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醫師丨從煤油馬燈到智能巡診車 代代傳承防盲治盲路

2023-08-11 12:36:21    來源:大洋網    

8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與視覺合作中心將落戶廣州。據了解,該合作中心將依托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接受國家衛健委、廣東省和中山大學領導,作為高層次國際眼科學術合作平臺協助世衛組織開展全球眼健康管理的研究和技術推廣。中國的眼科醫生,再次以新模式走向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于中山眼科中心幾十年積累的防盲經驗和基礎,今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定我中心為‘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與視覺合作中心’,我們將與世衛組織一起,共同應對全球眼健康挑戰,共同守護世界的光明。”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介紹。


(相關資料圖)

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接受90%以上的外界信息,致盲眼病是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的三大疾病之一。失去光明,難以順利接收信息,便意味著失去了大部分與外界的鏈接,走向無盡的黑夜。

為了驅趕這一份黑暗,一代代的廣東醫者肩負起防盲治盲的使命。他們走向全國廣袤的農村、無畏高原反應與干燥的氣候,再一步步走向世界上其他需要他們的地方,躬身其行,歷經種種艱辛,只為尋找到那些渴求被看見、正掙扎著要走出黑暗的患者。

數十年前,一盞馬燈可以點亮黑夜,成為光明使者手術中的信使;而今天,5G智能眼科巡診車奔馳在新疆喀什的大地上。時間刻度改變、工具改變,不變的是醫者那一份質樸的初心。

上個世紀:

一盞煤油馬燈點亮了一個個村落的黑夜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現代眼科學女先驅毛文書帶領眼科醫療隊深入農村和沿海地區查盲治盲,點亮馬燈,走向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村道上,為患有眼疾的村民治病。一張黑白歷史照片記錄了這一刻。

從1953年中山醫學院眼科教研組成立,到1965年創建中山醫學院眼科醫院,1983年集眼科醫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辦公室一體的中山眼科中心成立,到2014年廣東省防盲辦掛靠到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下,2023年中山眼科中心被正式認定為“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與視覺合作中心”,一代代中山眼科人賡續使命、篤行不怠。

“我曾詢問毛文書的二女兒,創辦防盲辦的初衷是什么?”原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兼防盲辦主任梁小玲講述,這位女兒轉達了母親當年的心聲:要為那些有需要的人治病,無論貧窮還是富貴。

于是,我國現代眼科學奠基人之一陳耀真與毛文書伉儷腳踏大地,走到農村去,更不畏風險走到麻風村去,為那些患有眼疾的人診治。

梁小玲仍然深刻記得,1988年剛從醫學院畢業參加工作時,她跟隨著老師李紹珍(我國眼科界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來到廣東新會的農村,“我們一個一個村落走訪,一個個家門拍響,去尋找那些因為失明終日躲在家里的盲人。”

深入于大地中走訪發現,不少人一旦失明,便失去了生活,這些人并不知曉白內障是可逆行致盲眼疾,終日關在家里,寸步難行,幾乎被鄰里遺忘。

而今:

5G眼科智能巡診車奔馳在大地上

“我現場收了個小徒弟,她一直想留在車里做小助手。”在塔縣人民醫院,一輛嶄新的5G巡診車停靠在醫院,來自廣州的醫療隊開展診治工作,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正在車內的隊員龐健全遇見了一位帶著父親來看眼疾的小姑娘,看到這些先進的設備、友善的醫生,小姑娘認真地告訴龐健全,“謝謝你們!以后我也想做一名醫生。”

全國首批“5G智能眼科巡診車”于今年6月推出,由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團隊牽頭研發, 被稱為小巧靈活的“移動眼科醫院”。這臺車于7月下旬出發,攀山越嶺,走過湖泊、穿越高原,歷經12天8500公里,抵達塔縣人民醫院。

巡診車上搭載驗光儀、眼底相機等檢測設備,覆蓋預約、篩查、問診、隨訪、宣教等功能,通過智能系統,確保患者檢查當日即可收到來自廣州中山眼科中心專家團隊出具的遠程診斷報告。

“因地處帕米爾高原,喀什地區海拔高、紫外線強、日照時間長,白內障等眼部疾病高發。”林浩添介紹,將5G智能眼科巡診車開到這里,是希望運用前沿技術,助力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023年玉樹光明行,103歲患有白內障的老人手術前由醫護人員背著進入手術室。

一代代光明使者的心聲:

“多發現一個,多救治一個,便多一個走向光明的希望”

“我們又創紀錄了!年齡最大103歲,最小4歲。”

“303臺!這次一共做了303臺手術,破了11年來玉樹光明行的紀錄!”

