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如果可以買地鐵三號線的基金,你會考慮嗎?記者今天獲悉,廣州地鐵又一次“吃螃蟹”,正選擇部分優質線路通過公募REITs(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進行盤活,其中三號線公募REITs項目即將正式上報。對于投資額合共超千億元的三條大灣區城際新線,廣州地鐵在國內首開先河,采取“股權投資+施工總承包”模式撬動及吸納社會資本參與,提出軌道交通建設投融資創新的“廣州方案”。
建設任務:單是三條大灣區城際,總投資已達千億元
軌道交通行業投資動輒上百億。9月28日開工的廣花城際(廣州東站-花城街),也就是市民俗稱的18號線北延段,中標金額257億元。正在招標的芳白城際(芳村-白云機場),即俗稱的22號線北延段,國家發改委批復的投資額是325億元。同時,爭取年內開工廣州段的佛穗莞城際,即俗稱的28號線,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全線總投資額為953億元。此外,廣州地鐵正在推進11條(段)地鐵新線建設,共234.85公里。
總投資達千億元,在傳統的“財政資本金+企業融資”模式下,政府和企業面臨籌資壓力。為此,廣州地鐵開展投融資創新工作,全面梳理未來十年的建設任務和資金需求,提出應對思路和方案。地鐵集團對標北京、成都、武漢等城市兄弟企業,聯合相關政府部門先后赴成都、南寧、武漢及貴陽等兄弟城市學習調研,重點借鑒上述城市在土地作價出資、場站綜合體供地和開發、土地收益封閉運作、軌道交通專項資金保障和PPP等政策方面的有效經驗。
“博采眾人所長、符合廣州實際”,廣州地鐵據此提出軌道交通建設投融資創新的“廣州思路”和“廣州方案”,解決未來三年資金籌措問題。目前,廣州地鐵歷時一年多的投融資創新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已由方案研究轉入落地執行階段。
城際新線:首創“股權投資+施工總承包”模式
針對城際線路,廣州地鐵推行“股權投資+施工總承包”模式,撬動及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到軌道交通建設,有效緩解資金壓力。目前,該模式會應用在廣花城際、芳白城際、佛穗莞城際(廣州段)。
軌道交通建設領域采用“股權投資+施工總承包”模式屬國內首創,在招標模式、實施范圍、股權合作方的進入和退出路徑、各方責權利關系切分上均面臨大量的具體路徑設計工作。廣州地鐵打破固化思維,設計了科學的交易結構和實施路徑,保障了廣花城際項目順利啟動招標。
廣花城際順利實現開工,標志著行業內第一例采取“股權投資+施工總承包”融資模式的項目落地,由中國平安、中鐵建、廣州建筑三方聯合體中標。平安建投(中國平安旗下子公司)表示,在投資方面,將以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在內的多種方式深度參與,開拓多種融資渠道,為廣花城際建設提供穩健、長效的資金支持;建設運營方面,將貫通投融建運全鏈條進行專業管控風險,對項目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主動管理支持。
存量線路:地鐵三號線將申報公募REITs
針對存量的線路,廣州地鐵對標全國首批9家企業發行公募REITs的成功經驗,提出選擇部分優質線路通過公募REITs進行盤活。基礎設施公募REITs是我國資本市場新增的一個大類資產,風險水平低于股票、高于固定收益產品,波動性相對較小,適合中長線投資者。6月21日,首批9只基礎設施公募REITs上市交易,將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
據介紹,雖然地鐵行業未納入公募REITs試點范圍,但在省、市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廣州地鐵三號線公募REITs項目即將正式上報。同時,一號線、二號線、三北線、五號線等多條線路已納入REITs項目儲備庫,為廣州市軌道交通建設打開一條新的權益性融資渠道,建立起“投資-盤活-再投資”的良性循環機制。記者留意到,上述線路都經過市中心,客流強度高,票務收入較好。
借助申報公募REITs契機,三號線地下空間將以國有建設用地劃撥方式提供給廣州地鐵,突破了多年來線路地下空間無法確權的難題,為其他地鐵線路地下空間確權提供了可參照的解決途徑。
待批線路:三期規劃調整線路或采取PPP模式
記者了解到,廣州地鐵下一步還將推動城市軌道交通三期規劃調整線路PPP項目。三期規劃調整線路包括8號線北延江府段(滘心-江府)、8號線東延段(萬勝圍-蓮花)、由原8號線北延花都段拆解而來的24號線(廣州北站-紀念堂)。
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發揮財政撬動引導作用的重要方式,廣州地鐵集團本身就是PPP模式的參與者,已中標國內多個項目。其中,廣州地鐵參與的第一個地鐵PPP項目——南昌地鐵3號線PPP項目在去年底正式開通,項目總投資約68.56億元,PPP特許經營期為28年。此外,廣州地鐵聯合體還中標了長沙地鐵6號線B部分PPP項目,批復概算約116.6億元,運營期為25年。
截至目前,廣州的地鐵線路還沒有采取過PPP模式。三期規劃調整的線路目前還未正式獲批,未來的投資模式還有待相關部門的意見。如果是PPP模式,會不會像長沙、南昌那樣引入新的運營公司?記者了解到,這方面的可能性甚低,畢竟廣州地鐵作為運營方已“走出去”拿下多個項目,未來更大可能是在投融資和建設方面引入社會資本合作。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林藝壕 杜明華 莫穎儀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