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11月10日晚,世界大都市協會第十三屆世界大會配套活動——《亞洲大都市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亞洲大都市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通過38項指標,從城市治理、經濟發展、社會凝聚力、環境可持續性、生活質量和性別平等不同維度“把脈”28個亞洲大都市,從而展望大都市時代背景下亞洲的趨勢與前景。
發布會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智慧的“路演會”。中國廣州、印度尼西亞泗水、印度加德滿都、土耳其加濟安泰普四個城市派出代表參與,分享它們在《報告》指標中取得好成績的城市治理方案。
亞洲大都市交通指標全球領先
《報告》兩位作者,泰國國立法政大學全球研究學院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巴拉特·達希亞和印度古爾岡SGT大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曼塔·達希亞輪流解讀《報告》亮點。
《報告》指出,亞洲大都市化趨勢明顯,從1960年到2020年,亞洲地區的大都市人口增加了8倍多。在2020年,有89個亞洲大都市人口密度達到了每一平方公里一萬人以上。“這說明了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規劃者需要應對更多挑戰,包括土地不足、資金緊缺、住房建設成本上升等。”巴拉特·達希亞說。
城市治理指標中,在亞洲地區的世界大都市協會會員在交通通達性方面高于其他地區的大都市協會會員,但是在財政自主權方面要遠低于世界大都市水平
經濟發展指標中,亞洲大都市的人均DGP差異很大。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人均GDP可能在2000美元左右,比較發達的比如說像韓國首爾,人均GDP達到了26000多美元。就業率方面,亞洲大都市表現較好,意味著本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巴拉特·達希亞看到,亞洲大都市有很多的流動人口,外來農民工懷著改善生活的目標進入大都市,但亞洲的貧富分化程度較北美大。尤其要看到文盲率指標,政府需要加大投資改善社會包容性的問題。
曼塔·達希亞接著介紹環境可持續性指標。空氣質量方面,28%的城市PM2.5水平較高的,說明空氣質量仍是差強人意。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排位最高的是德里,其次是上海。生活質量指標方面,最凸顯的是亞洲人均壽命正在增長。公共交通出行方面,亞洲大都市的表現高于世界均值。
用“城市體檢”治理“城市病”
廣州擁有7434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常住人口達到1874萬人,GDP接近4000億美元。如此規模的城市,如何進行有效的治理?在城市分享環節,廣州市城市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詹美旭以“城市體檢” 為例,向全球與會者講述廣州治理經驗。
詹美旭介紹,“城市體檢”運用“問題診斷”的方法,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交通便捷、風貌特色、整潔有序、安全韌性、多元包容、創新活力等八個方面對城市進行指標評價和動態監測,是治理“城市病”促進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具體的做法包括: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廣泛公眾參與,人民城市人民建;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廣州向在廣州居住、工作、旅游的20多萬市民網絡調查了解對城市的看法,在社區、街頭實地采訪3000多位市民,了解對城市問題治理的評價,邀請了620多名城市體檢觀察員長期參與城市問題治理成效的跟蹤評價。”詹美旭說。此外,粵政易app、城市體檢信息平臺等信息手段讓數據收集得以高效進行。
廣州市代表詹美旭發言
大都市治理重在解決“協調”問題
《亞洲大都市報告》在結語中指出,隨著亞洲大都市的發展,諸如巨型城市區域、城市走廊和“城市-區域”這些新的空間格局,給大都市治理帶來了如何“協調”的新挑戰:
第一是各城市政府之間如何協調,“重要的是將城市的發展與區域和次區域的發展相并行,而不是將其視為經濟空間中的孤立節點”。
第二是缺乏適當的“城市-區域”規劃。“更好的區域空間規劃通常需要將特定的城市功能(如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機場、技能與培訓中心)分散在一個連續的區域內,而不是聚集在一個大城市內。”
第三是“橫向財政差距”,“區域內城市政府之間轉移財政資源的機制”是否完善。
廣州:攜多市共同維護山水生態屏障
