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

2021-08-11 13:58:11    來源: 光明日報    

“大山深處逐夢想,我要與鄉親們一同致富。”剛剛大學畢業的崔俊萍,回到家鄉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成為西昌市葡萄現代農業園區的一名技術員。她說她的根在這里,西昌市如火如荼的鄉村振興進程,給了她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涼山州曾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三區三州”之一。西昌市作為涼山州首府駐地,是全州從脫貧走向振興的龍頭。近年來,西昌提前謀劃,深化改革,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已取得初步成效。

面向市場盤活閑置資源

在西昌市東南部15公里處的邛海邊,一座座獨具特色的新民宿錯落有致,特色鮮明的茶馬古道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絢麗多姿的自然生態交相輝映,在這里繪就了一幅生動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有著數百年建村史的大石板社區如今已是游客的熱門打卡地。誰能想到,2019年以前,這里的村民紛紛外出務工,多數房屋閑置,社區環境臟亂。

去年以來,當地推行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通過宅基地完全退出、使用權流轉、合作經營、自主經營、拆遷安置等改革模式,盤活大量宅基地。在此基礎上,社區利用閑置集體資產和村民手中余錢,組建西昌大石板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使古村走上了蝶變之路。

群眾的閑置房屋,通過修舊如舊、修新如舊等建筑手法,已變為不同檔次的民宿、客棧。全村415戶參與經營,平均每戶年收入3萬余元,這里成為西昌民宿、客棧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大石板社區黨委副書記尹俊說,通過改革,社區優越的區位、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農民的閑置資源,都變成了資產,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改革得到群眾擁護和參與,大石板社區實現華麗轉身,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村落+新民宿”發展之路。同樣的故事,也在西昌市域內多點開花。

“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

西昌市禮州鎮江管村,是一個“老字號”草莓采摘地。每到草莓成熟季,這里的草莓不僅吸引本地游客體驗采摘,還遠銷省內外各大城市。近年來,果蔬種植面積擴大,村民遇到了新的問題:有時候果蔬成熟后不能及時運出,怎么辦?

自己建凍庫!村民們想到了一起。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出資,在14畝土地上建成標準化凍庫24間,每間凍庫能儲藏蔬果80噸左右。凍庫的建成,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不僅解決了本村群眾的燃眉之急,還為周邊鄉鎮的群眾提供服務,使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

今年年初,西昌綜合遴選20個村(社區)作為試點,啟動“三變”改革工作,擬定每個試點一次性給予50萬元財政資金補助,重點用于各試點村(社區)圍繞所選擇的“三變”改革創收路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主導產業型、土地合作型、生產服務型、鄉村旅游型……在不斷交流學習、探索創新中,“三變”改革逐漸成熟起來,群眾參與積極性高漲。目前,西昌已成立集體經濟組織553個,其中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197個,股份經濟合作社356個。

“‘三變’改革不僅盤活了農村資源,集聚發展要素,還有效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切實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西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特色產業助力農民增收

“快點喲,打包完了就要裝車了。”6月23日下午,西昌天喜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內,花卉種植工人劉春玉跟20多名工人一起,忙著將一批紅掌花裝箱,打包運到成都。

“西昌日照充足,我們的花非常鮮艷。”天喜園藝負責人說,四川省內80%的玫瑰盆花產自西昌,公司的紅掌、彩色馬蹄蓮、大花蕙蘭切花等花卉,還銷往國內30多個城市,出口到美國、新西蘭及東南亞等地。

西昌冬暖夏涼,灌溉便利,光照充足,十分適宜花卉生長。西昌瞄準花卉企業前期資金投入大、土地流轉難、品牌打造難等痛點問題,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吸引國際國內知名花企入駐。

目前,在西昌現代化花卉產業園區,已有20家國際國內知名花企先后入駐,帶動50余家本地花卉企業發展起來,實現花卉年產值近11億元;同時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300余個,農民人均增收16900元。

產業興,則鄉村富。西昌發揮獨特的地理優勢,構建以葡萄、蔬菜、花卉為重點產業,以玉米制種、油橄欖為特色產業的“3+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推進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吸引群眾主動嵌入產業鏈,匯聚起了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