2017年玉樹光明行,當地居民小南卡看到醫護隊員們露出燦爛笑容。

8月7日晚的深夜,剛結束今年玉樹光明行工作的李月桃,一邊在酒店吸氧休息、一邊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創下一個又一個紀錄的喜悅。

突破的數字,并非是他們興奮的原因,這背后,有著太多無言的故事。

“我前腳剛走,你們就手腳放開了,這次有三臺顯微鏡可以稍微放縱一下。”與李月桃同樣持續十一年玉樹光明行的黃文勇,出于對隊員安全的考慮,此前曾提出一天內百臺手術左右的數量,以免工作強度過大隊員倒下。

在青藏高原里的這種倒下,意味著生命的危險。不少隊員有高原反應,有時候血氧甚至低到65、70,必須立刻躺下吸氧。

“幫助到一個患者,他的生活便可大大改變,更可釋放一個家庭勞動力出來。”醫療隊員們講述。突破數字的背后,是醫者的拳拳之心:希望多救治一個,多一個人重新看見這個世界。

這一份追尋甚至無關國界。從2013年開始援外,這十年來先后15次出發走遍了瓦努阿圖、斐濟、馬爾代夫、塞內加爾等國家的陳偉蓉對此感同身受。她用醫術播撒光明,創造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在瓦努阿圖亮相,僅用十分鐘完成第一臺白內障手術,患者恢復光明;第一次與馬爾代夫合作共建中馬眼科中心并開展第一臺眼內玻璃體手術;第一次將馬爾代夫眼科醫生邀請到廣州培訓、開拓為當地留下“一個帶不走的眼科醫院”的新模式。

“今年9月下旬,我們計劃再出發,去基里巴斯。”陳偉蓉表示。

與陳偉蓉一道的同行者有很多。這些年,中山眼科中心多次組織醫療隊前往瓦努阿圖、薩摩亞、斐濟、湯加、馬爾代夫和非洲加納等國參與開展國際醫療援助,如在多米尼克,曹乾忠、黃創新、段芳等來自廣州的眼科醫生紛紛留下了他們撒播光明的足跡。

記者手記

共同守護光明 讓更多人被看見、被發現

從數十年前持著一盞馬燈拍開一個個村居的木門,到如今小巧的人工智能巡診車奔馳在邊陲大地,時間刻度改變、工具改變,始終如一的是一代代眼科醫者的初心:去找到那些迫切需要幫助的人,去用優質的醫療技術為他們診治。

被看見的意義是什么?也許背后就是一個個個體、一個個家庭經年累月的等待。

猶記得2019年跟隨援疆醫生來到喀什一個離市中心有半小時車程的村落,一名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孩子與他的父親一道在門口迎接了我們。父親講述兒子逐漸失去光感的歷程,“以前還能感受到手指揮動,后來只能感受到一點月光。”這點月光便是支撐這個父親的所有希望,他勤奮工作,一輩子未走出過喀什,如今是鉚足了勁,要帶孩子出外求診,目光無比的堅定。那一刻,這個父親的目光深深打動了我。

“20多年前,我國百萬人口中白內障手術人數是600多人,現在是3300多人,我們在廣東陽西調研發現受惠于農村醫保政策優勢,南方農村白內障手術覆蓋率已趕超城市水平。”從醫37年的梁小玲講述。

“作為國內眼科的排頭兵,我們不僅守護國內患者的眼健康,我們還將依托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與視覺合作中心,將中國方案推廣至世界,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分管防盲和外事工作的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梁凌毅教授講述。

患者在等待著,醫學在進步中,而一代又一代的光明使者們,從未止步。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邰夢云、唐艷麗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