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陽臺上就能看到小區里的健身園,出門幾步就能找到喜愛的運動設施,籃球、健步走、乒乓球、廣場舞……每個人都能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鐘愛的運動場館或器械,這就是咱們天津正在推動打造的“運動之都”。
天津市體育局公開發布《天津市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若干措施》,其中對加強體育用地供應利用、倡導復合利用模式、融合平急功能改造建設、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豐富群眾體育賽事活動、推動居家健身等問題,給出了17條具體舉措。
增加體育用地倡導復合模式
1
制定補短板行動計劃
各區人民政府要開展本區全民健身設施現狀調查,結合相關規劃,2021年8月底前編制完成本區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聚焦群眾就近健身需要,優先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必須兼顧向社區群眾提供健身服務,按有關規定執行。
2
加強體育用地供應利用
按照依法批復的天津市體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有關部門和各區人民政府要將體育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科學制定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要根據體育設施建設的政策規范,合理確定并保障土地供應規模。已經確定的建設項目,要加速推進落實。
3
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
暫時不具備建設條件的體育用地,鼓勵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于建設健身場地設施,租期不超過20年。以先租后讓方式供地的,健身設施建成開放并達到約定條件和年限后,可采取協議方式辦理土地出讓手續,出讓的土地應繼續用于健身設施建設運營。對按用途需要采取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土地,依照有關規定辦理。依法必須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土地實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招標拍賣掛牌程序可在租賃供應時實施。
4
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設用地
鼓勵支持利用城市空閑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廠房、建筑屋頂等空間資源建設體育設施,各區人民政府要梳理建立并向社會公布用地和資源目錄。在不影響相關規劃實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可應社會主體申請,提供城市空閑土地建設健身設施,并可依法按照兼容用途、依據地方關于臨時建設的辦法進行管理。健身設施由各相關方協商依法確定產權歸屬,建成后5年內不得擅自改變其產權歸屬和功能用途。社會力量可申請利用尚未明確用途的城市空閑土地、儲備建設用地或者已明確為文化體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塊建設臨時性健身設施,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2年,且不能影響土地供應。在不妨礙防洪、供水安全、森林保護等前提下,結合我市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綠色屏障建設,可依法依規在海邊、河道邊、湖邊修建適合群眾使用的特色體育設施。
5
倡導復合利用模式
鼓勵支持復合利用城市文化娛樂、教育、商業等設施資源建設體育設施。支持對健身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功能整合,在不改變、不影響建設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勵復合利用土地建設健身設施,通過與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產權人達成使用協議的方式促進健身設施項目落地。在養老設施建設中,要配建充足的健身場地設施。
新建改建體育場館
兼顧突發應急事件需求
6
融合平急功能改造建設
要統籌兼顧體育和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建設,突出平急兩用、功能互補,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和大型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平急兩用改造建設。新建改建體育場館等設施時要預留改造條件,結合重大疫情防控、避險避災方面需要,兼顧突發應急事件時發揮作用。
應急避難(險)設施要增加體育功能,平時在不影響公共服務基礎上要兼顧為群眾健身提供服務。有關改造建設應符合工程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具體要求由相關部門另行制定。
7
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
重點解決中心城區體育場地面積不足的問題,倡導支持在街道、鄉鎮建設符合環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氣膜結構健身館、裝配式健身館。推動社區(村)健身設施更新換代,提升改造健身園2000個,新建一批足球場、多功能運動場等設施。
新建居住區要按相關標準規范配套社區健身設施,并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社區健身設施未達到規劃要求或建設標準的既有居住小區,要緊密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建設。不具備標準健身設施建設條件的,鼓勵靈活建設非標準健身設施。突出做好體育公園建設與規劃,新建、改擴建一批體育公園。
8
推廣委托運營開放
加快推進我市公共體育場館運營模式創新改革,積極實施“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工程。政府投資新建體育場館應委托第三方企業運營,不宜單獨設立事業單位管理。鼓勵第三方企業參與已有公共體育場館運營開放,逐步向委托市場管理轉變,應托盡托。鼓勵第三方企業運營學校體育場館,全面推行保險機制,鼓勵保險機構創新保險產品,優化保險供給,利用保險手段分散和轉移運營過程中的風險,獨立承擔責任,確保運營安全,進一步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在保證本校師生教學、日常活動需求的前提下應開盡開。鼓勵推動公共體育場館為市民群眾、學校和青少年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免費或低收費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承辦社區體育賽事。
