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非機動車靈活方便,是群眾短途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但不少市民也反映在廣州騎行非機動車時常面臨“無路可走”。今年3月1日起,廣州市全面開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專項行動,將摩電治理作為其中的一項重點工作予以推進,并有計劃推動慢行系統的建設完善。
記者從市公安交警部門獨家獲悉,根據路口的非機動車流量情況,廣州在全市推廣非機動車通道的設置,目前已設置非機動車通道的路口達212處,其中中心城區105處,新六區97處。同時,廣州交警持續推進網格化管理共建共治機制,強化對重點路段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的秩序管控,全面提升交通綜合治理水平。截至10月底,全市重點路口交通總體守法率為92.9%,摩電頭盔總體佩戴率為82.4%。
已改造99.3公里非機動車道
作為珠江新城內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馬場路南起臨江大道、北至黃埔大道西,平常上下班高峰期以及用餐高峰期交通繁忙,不少共享單車和電動自行車穿梭其間。
今年11月初,馬場路劃設非機動車道并增加了隔離護欄,這一變化讓周邊一些上班族開心不已。“不下雨的話,我上班都是坐地鐵5號線到潭村站,然后騎共享單車沿著馬場路到黃埔大道西的公司。”市民黃小姐說,“之前我騎單車不太敢上馬路,總是擔心后面有機動車撞上來,所以都是選擇在人行道上騎行,有時行人多,為了避免磕碰,騎起來得格外小心。現在有了專屬通道,騎單車感覺會比較順暢。”
廣州交警秩序設施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以近1.6公里長的馬場路為例,考慮到該路段非機動車的出行需求,通過機動車道瘦身,拓寬非機動車道,并在關鍵位置增設機非隔離護欄,有效分離機非交通。
海珠區工業大道南田-昌崗路段今年也增設了2公里非機動車道和機非隔離護欄。對此,家住沙渡路的居民曾先生說,“設置機非隔離護欄后,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搶道的現象好轉了不少,對行人來說也安全多了。”
據了解,廣州正逐步推進慢行系統建設,一方面在新建道路時同步開展非機動車道建設,另一方面在保證人行道寬度和車行道最小寬度的前提下,采取對車道瘦身、壓縮部分綠化帶等方式有序推進既有道路的非機動車道設置工作。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在全市交通秩序大整治的推動下以及市交通運輸局、各區政府大力配合下,廣州市已改造99.3公里非機動車道,新建機非隔離欄87.3公里,有效地分離機非交通,同時也有效地消除了交通安全風險。
20個路口設置非機動車信號燈
隨著廣州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類機動車、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等增長迅速,隨之而來的是過飽和交通流產生的擁堵問題。
記者了解到,為規范慢行系統中的非機動車行駛秩序,廣州交警前期已實施部分路口的非機動車通道設置,連通相關路段非機動車道。這些路口專門劃設了“人車分離”斑馬線,供非機動車道行駛的過街通道成“回”字形。
今年初,廣州開始嘗試在上述路口設置非機動車信號燈指示非機動車通行。“交警部門初期在天河區、荔灣區共設置了8個點位進行試點。”秩序設施大隊相關負責人透露,廣州逐步完善非機動車路口通行指示建設,目前已在20個路口設置了非機動車信號燈。接下來,交警部門將根據不同的區域路段選點試驗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估研判,并視情逐步在全市推廣。
以環市西路西灣路口為例,在調整前,由于路口較大且臨近地鐵站,非機動車駕駛人基于通行便利的驅使,在通過路口時通行路徑離散,常常與機動車、行人發生搶道沖突。在過街斑馬線一側設置非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信號燈后,相關交叉干擾現象減少了。
“非機動車信號燈原則上與同方向機動車信號燈同步,但也會根據路口的實際情況進行微調,因此,非機動車駕駛人需留意路口信號燈的指示。”廣州交警提醒,非機動車駕駛人在通過設有非機動車信號燈的路口時,要根據非機動車信號燈的指示通行,可在非機動車道騎行,但過斑馬線須下車推行,行人則根據行人過街信號燈指示走斑馬線過馬路,做到各行其道。
精細化管理:路口劃設待行區、右轉彎警示區
遇紅燈車輛排隊等候時,非機動車隨意越線停在機動車前方或側面,不但容易導致交通擁堵,還容易引發交通事故。怎樣規范非機動車停車等候秩序,提高市區道路通行效率?
“為了解決非機動車進入路口后等待過街時停留空間不明確的問題,交警部門之前已在中山教育、中山起義、康王西華、機場樂嘉、中山越秀等路口試點設置了專門的非機動車通行等待區。”廣州交警介紹,在一些條件成熟的路口,通過設置專門的非機動車待行區,統一規范非機動車等候交通信號燈的停車秩序,不僅能提高高峰時段車輛通行效率,同時還可減少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的空間沖突,保證交通安全。
今年以來,廣州在一些車流量較多的交叉路口,相繼增設了“非機動車待行區”:在廣州大道北南往北方向伍仙橋路口,最右側非機動車道臨近停止線的位置用白色標線劃設了“待行區”;在番禺大道迎星路交匯路口,斑馬線的前方劃設了“非機動車等候區”;在從化區青云路藍田路路口,機動車停止線與斑馬線之間劃設了彩色的“摩電車待行區”……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廣州還在國省道公路試點推廣“右轉彎警示區”,提醒大型機動車通行時謹慎駕駛,同時也提醒行人和非機動車注意安全。目前,廣州市在47個大型貨車流量較大的路口設置大型車右轉內輪差警示區。
“以G106鶴龍七路和S267方華公路交叉路口為例,該路口承受白云區人和鎮內以及過境較大的交通壓力,現狀交通構成中大型車和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較多。”廣州交警介紹,由于存在大型車右轉“內輪差”安全隱患,交警部門對交叉口西、南、北三個進口道的右轉車道設置“右轉彎警示區”,并完善標志標線。“我們還在警示區的附近提前設置了非機動車警示標志,提醒騎行者過街時注意。”
優化完善交通設施出行環境更安全
近期,中山大道(車陂站-東圃站)路段經過壓縮機動車道,拓寬非機動車道,使非機動車道從現狀寬度2.5米拓寬到4.6米,通行能力提升了51%。同時,針對非機動車道不連續的問題,完善非機動車道并設置機非隔離護欄,有效降低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的交通沖突,提高道路安全性。
這是廣州推進以問題為導向的“雙微改造”(交通組織微循環、交通設施微改造)的一個縮影。交通出行與市民群眾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而交通設施是否完善,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年來,廣州交警持續開展全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調研、排查、完善工作,并發揮雙微改造“動作小、成本低、見效快、易于推廣”的優勢,優化提升路口、路段通行秩序和通行能力。
廣州交警介紹,“從2020年開始,我們針對性制定優化方案,探索交通治理新思路,利用無人機參與設施優化工作,通過無人機拍攝獲取高清路口現狀圖,方案的設定比以往的設計示意圖更全面、更生動,方案的商討更加清晰易懂。”
不僅如此,廣州交警在“雙微改造”過程中,還充分利用無人機航拍和監測流量、交通仿真、互聯網+大數據、新型標線等新技術輔助研究,從而實現“保障交通安全、規范交通秩序、緩解交通擁堵”的目標。
“今年以來,全市發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數和亡人數都同比下降,較大及以上事故‘零發生’,交通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廣州交警透露,下一步廣州將繼續推進非機動車道改造建設,積極推進機非隔離設施建設。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丹羊 通訊員:交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邱偉榮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