青年試圖通過抓住春節的“尾巴”,繼續尋找著自己的另一半。
不少單身男女今年春節期間都參與了相親。(來源:視覺中國)
春節期間,相親男女的故事總會引發共鳴和關注:在微博上,“媽媽給22歲女兒在家布置相親角”“相親大會上5女相100男”等相親話題在今年春節期間登上熱搜;而在多個互聯網相親平臺上也同樣開啟了春節相親。單身青年們回到老家,更是早早地被七大姑八大姨安排相親,長輩們紛紛盼著后輩“早日帶個人回家”。
他們之中,有人將尋找“真愛”寄托于相親之上,有人是想通過相親“練練手”,也有人希望在相親中“認識自我”,而他們相親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顯而易見的是,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回到家鄉的都市人對于相親的主動性會明顯高于往日,某相親平臺的工作人員介紹:“相比平時,春節期間的用戶注冊量和活躍度高出不少。”
近日,記者和不同年齡段的相親男女聊了聊他們的春節相親經歷。
單身男女們參加由相親平臺舉辦的線下活動。
數據:單身青年有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6萬戶,其中“一人戶”家庭便超過1.25億,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單身青年群體為主。
根據比達咨詢今年初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互聯網婚戀交友用戶規模呈增長態勢,12月份突破3000萬人;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72.0億元,同比增長11.6%,預計2022年仍將基本保持2021年的增速,市場規模將達到80.5億元。
“夾娃娃”需要運氣:“失敗”50次的他仍充滿向往
從2020年正式創辦“單身青年自救平臺”至今,李二狗已擁有了將近300萬的用戶,該相親平臺上的單身青年多來自于廣州和深圳,也有一部分來自于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短短兩年多的時間,用戶數量實現如此量級的增長,由此可見都市青年們的脫單需求非常迫切。
根據平臺需求,用戶需如實將自己的年齡、身高、學歷、工作單位列在個人主頁上,同時還需寫上家庭背景、情感經歷、興趣愛好以及擇偶標準等,有人動輒寫了兩千字長文,有人則只寫了寥寥數字;有人剛注冊一周就順利脫單,有人注冊了兩年卻未覓真愛。
用戶黃先生就是后者。自2020年注冊該相親平臺至今,黃先生累計已在平臺上發出過400多次申請,并累計收到100多次申請,僅線下見面人數就已達到了50人。“平時工作忙,加上周末加班,最多一個星期只能見一個女生;今年春節假期我沒回老家,比較有空,于是我可以集中時間來開展相親。”黃先生向記者透露,今年春節期間他總共見了五六名女生。“很遺憾的是,大家經過前期的聊天,又約出來吃過一頓飯之后,就會發現對方不適合自己,便不會再有下文。”
在相親平臺上,黃先生的個人資料其實也挺優秀:211本科畢業,有過留學經歷,如今從事算法工程師工作,家中沒有養老壓力,性格開朗陽光。對于理想的另一半,他的要求也不算太苛刻:“年齡限制在與自己上下4歲左右,外貌端正、看著舒服就好;性格不需要太乖巧,善于溝通即可……”但即便如此,黃先生也依然難覓真愛。今年春節期間他曾相親遇到一個醫學專業的女博士生,對方的外形、談吐等都讓他眼前一亮,“但最后可能人家覺得我沒有達到她的預期,一頓飯后也不了了之。”
黃先生分析,自己的不足可能是在外形方面,他形容自己是“被身高封印的有趣靈魂”,“除此之外,還有心態方面的問題,前期我相親可能會有點期待過高,一旦對方表現得沒有那么熱情,就會互相否定;到現在已經學會了把心態擺正。”
盡管已經“失敗”了50次,但黃先生對理想的愛情和婚姻依然充滿向往,“我相信相親需要一點運氣。相親就像是夾娃娃,透過機器,你可以看到很多可愛的娃娃,你需要投幣去夾,但是能不能夾到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有人可能很幸運或者很有技巧,可以立馬夾到心儀的娃娃;有的人可能缺乏運氣一直夾不到;還有的人可能夾到了,卻發現那不是自己喜歡的娃娃。”
黃先生表示,每次和女生約會他都會選擇主動買單。對此他也不以為意,他覺得如果因為不舍得這些支出而錯過心儀的女生,那才是得不償失的。
線下相親活動中的男女。
“見面如博弈”:女生更青睞線下見面,男生更青睞線上聊天
對于相親這種形式,歷來也存在爭議,像黃先生這樣的單身青年,會將相親視為尋找愛情的快速通道;但也有人將相親視為物質至上的“交易”,將雙方視為明碼實價的“商品”——這使得相親像極了一場“博弈”。
