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要聞:番禺尋古探幽 | 古園有座三眼井,養育一方人

2022-09-15 17:26:39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這個“水土”的定義,古井大概是最具代表的記憶之一。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古井曾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成為人們生活食宿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時代大潮翻涌,社會發展進步,古井逐漸成為過去式,變為特定時代的紀念標志。

一口古井,是歷史的象征,它鐫刻了一座城市的記憶,而大嶺村里永思堂的三眼井正是番禺作為嶺南古邑的一個特別印記。記者近日探訪三眼井,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永思堂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嶺村,玉帶河繞流村間,永思堂就在玉帶河邊。永思堂又名“朝議第”,原為陳仲良私宅。陳仲良字希亮,號羅山,為大嶺村陳柳源堂二十三世孫,清嘉慶十三年考取舉人。

永思堂建于清道光年間,為陳仲良就任南陽知府后回鄉修建的,占地面積2645.7平方米,宅屋總面闊30米,深三進40米,全堂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現仍保存原有建筑的平面布局、外觀風貌、時代特征及番禺地區傳統建筑工藝手法。

這口三眼井正是位于永思堂宅地西側的廚房旁,安靜、祥和、有親切感是記者對這里的第一感覺。三眼井從上方看上去像一個“品”字,在井口上方有一棵歷史悠久的龍眼樹,它宛如一名歷史見證者,默默看著這里發生過的故事。

三眼井正面對著新修復的墻壁上還畫有了壁畫,還原了人們在這里打井水后,用來洗漱、澆菜、飲用的真實生活寫照,可見這口三眼井的重要性。

曾經的永思堂人丁興旺,在鼎盛時期同時居住了七房,超過百人。日常用水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智慧的陳氏先人就在廚房旁建造了三眼井,這在嶺南古私宅里面現存不多。三眼井井口直徑1.5米,深3.8米,存水量可達8立方米,解決了生活用水問題。

由于井內砌上了大青磚固土和加蓋了四塊長2.2米的花崗巖大白石板,該設計不但讓人們能安全取水外,還能讓汲水人之間互不抵觸。

在大嶺村生活了65年的退休老師告訴記者:“由于永思堂內住的人較多,廚房就在旁邊,為了能將水供應給全族人使用,井口必須要挖得大,但由于井口大,人們站在井邊挖水存在安全隱患,于是就在大井口上加蓋了花崗巖大白石板,并在中間留了三個井眼。因此這口井也命名為三眼井,這樣的設計能容納多人來打水,也很安全。”佳叔說,這三個凸型外圓直徑50厘米、內口直徑30厘米的井眼,其外形精美,巧奪天工,在當時具有豐富的參觀和研究價值。

由于三眼井的水源主要是純正的地下水,而部分水源靠近玉帶河,因此會將玉帶河的水滲進去,那以前人們在這里飲用的井水是否干凈衛生呢?

佳叔給出了答案:“在那個年代井水很干凈,人們洗漱、做飯用的都是地下的井水,我們以前站在水渠旁看的地下水也是很清澈的,并不會摻雜其他的化學物質,因此以前大家都會飲用井水。井水喝起來跟現在的自來水并無差異。”由于三眼井只供永思堂的住戶使用,不對外開放,成了這戶人家生活用水的專屬水井,它宛如一位母親默默養育著這里的人。因此,三眼井成了陳氏家族不同尋常的文明遺產,既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傳統遺存,也是一種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據了解,2011年1月,永思堂被登記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石樓鎮決心對永思堂進行修復保護。“永思堂見證了大嶺村陳氏家族的興盛繁榮,更見證了大嶺村的歷史變遷,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古跡。”番禺區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這樣評價。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肖桂來 李波 通訊員 楊璐 張忠明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