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塔為“2021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亮燈。
大洋網訊 2021中國網絡媒體論壇11月24日至25日在廣州舉辦。昨日,2021中國網絡媒體論壇開啟,同時,首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展示會開幕。據悉,首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展示會,是我國首次以網絡傳播為主題的大型線下展會,薈萃了從中央新聞單位到縣級融媒體中心及大灣區內的新媒體、互聯網企業在內的40家單位,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昨日攜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成果參展。
展示會上,有大量的媒體文化傳播實踐案例和項目被展出,讓文化“活起來”;媒體在虛擬主播領域的探索呈現百花齊放姿態,Al主播的靚麗身影多處可見。
同時,技術、責任、內容三個平行論壇以及超高清公共服務網絡傳播研討會舉行。三個平行論壇上,各位與會嘉賓交流思想、探尋路徑,共同把握網絡傳播大勢、謀劃全媒體傳播未來,履行使命、開創新局,找尋正能量傳播的“流量密碼”。
首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展示會。
廣州日報深度融合發展新成果亮相
首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展示會,是我國首次以網絡傳播為主題的大型線下展會。該展示會薈萃了中央新聞單位、地方新聞單位、知名互聯網企業、縣級融媒體中心及大灣區內的新媒體、互聯網企業等40多家單位參展。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攜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成果參展。
據悉,近年來,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不斷改革創新,推進“移動優先、精品黨報”,其中,由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負責運維的廣州市區融媒體云平臺及新花城客戶端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樞紐平臺,這是廣州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新型傳播平臺的標志性成果。
廣州市區融媒云平臺“新花城”展位
亮點一:
“兩個中心”融合建設 全力打造“廣州樣本”
從一張報紙成長到現在,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已構建起以廣州日報、新花城客戶端、廣州日報微博微信微視頻、廣州日報客戶端、大洋網等為骨干的“報+網+端+微+院+庫”一體化生產的融媒體方陣。廣州日報已連續四年在《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中位列地方黨報第一名。
廣州日報充分發揮融媒體“鏈接能力”。融媒云平臺鏈接了廣州220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推出鄉村振興大講堂、新思想講堂、粵菜師傅培訓等系列直播550場,受眾約7000萬人次;推出志愿服務平臺,入駐志愿隊伍375支12083人,開展活動1131場次。廣州日報融媒體中心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線上線下聯動助力基層治理獲得肯定。
另一方面,融媒體賦能11個區級融媒中心聚合廣州局委辦融媒,打通中央、省、市、區、街道五級傳播網絡,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此外,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還首創微社區,扎根社區,覆蓋11個區144個街鎮,擁有400萬本地家庭用戶,健康、教育、養老、粵菜師傅、羊城家政等身邊服務一鍵直達。
亮點二:
全新打造720度全景觀光平臺
5G時代,廣州日報通過便捷式的傳播技術,互動式的參與方式,不斷滿足新形勢下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群眾提供新的文化體驗和精神享受。
2019年,“廣州日報 5G融媒體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通過5G+VR、5G+AR、5G+無人機等技術和設備,提供全新的、多方面的5G應用場景。近年來,廣州日報不斷創新傳播形態,移動直播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例如,在2017年推出“花開盛世——廣州日報全球跨年大型直播”,全景式播報全球跨年歡樂圖景。
如今,廣州日報還創新式通過市區融媒+城市融媒聯動,充分利用新技術,運用5G+VR慢直播形式,全新打造出24小時720度全景觀光平臺,如24小時直播廣州CBD一江兩岸、從廣州塔俯瞰“城市客廳”、“慢”觀橫琴金融島,探秘陽江海陵島,創新通過5G消息傳播新渠道線上云逛景,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中國城市之美。
媒體新技術讓文化“活起來”
人在畫中游、云游敦煌、數字大運河……在首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展示會上,有大量的媒體文化傳播實踐案例和項目被展示,通過新的媒體技術,用戶可以“穿越”古今,來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之旅。
新華智云在展示會中展出了“一錄微影棚”設備。這是一款集視頻智能生產與傳播于一體的互動設備,用戶可以根據互動屏上的提示與設備進行互動體驗,最后通過掃碼,不到2分鐘即可生成可傳播的個人專屬短視頻。
記者走入該設備的互動區域,朝著屏幕輕輕揮了揮手,便“來到”了江邊,隨后“登上”了一葉扁舟。僅10多秒,扁舟便越過幾重山水,記者從河流的上游抵達下游,完成了一場游江之旅,沿途綠柳成蔭,好不愜意。除了能實現“人在畫中游”外,該設備還可以實現IP互拍、臉譜變換等交互游戲體驗。
展示會現場另外一款“云游敦煌”的小程序游戲,則可以讓用戶足不出戶,僅通過手機,便可以輕松游覽敦煌的超過2000多幅壁畫彩塑以及超過200個洞窟。
虛擬主播領域探索百花齊放
AI技術、云技術、VR技術在媒體內容生產中運用得日漸深入和成熟,不斷賦能媒體內容生產。新業態層出不窮。其中,各家媒體在虛擬主播領域探索成果頗豐,首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展示會上,Al主播的靚麗身影多處可見。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AI主播——小晴,形象靚麗,目前已經被成熟地運用到日常的新聞生產中。“小晴”也是廣州日報在2020年初開展全媒體疫情報道的“利器”。
記者看到“小晴”在播報新聞時,跟真人主播基本看不出區別。這套系統是建立在對真人主播的聲音、形象等進行采集的基礎上,然后通過機器深度學習、建模而成,只需在后臺輸入任意文本,即可生成一段主播播報新聞的視頻畫面。
北京衛視的AI主播可實現實時互動,用戶可以發出指令諸如“你的名字是什么?”“北京冬奧會吉祥物是什么?”等指令,便可以實時和“她”進行互動。“牛郎戀劉娘,劉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戀劉娘,劉娘年年念牛郎,郎戀娘來娘念郎……”工作人員發出“繞口令第一關”指令后,AI主播立刻開始說起了繞口令。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一款真人數字AI主播,以電視臺的主持人為原型建模而成。
華智云——元宇宙第一新聞主播則是數字虛擬IP,掌握了主持、唱歌、跳舞等特殊技能。
觀眾體驗VR慢直播。
三個平行論壇亮點逐個數
技術論壇:創新技術重構媒體內容生產
技術論壇上,華為云首席戰略官黃瑾以“+AI,構建虛擬數字世界基礎設施”為題進行網絡前沿技術項目路演。虛擬數字世界基礎設施怎樣賦能業界以產出更好的媒體內容?