面對“大都市協調”這個新挑戰,廣州給出什么方案?詹美旭從環境、產業、交通等方面的協作簡要介紹。
環境方面,廣州與周邊城市通過加強山體、水系、農田、濕地的共同保護,加強對區域水、大氣污染的共同治理,共同維護山水生態屏障,實現九條山脈和三大河流在廣州的完美匯聚。
產業方面,廣州通過加強與香港、澳門、深圳、佛山、東莞等地的科技合作,在現有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集中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批實驗室和研發機構,形成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此外,廣州還通過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灣區周邊城市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交通網,強化“交通一體網”構建,構建城市群、都市圈“雙高雙快”交通體系,實現1小時生活圈、通勤圈。目前,廣州已與佛山共建17條地鐵線路,與東莞共建5條地鐵線路,地鐵18號線南延中山、珠海,實現了與周邊城市的地鐵一張網的互聯互通。
加德滿都:政府與多方組織定期聯席議政
加德滿都在報告的“大都市協調”這一指標上得分很高,排名所有城市第四。它是如何做到的?加德滿都市代表通過介紹城市的基本治理體系和治理規劃流程來解答這個問題。
市代表說,加德滿都的城市規劃建設受到聯邦法案和省政府的管理,同時加德滿都市議會可以頒布市政方面的法案。重要的是該市的協調機制,加德滿都有定期的市政會議、聯席會議。非政府組織、社區代表和私營領域的企業等也參與會議,討論如何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同時,加德滿都在政府工作中也納入了非政府組織和合作社參與,特別是在預算討論方面。
“在基礎建設、采購、災難預防等一系列工作上,我們有跨部門的協作機制。”市代表說,在討論過程中,不同的利益方會參與決策。針對財政規劃預算、政府資金運營、工程項目建設、資源評估使用等方面,加德滿都組成專門的委員會對項目優先順序進行決策。市代表介紹,加德滿都還將建立強大的政策智庫機構,協助推進各個領域的協調工作。
泗水:為遠程教育提供基礎設施
泗水市發展和規劃委員會代表說,《亞洲大都市報告》為泗水的發展帶來不少裨益,包括幫助城市進行自我評估,并參考38項指標制定城市治理政策和開展項目。“以人為本”是泗水從《報告》中讀到的關鍵詞,也是城市發展的關注點。
2016年-2020年,泗水的人類發展指數得到穩步提升,最為顯著的是教育水平。過去,當地文盲比例比較高,在市政府的持續努力下,目前98%的泗水市民都擺脫了文盲,能讀能寫。2019年的數據有所下降,是因為2020年疫情學生被迫遠程學習,使得數據收集有困難。針對遠程學習需求,市政府通過有線電視臺開展電視課堂,使孩子們獲得更多在線學習資源。此外,城市在圖書館、公園、街邊小攤點、公共活動中心、市政廳等場所布局了1900多個免費WIFI連接熱點,還提供寬帶學習中心。“這里也提供計算機等硬件設備,讓學生可以遠程上課、小企業的上班族也能在這里遠程辦公。我們還有具體的日程安排,確保各方能高效地共享資源。”代表說。
就青少年教育,泗水做了很多探索:在社區公共活動中心建設了532個公共閱讀室,并在城市多個角落包括公園里設置移動圖書館。除此之外,泗水花了大力氣做語言培訓等大眾教育。在語言培訓項目中,59個志愿者老師免費提供英文、韓語、德語、中文、日語、阿拉伯語、法語、俄語、荷蘭語、挪威語、爪哇語、泰語12個語種課程。
加濟安泰普:用大數據優化城市治理
加濟安泰普市代表談到了如何通過大數據來優化城市治理。“技術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中,數據讓政府有更強大的力量,以更好地回應市民需求。同時,數據在公共規劃和政策制定中也越來越重要,我們需要更好地采集和使用數據,提高政策施行的效率效果。”
得益于數字化發展和通信技術的普及,采集數據已經成為日常活動。加濟安泰普為了提高更衛生、安全、交通、環境和城市改造等方面的服務,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了大量數據采集。“但是我們發現在長期的規劃中,各部門的數據采集需要協調,否則就會給規劃帶來一定的困難。”
市代表坦言,很多時候數據中心里面的數據,并沒獲得充分挖掘。“也就是我們有非常寶貴的數據資產,有時候卻沒有充分地利用這些資產。”隨著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的迭代,加濟安泰普得以更好地捕捉數據、采集數據,基于數據形成的分析結果來支持決策。“現在,市政府已根據數據來優化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和市政政策制定,我們還可以借助于大數據和分析來改善很多的公共服務。”
廣州日報五號樓工作室出品
統籌/黃蓉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楊耀燁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