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下的廣州。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攝
十年,是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成長到逐漸懂事的年紀。
對于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簡稱“廣州獎”)而言同樣如是。
自2012年創設以來,廣州獎就著眼于可持續的城市化,至今匯聚了來自六大洲的超過1200個城市治理案例,共有75個城市創新項目入圍和20個獲獎項目,展現出滿滿的“國際范”。
十年來,廣州獎的發展歷程,折射出全球城市的創新趨勢,廣州獎也成為全球范圍內知識共享的平臺。面對挑戰,采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成為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
廣州獎的獲獎項目,涉及防災減災、青年發展、性別平等、公共交通、環境治理、氣候與環保、公共政策等諸多領域,涵蓋了全球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全流程、全領域。如今,覆蓋面廣、類型多樣、參與面廣已成為廣州獎的典型特征。
參與度:
“國際范”滿滿 關注領域覆蓋廣
自2012年創設起,廣州獎就一直以積極推動全球城市治理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使命,如今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知識庫。值得一提的是,每屆新增的城市項目與案例均被錄入廣州獎數據庫,向全球每一個城市開放共享,共同豐富全球城市創新發展與治理的案例寶庫與知識體系。
截至目前,廣州獎共頒發國際城市創新獎20個,單列獎項4個,共有22座城市獲得各類獎項,100座城市入選專家推薦城市。22座獲獎城市中,中國獲獎城市3個,占比13.6%,國外獲獎城市19個,占比86.4%,這充分體現出獎項的國際性。
從入圍城市和地區規模看,共有8個5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地區,14個150萬到500萬人的大都市,17座50萬到100萬人的大型城市,9座25萬到50萬人的中型城市,9座25萬人以內的小型城市入圍。
獲獎城市項目涵蓋防災減災、青年發展、性別平等、公共交通、環境治理、氣候與環保、公共政策等諸多領域,涉及全球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全流程、全領域。覆蓋面廣、類型多樣、參與面廣已成為廣州獎的典型特征。
據統計,前四屆參評項目涉及的主要領域相對集中在社會服務和生態環境方面。可見,全球城市及地方政府都在關注的焦點問題是一致的,那就是持續推動民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從歷屆獲獎城市項目分析,22個獲獎城市中社會服務類項目占了9個,占比41%,生態環境類項目5個,占比23%。從所有專家推薦的城市項目來分析,社會服務類項目占比24.6%,生態環境類項目占比26.3%。這兩類項目的大量出現表明,各地城市越來越關心市民的城市主體地位、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這也和世界城市發展變革的趨勢相統一。
總體來看,每一屆廣州獎中社會、治理和環境問題總是最受關注的領域。其中,社會問題排在首位,治理和環境問題緊隨其后,經濟問題排在第四位,技術問題排在第五。這種排序在很大程度上與地方政府的責任相一致。
新趨勢:
廣州獎“數據庫”折射城市發展變遷
十年發展,廣州獎逐漸成為全球范圍內知識共享的平臺。
要成為知識共享的平臺,意味著廣州獎可以為世界城市發展帶來借鑒意義。
回顧廣州獎的城市案例,我們發現,廣州獎對于“城市創新”的定義,并非簡單意義上的科技化與智慧化,而是采用創新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2012年第一屆廣州獎參評項目中,許多案例涉及智慧城市的方法和技術。這兩個關鍵詞后來逐漸淡化,在2016年和2018年分別被社會和環境領域的關鍵詞所取代。在所有的參評項目中,能力建設和規劃這兩個關鍵詞也越來越突出。能力建設被視為創新的必要條件,而城市規劃則是實施的第一步。
過去四屆廣州獎的經驗告訴我們,城市創新往往意味著超越常規意義上的“公眾或社區參與”。它通常采用新的參與方式,包括讓公眾和社區切實參與決策中來。例如2016年,玻利維亞拉巴斯市的“斑馬人”項目就讓人眼前一亮,用“有趣”來解決嚴肅的問題。這個項目讓青少年扮“斑馬人”指揮過馬路。后來,該項目逐漸覆蓋到玻利維亞全國,甚至已經延伸到拉丁美洲的其他部分地區,還有電視節目成為“斑馬人”項目的衍生品,拍攝了其中一位“斑馬人”社區領袖的生活,讓該項目擁有更深層次的影響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平等現象和失業率將會擴大,城市社區亟須建立韌性,實施促進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年輕人)公平和包容的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其實也促進了城市開發創新項目,改善公共衛生、交通出行、氣候和貧困問題。
