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轉型已成發展趨勢,但不少企業反映“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日前廣州發布的“民營經濟20條”提出,要“推進民營企業‘四化’轉型提升”。
8月11日上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廣州民營經濟20條”政策解讀會上,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星耀就后續工作的開展作了情況介紹。
(資料圖片)
九成企業表示“四化”轉型是企業內在需求
記者了解到,當前,廣州市大部分制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處在探索期和起步期。調查數據顯示,廣州9成制造業企業表示進行“四化”轉型是企業內在需求;5成企業處于數字化、智能化的初期階段,3成多企業處于中期階段,處于深化融合階段企業不足10%。
黃星耀介紹,為了解決中小民營企業“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問題,今年以來廣州開展了“四化”平臺賦能專項行動,聚焦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提升,成立了“四化”服務基地和制造業“四化”促進聯盟,建立了“穗智轉”公共服務平臺,遴選了86家“四化”賦能重點平臺,按照“平臺受益、企業受用”和“政府補一點、企業出一點、平臺讓一點”的原則,支持平臺企業面向中小企業把脈問診、開出處方、跟蹤治療,以技術改造等手段支持企業“四化”轉型,促進企業健康成長。
專項行動計劃到2025年,分類分級培育50個左右技術水平高、支撐能力強、服務范圍廣的“四化”平臺,打造200家左右融合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示范效應好的“四化”試點示范企業,帶動2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提質增效。
五個方面為企業“四化”轉型提供政策支持
今年6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出臺了推進“四化”平臺賦能企業提升實施方案,從五個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支持“四化”評估診斷。支持診斷機構為企業提供“四化”評估診斷服務、全面體檢,找出短板、弱項,出具診斷報告。支持診斷機構為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提供“四化”評估診斷服務,符合條件的,按照每個企業“四化”評估診斷項目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標準對第三方評估診斷機構進行補助。
二是支持“四化”改造實施。鼓勵“四化”平臺為企業提供“四化”改造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基礎軟件、工業軟件采購及軟硬件定制開發項目,最高按照項目投入總額的30%給予補助。
三是支持平臺能力建設。對平臺進行信息化軟硬件設備購置、行業“四化”解決方案研發集成、體驗展示、測試驗證、網絡通信及云租賃等方面的投入,符合條件的,單個平臺最高按已投入總額的30%給予支持、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
四是推進制造業“四化”促進中心建設。加快打造“穗智轉”公共服務平臺,作為廣州推進“四化”轉型的公共門戶,整合、匯聚全市“四化”生態資源。面向企業提供轉型咨詢、解決方案、供需對接、場景案例、線上培訓等服務,解決企業“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難題;面向平臺側,提供生態對接合作、行業應用適配驗證、解決方案推廣、質量檢測與安全保障等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建設單位,最高按已投入總額50%給予支持,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五是支持爭先創優。對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評選為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國家級特色型或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符合條件的,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300萬元的獎勵;對入選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認定的“數字領航”企業、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獎勵;對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的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獎勵。
“總的來說,未來幾年,我們工業和信息化局專項資金主要投向‘四化平臺’建設,支持企業診斷和企業改造,將通過資金申報立項的方式支持企業開展評估診斷和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改造。”黃星耀表示,歡迎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和平臺積極關注并申報。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