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9月15日,第六屆廣州創投周正式啟動。從9月15日至22日,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暨2022年廣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也相繼舉行,450家企業參與桂冠爭奪。
(相關資料圖)
2017年8月7日,首屆廣州創投周揭幕。5年間,創投周承接著雙創大賽舉行,促成銀行、投資機構累計為千余家大賽企業提供股權、債權融資超210億元,帶動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以不超過2億元財政風險補償撬動合作銀行為全市超過72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實際放貸超過611億元。
450家企業“群雄逐鹿”雙創大賽桂冠
創投周的主角無疑是參與雙創大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今年,大賽升級為2022年廣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拓展為港澳臺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挑戰賽(廣東·廣州)、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科技服務示范機構等五大特色專業賽事,讓更多雙創力量“登臺亮相”。
“我們是在香港科技大學實驗室誕生的創業團隊,第一次參與港澳臺創新創業大賽,感受到廣州對香港創業團隊的大力支持。”一清創新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詹培勛帶著低速商用無人車項目前來參賽。在南沙港四期自動化碼頭上穿梭的70臺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正是由這家公司提供導航方案。“我們剛剛完成新一輪融資,希望通過大賽平臺接觸更多專業機構,推動產品在粵港澳大灣區更多城市落地。”
據悉,本屆大賽共吸引了超過3200家科技企業報名,參賽企業數量“逆勢”創下歷史新高,1500家企業晉級復賽,450家企業晉級決賽。接下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六大行業決賽將相繼開鑼,這是一場關于“硬科技”的比拼,也是加速“科學技術化、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產業資本化”的賽場。
“我們參賽最大的收獲來自于與評委的交流,他們提出了許多企業發展須注意的問題。”15日,廣東固納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宋朔攜電池隔膜技術項目參賽。“此外,作為一個重資產硬科技項目,我們非常需要資金支持,一方面需要自我造血,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參賽獲得更多資本加持。”
推動國有資本向創新產業集聚
“以賽代評”“以投代評” “免申即享”是廣州依托雙創大賽首創實施的聯動創新機制,被認可為“有特色、有亮點、有突破”而入選2021年科技部科技體制改革案例。
既擔任大賽評委,也作為創投機構代表出席的廣州力華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粵,見證了雙創大賽和廣州創投周的一路成長。“從第一屆到第六屆,廣州創投周平臺‘越來越熱鬧’,鏈接的創投機構越來越多,大大提升了廣州創新創業氛圍。作為投資機構,我們通過這個平臺鏈接了更多的優秀企業,也順利完成了幾家企業投資,帶動了自身業務發展。”陳粵表示,廣州擁有深厚的創新創業底蘊,這些年也在奮起發展,明顯感覺到大量科技創新人才從世界各地進入廣州,創業企業數量逐漸增多,質量不斷提升。
為強化廣州創投周撬動金融機構及社會資本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功能,15日,創投周承辦方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與廣州市國資國企創新戰略聯盟進行簽約。聯盟將通過聯合搭建國有企業與高校院所、科技企業交流、協同、創新發展平臺,推動市國有資本向自主創新核心產業集聚。現場同時進行國企和高校院所、民營企業應用場景雙向公開征集。
“大灣區中心本身就是國企混改的創新實踐,推動國企創新發展,是我們的基因和使命。此次合作由國企提出技術創新需求,高校院所、民營企業提解決方案,雙向開放應用場景‘揭榜掛帥’,有助于各方優勢互補,強強聯合,進一步激發企業內部創新活力,實現國企和民企融合創新發展。”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說道。
同日,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廣州力華投資有限公司、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廣州)有限公司三方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簽約。該基金專門用于投資具發展潛力的科技成果項目,助力廣州科技成果工作發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