未來幾年,各國、各地區都將努力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公共衛生和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和地區之間以及內部開展合作愈發重要。廣州獎的許多獲獎案例和入圍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像是今年的美國洛杉磯的參評項目,就是通過開發共享開源工具,允許居民建立共享功能并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
此外,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解決城市問題(“智慧城市”)也成為城市創新的一個主要特點。例如,巴西圣若澤杜斯皮尼艾斯市近年來黃熱病病例量激增。為了防止暴發疫情,市政府執行了一項基于移動應用程序SISS-Geo的公共衛生運動。SISS-Geo讓任何手機用戶都可向市政衛生部門登記并定位所發現的動物尸體或潛在受污染地區。這個應用程序把普通老百姓變成了公共衛生觀察員,幫助公共衛生部門擴大其監察環境狀況的能力。
地方政府將越來越多地利用網絡平臺將市民納入城市治理中來,這是一種必然趨勢。線上參與的方式可以增加市民的參與感,改善公共服務的透明度和問責制度。預計在未來十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將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與數據管理相關的創新和人工智能將主導城市創新。
關鍵詞
2012年廣州獎:
智慧城市
2012年前后,科技公司推出來大量智慧城市的應用,并對其進行了積極的營銷。大部分應用都提出使用大數據分析,幫助城市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這些智慧城市的商業模式要求優化基礎設施和資源。英國的布里斯托爾市是受到2012年廣州獎認可的首批“智慧城市”案例之一。
2014年廣州獎:
環境問題
2012年大熱的智慧城市案例在2014年有所降溫。而包容性社區和社區賦權等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則成為焦點。在2014年占據首位的是環境問題,包括廢物管理、氣候韌性和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系統、交通運輸效率、快速公交和替代交通方式)。
2016年廣州獎:
社會問題
到了2016年,社會問題重新占據了主導地位,緊隨其后的是治理(包括規劃)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范圍廣泛,包括文化保護、社區發展、社區賦權、婦女賦權和兒童發展。2016年,玻利維亞拉巴斯市“斑馬人”項目以其創造性脫穎而出,該項目將問題青少年改造成推動人們改變態度和行為的使者。
2018年廣州獎:
可持續發展
2018年廣州獎對標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新城市議程》。所有入圍的項目都表明了對全球議程目標和原則的明確理解,同時涉及若干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了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
社會和治理問題仍然是最受重視的問題,其次是環境問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交的案例中都首次出現了能源效率問題。
2021年廣州獎:
新冠疫情下的城市治理創新
第五屆廣州獎案例匯集了全球城市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理念與實踐,其中有不少應對疫情挑戰的有效方法和舉措。
一批應對烈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治理創新項目涌現出來。這反映了創新項目呼應并適應著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現實。
數讀廣州獎
五屆廣州獎,共產生了75個入圍項目和20個獲獎項目(第五屆廣州獎獲獎項目尚未頒發)
75個入圍項目中,亞洲地區占比最多(25個),其余依次為歐洲(16個)、南美洲(15個)、非洲(9個)、北美洲(6個)、大洋洲(4個)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2個國家入圍項目最多(5個)
美國波士頓、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塞內加爾達喀爾等3個城市兩次入圍
兒童青年項目入圍最多(7個),其次為婦女群體(4個)
20個獲獎項目中,亞洲和歐洲最多(均為5個),其余依次為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均為3個),大洋洲(1個)
中國、土耳其、美國、韓國等4個國家的項目兩次獲獎
兒童青年項目獲獎最多(4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徐雯雯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