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千里傳情誼 廣州農講所的龍眼熟了

2023-08-12 09:39:19    來源:大洋網    

崇圣殿前190多年樹齡的龍眼樹


(資料圖)

“8月3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紀念館給我寄來貼有‘農講所’字樣的龍眼,還有這棵已190多年的龍眼樹的來歷……我作為當年學員的后代,品嘗了龍眼,我將賡續紅色血脈。”

杜松壽侄子杜明科

這是第六屆廣州農講所學員杜松壽的侄子杜明科在自己朋友圈里的一則分享。照片里,他和家人手里捏起小小的龍眼果,讓人不禁感慨那些流逝的歲月,不滅的精神。

農講所紀念館給學員后代們寄去的這些龍眼,是從位于崇圣殿前西側的大龍眼樹上摘下的。時值龍眼成熟,高大的龍眼樹上果實累累,樹下濃蔭如蓋,點綴在古老的紅墻黃瓦之間,是別樣的景致。

龍眼樹見證光輝歲月

在農講所,很多人從這幾棵龍眼樹下走過,但可能并沒有著意去聯想它們與中國革命史上那一段光輝歲月的關聯。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介紹說,據當時學員們的回憶,當年教員常與學員們在這些樹下談心談話。它們正是那些熱血激昂的日子的見證。

2023年7月底8月初,“大地星光 廣州農講所學員足跡尋訪”團隊在顏暉館長的帶領下,前往陜西。當年,一共有16位陜西籍青年在廣州農講所學習。當尋訪團隊的車輛行駛在榆林、綏德、渭南的大山之間,越過滔滔黃河、渭河、無定河,總是令人忍不住去想:當年是怎樣的力量,支撐著這些年輕人僅憑著雙腿,走出在今天仍令人頗感難行的大山,從雄渾壯闊的黃土高原,前往陌生的、千里之外的珠江之畔?而當他們看到龍眼這種果實時,又是否會懷念起家中樹上的馬棗、紅杏和柿子?

尋訪中征集寶貴資料

此次行程,農講所紀念館從多位農講所學員后人手中征集到了數量可觀的學員物件、文獻,還首次搜集到了部分學員的照片等寶貴的圖像資料。這些收獲,是農講所學員后人們對先輩精神的珍視與傳承,也是紀念館工作人員孜孜不倦努力、鋪墊的結果。

數年來,農講所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尋訪了北京、廣東、內蒙古、陜西、江西、河南等多個省份的學員后人,一點點地重新豐富和完善著廣州農講所約800位學員的檔案數據庫。每當一件新的物件,或幾句未曾見過的字跡被發現,總能引來由衷的歡呼。許多沉淀在老屋、舊居中的資料,也在尋訪中重新與人們見面。

以龍眼為媒牽起今昔

當年第六屆農講所學員在廣州學習的時候,正好也是龍眼成熟的季節。在今年的尋訪中,農講所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首次提出了以龍眼為媒,牽起學員和學員后人,牽起歷史與今天的想法。紀念館文物保管部副主任魏雅麗說,寄送龍眼的果盒是專門設計定制的,一共41盒,每盒重約2斤。8月2日,龍眼寄出,第二天很多學員后人就收到了。

學員馬致遠的孫女馬樂群說: “廣州,陜西,相隔千里。千里送龍眼,禮輕情意重。也感謝咱們的爺爺,讓后代有緣份聚在一起。”

劉友珊孫女劉麗麗

“我把龍眼分享給了我姑,還有老同事、老同學及朋友,”學員劉友珊的孫女劉麗麗說,“讓身邊人也感受這份情誼。”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柯楚彬

圖:農講所紀念館提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