在黃瑾看來,可以關注幾個層面:第一是媒體網絡。全球要構建一張低時延、體驗好的媒體網絡作為媒體內容生產的基礎;第二是媒體引擎,讓更多技術和能力賦能媒體創作過程;第三是思考如何讓媒體內容生產過程變得更為高效;第四是思考如何讓媒體內容生產體驗從PGC(專業制作內容)、UGC(用戶生成內容)到AI技術下的內容生產,逐漸落到各個場景里。
在媒體內容生產層面,據黃瑾介紹,華為云剛剛發布了云上數字內容生產線,將影視制作的拍攝、剪輯、建模、綁定、驅動、渲染、合成到分發的全流程,在云上進行重構,并實現全流程自動化,讓大片內容制作周期從數年縮短到幾個月。
責任論壇:算法正成為一種新的“把關文化”
“我們非常深刻地意識到算法正成為一種新的‘把關文化’。” 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志安介紹,在2016年以后,推薦算法成為大部分人獲取內容的推薦機制,成為更有效的個性化內容分發機制。
在互聯網中,當你喜歡閱讀某些方面內容時,平臺會通過一些數學算法向你不斷推薦你可能喜歡的內容,那便是推薦算法。“推薦算法提升了內容分發的效率,但同時也造成信息獲取渠道的收窄,海量信息豐富了內容消費的類別,但同時也造成重點信息的缺失。” 微博首席執行官王高飛表示。而百度副總裁、總編輯張東晨也認為,推薦算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信息繭房”,在用戶和有價值的信息之間增加了障礙和壁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如果用戶選擇關閉算法推薦服務,那么該應用程序應該立刻停止提供算法推薦服務。張志安表示,如果用戶能夠選擇關閉算法推薦服務,那么將會降低個性化信息的分配效率和用戶體驗。但張志安認為,這恰恰能為監管給出更多的可選項,一方面要平衡重要的實質內容,另一方面要把算法作為智能技術,讓主流引導更有效。
內容論壇:正能量的內容要用年輕人的語言去傳播
新華網董事長、總裁劉健建議,媒體要主動到主陣地的最前沿去、到年輕人的聚集地去,在群眾中間引導群眾,在網民身邊服務網民。騰訊公司副總裁陳勇則認為,如果說流量是枝葉,連接就是根系。只有不斷創新技術、內容與用戶之間的連接形態,不斷豐富連接場景,才能推動正能量的流量生態走向壯大。
“年輕人特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一直認為傳統文化復興的工作重點在于年輕人。”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表示,很多主旋律的內容就需要用年輕人他們聽得懂、熟悉的語言來傳播。像傳統文化要讓年輕人演繹和參與,這樣才能持續具備生命力。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認為,媒體要保持年輕的態度,要和年輕人玩到一塊。“會玩,和用戶一起玩。”他分享說,近年來,人民日報在社交媒體上最寶貴的一點收獲,就是實現了與“90后”“00后”的連接,成了他們的伙伴。
他解釋說,“會玩”一方面體現為創新創意,表達新、形式新,帶給用戶不一樣的體驗,“先覺得‘有意思’,才會感到‘有意義’。”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對年輕人行為特征、互動心理的敏銳感知,及時發現潮流動態,面對新現象、新趨勢,能夠及時趕上巧妙結合,有效借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鄧瀟麗、黎慧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除署名外)
無人機列隊變換出15個隊形,為本屆論壇的主題畫上點睛之筆。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廣州千架無人機表演亮相2021中國網絡媒體論壇
11月24日上午,2021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廣州開幕。來自政府、學界、業界的嘉賓將圍繞“發展與秩序·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從2001年舉辦第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至今,中國互聯網產業和網絡媒體走過了蓬勃發展的20年。作為國內網絡媒體界最高層次、最大規模的專業論壇,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為政府、業界、學界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了中國網絡媒體的健康發展。
24日晚,廣州海心沙上空,1000架無人機騰空而起,點亮一方天際。來自廣州穿越千機的無人機列隊變換出15個隊形,以天為幕,以光為筆,為本屆論壇的主題畫上點睛之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