黃先生此前曾在平臺上遇到一位女生,對方在黃先生申請通過后,便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如工資、房產、車輛、父母職業等,并稱“我是奔著結婚去的,知道了這些信息之后才知道適不適合。”對此,黃先生很困惑,他感覺自己的私人信息在對方看來仿佛是一張“商品信息說明書”。
類似的情況,在“春節相親經歷”的話題里更是數不勝數,有人開展物質條件的博弈,有人則是開展心理方面的博弈,各種“奇葩行為”屢見不鮮。
小原向記者講述了她在今年春節期間的一次“奇葩經歷”:她認識一個男生,對方防備心重,聊天時始終對她愛答不理。對方提出可否看小原的更多照片,小原表示“不如線下見面”后,對方卻久久不回復,臨到晚上才提出“要不先視頻一下”。“我可以理解對方擔心我‘照騙’的心情,或者他擔心線下見面成本高,但一開始就如此防備,著實令人心寒。”小原說。
李二狗通過平臺上的真實用戶畫像數據,也發現了一些婚戀市場上的微妙現象。“婚戀市場上尤其是北上廣深地區,往往是男少女多,且這些女孩多是高學歷、高收入群體。而在線上平臺,男生往往比女生更加主動。”
李二狗告訴記者,每次平臺舉辦的線下活動,女生名額總是“秒光”,而男生名額卻經常有空缺。“這說明男生更喜歡線上聊天,女生則傾向于線下見面,可能覺得見面更靠譜。”
“網絡相親就是如此,想要真的找到對象,就得心態放平穩,觀察觀察再觀察,并尊重個體差異。”李二狗說。
相比于“80后”“90后”采用的傳統相親方式,如今逐漸進入到相親市場的“00后”則采取“迂回”戰術,他們傾向于通過玩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方式來進行相親。19歲的阿紫長期駐扎在廣州某線下劇本殺交友群里,每當群里有小伙伴張羅玩劇本殺,阿紫便會主動報名。“在游戲中因為過程刺激,荷爾蒙會飆升;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大家會抱團取暖;并且在游戲中也可以觀察到對方的反應速度、性格特點等。如果有交友的意愿,過后就可以互加微信,約著下一次繼續玩,慢慢就可以感情升溫了。”
“開盲盒”不確定性多:做好準備方能把握住機會
線上相親往往可以充分地通過資料描述展現自我特點,并對另一方進行基本了解;但若是采取線下相親,其過程就類似于“拆盲盒”了。
“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被分到的是哪一個盲盒。”在廣州工作的湖北女孩苗苗說。苗苗今年27歲,畢業于省內某211高校。通過五年的努力,她在廣州購買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小房子,“安家”之后的她也開始期待能有一段“安心”的戀愛關系。
苗苗此前談過幾段戀愛,但都由于各種原因最終分手。近兩年春節,她便想通過親友介紹的方式參加線下相親,總共參加過四次,“但想不到的是一次比一次離譜,最終我徹底放棄了這個路徑。”苗苗哭笑不得地說。
其中一位男士由苗苗的小姨介紹,比苗苗大8歲,外形尚可,事業有成,但工作地點卻在省外。抱著禮貌的態度,苗苗和對方見過一次面之后還保持了一段時間聯系。但她很快發現不對勁:“對方很強勢,不僅單方面認定我是他女朋友,還開始對我的朋友圈內容進行‘規范’化指點。”最終,苗苗被“嚇退”;另一位男士由苗苗的朋友介紹,對方是廣州本地人,與苗苗同齡,家境富裕,但尚未參加工作,“他家人希望他先成家,順便計劃著明年讓他前往國外留學;但是我有工作,總不能剛在一起就異地戀兩年吧?”苗苗考慮許久后選擇了拒絕。
苗苗坦言,經歷了這么多,如今她不打算寄希望于相親,她開始研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嘗試通過工作或興趣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我覺得做好準備很重要。相愛容易相處難,這樣等愛情再次降臨時我才可以把握住。”
“線下相親這種模式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來自黑龍江的1993年男生阿偉表示,今年春節父母為他介紹了一位女孩。“但對方表示暫時不方便見面。我為了向父母交差,只好每天在手機上尬聊,似乎對方也不太來電。”
1998年出生的網友皮皮告訴記者,在他所在的小鎮上,由于圈子小,親友們組織的相親局就接近于一場“中小學校友局”。“我姑給我介紹的女孩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學,我媽給我介紹的則是我的初中同學……”今年春節期間,皮皮參加了一場由父母組織的相親,“雖然我挺喜歡那個女孩,她似乎對我也有好感,但她卻很抵觸這種相親方式。”在皮皮看來,相親的形式不重要,但感情一定要雙向奔赴。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依倫(除署名外)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