9
加強信息化建設
推動新信息技術在全民健身領域應用融合,建設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務保障平臺,與國家相關體育活動管理服務信息化系統共享資源、互聯互通,實現對市民健身數據的科學分析管理,組織群眾賽事活動開展,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能力。推進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園、智慧健身步道、智慧體育公園建設。落實公共體育場館等大型設施信息化管理標準規范。
培育“草根”組織
打造“排球之城”“運動之都”
10
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建設
引導、規范、助推、監管體育社團組織健康發展。注重發揮市、區體育總會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協調推動作用,建立市、區、街道(鄉鎮)三級社區體育組織,搭建社區健身組織體系框架。進一步規范人群、單項、網絡、公園、學校體育組織,培育發展體現群眾健身興趣,反映群眾健身愛好的小型、分散、基層“草根”體育組織。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培養、評定、考核,全面優化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素質,培養與群眾靠得近、貼得緊的社會體育服務人才。
11
深化體教融合發展
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提高青少年體質,促進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鼓勵特色發展,協同推進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冬夏令營等,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指導青少年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改革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協同舉辦青少年體育賽事。
鼓勵各區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由小學、初中、高中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的“一條龍”人才培養體系,暢通優秀體育人才選拔渠道。完善后備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支持青少年體育推廣、培訓、高水平人才培養等方面工作。
12
豐富群眾體育賽事活動
創新開展和推廣普及適合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健身需求、符合國內外時尚潮流、體現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科學文明的健身方式方法。倡導每名市民喜愛一項體育健身項目,養成經常鍛煉的生活方式。發揮體育賽事杠桿作用,優化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多層次多項目多元化全民健身競賽體系。完善市民運動會組織模式,舉辦社區、公園運動會,推進“排球之城”“運動之都”建設。支持各類體育組織、社會體育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承接群眾體育競賽活動。
13
大力推動居家健身
創編居家健身方式方法,通過整合拓展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資源,向群眾大力推廣普及居家科學健身知識。繼續做大做實“健身大講堂”“科學健身一點通”電視欄目和“#今兒練了嗎”抖音專欄。開展全民健身網絡賽事活動,創建全民健身網絡賽事活動體系。
減稅、獎勵等利好政策
激勵群眾體育發展
14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各級人民政府財政資金要調整優化投入方向,加大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資金支持力度。各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要加大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投入。體育彩票公益金要重點向群眾體育傾斜,加大投入比例。通過引導資金、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群眾體育發展。積極爭取體育領域項目中央資金支持。
15
落實稅費扶持政策
嚴格執行國家及我市關于體育領域各項減稅降費政策。企業擁有并運營管理的大型體育場館,其用于體育活動的房產、土地,減半征收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提供體育服務的社會組織,經認定取得非營利組織企業所得稅免稅優惠資格的,依法享受相關優惠政策。體育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支出,符合稅法規定的可在稅前扣除。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于公益事業的體育捐贈支出,按稅法規定的比例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經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體育企業,可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16
創新完善獎勵激勵機制
對全民健身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個人予以表彰獎勵,評選“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市民健身榜樣”。鼓勵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場館、企事業單位及社會資本建設運營的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降低稅費、完善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補助資金政策等方式支持運營機構健康發展。做好天津市“體育惠民卡”發行和管理工作。
17
加大體育場地設施使用監管力度
加強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場館、企事業單位及社會資本建設運營的體育場館開放使用規范性評估督導,評選表彰一批開放服務做得好的示范場館和專業運營機構。加強對公共場所室外健身器材配建工作監管,保障各類健身設施使用安全。對于已建成交付和新建改建的健身設施,要嚴格用途管理,防止挪作他用。確需改變的,應征得同級體育主管部門同意,先行擇地新建。
熱門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