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11月22日,在2021年廣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大會上,13位獲頒證章、證書,成為第十七批廣州市榮譽市民。23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第十七批廣州市榮譽市民分享會,邀請“廣州大家庭”的新成員們分享與廣州結緣的故事,并為廣州發展建言獻策。
容一思是廣州歷來最年輕的榮譽市民,但他的經歷卻豐富得讓人驚訝。童年時在廣州文化公園聽著唱棋長大,上世紀末起留學澳洲課余從洗碗工成長為花式鐵板燒“星級大廚”,開拓國際貿易業務還進入金融投資領域……但他身上最著名的名片是廣東東湖棋院院長。
作為體育世家容家后人,他2010年接手廣東東湖棋院,傳承發展中國棋文化事業,成功舉辦世界圍棋團體錦標賽,打造成為落戶廣州的世界級品牌賽事。前不久的全運會上,棋院的職業隊員、學生以及教師獲得兩金一銀一個第七名的優異成績,其中以一金一銀為廣東圍棋取得了歷史最好的成績。
“從2002年到現在,我們已歷經了將近20年的發展,累計向100萬青少年傳播了棋文化的專業基礎。”容一思說,廣州重新發起在文化公園舉辦了29屆(1981年至2009年)的“五羊杯”全國象棋冠軍賽,重現“萬人空巷齊聚中心臺、拖家帶口聽唱棋”的盛況,他希望助力通過互聯網等讓中國棋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成為東方智慧的新名片。
以下是他的分享:
我是廣東東湖棋院院長容一思。首先要感謝廣州市給予我這個光榮的稱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每逢遠遠聽到珠江上傳來飛翼船的轟鳴聲,我總要跑到陽臺站在踮腳凳上眺望,隔三岔五就吵著家里人帶我到江邊吃炒田螺,周末總是鬧著去逛南方大廈,或是和爺爺過“河南”到田里抓小魚……這是老廣州留給我的同年回憶。
其中最難忘的,便是牽著長輩的手到文化公園,隔著黑壓壓的人群遙望中心臺,似懂非懂地聽唱棋“紅子,炮二進一,藍子,車九平八”,這是廣州“棋城”給我埋下的人生如弈的種子。
1998年,我赴澳大利亞留學,考入墨爾本大學就讀信息系統專業。為了勤工儉學,我在當地一家日料鐵板燒餐廳做洗碗工并成為了幫廚。為了讓自己學到更精湛的廚藝,我在保障好大學課程之外,中午去最好最地道的日料餐廳做義工打雜,甚至在最開始兩年多時間里不拿一分錢工資,只為在餐館不忙的時候能見縫插針站在師傅身后旁觀學習廚藝,并最終被授衣缽。廚藝提高的同時,我首創了花式鐵板燒并受邀在國家電視臺表演,一炮成名。這就如同下象棋時的棄子開局,舍讓小利卻換回了實現發展目標的主動權。
成為了星廚的我很快進入了主流社交圈。其中一位忘年之交便是當地最大的床上用品企業的老板。受他委托,我利用學校假期回國為他尋找用于床墊的布料,無心插柳卻因此走上了國際貿易之路,在大二時賺到了第一桶金。
大學畢業后我開辦了當地領頭的日料鐵板燒品牌,貿易也從床上用品延伸到建材家居并因機緣巧合成為了地產開發商。后來更合伙創辦了金融投資公司,業務拓展至教育、農業、礦業、互聯網科技、人工智能等,覆蓋東北亞、東南亞、大洋洲等區域。就像圍棋的布局一樣,起初子單力薄、獨守一角,隨著棋局的演變和落子的增多,棋子之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聯動反應,在進攻和防守中形成了合力,如同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
2010年我回到國內,從家里接手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棋文化教育機構。在過去十余年中,我們成功舉辦了兩屆世界圍棋團體錦標賽、承辦了四屆中國棋文化峰會,成功挑戰了目前唯一的圍棋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先鋒及戰略合作企業。在剛剛結束的全運會中我們的職業隊員、學生以及教師取得了兩金一銀一個第七名的優異成績,其中以一金一銀為廣東圍棋取得了歷史最好的成績。
明年,東湖棋院即將迎來建院20周年。我們已累計為全球超過100萬人次的青少年傳授棋了棋文化和專業知識。以棋作為教育工具提高綜合素養,以棋文化展現中國智慧提升文化自信,以棋會友結交五湖四海傳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以千年國粹為依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019年,在廣州市政府和荔灣區政府的支持下,我在廣州文化公園打造了荔灣區重點項目,首個以棋文化為載體的園區——西關棋院。再次回到了小時候給我種下這顆文化傳承種子的地方,我希望依托“棋城中的棋城”歷史底蘊,為廣州重新塑造一張文化名片,使其成為覆蓋大灣區影響東南亞的棋文化交流、教育、公益、科普以及競賽活動的平臺。
此次能得到這個生我育我的城市的認可,我感到十分光榮!同時這也是對家中祖輩、父輩幾代愛國華僑報效祖國的認可。稱號更是一份傳承和責任,我應該做好榜樣作用,引領更多優秀的新一代愛國華僑投身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來。這也是對我莫大的鞭策,叮囑自己要不忘初心,更努力地為祖國為廣州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也借此機會,謹有一個提議給相關職能部門:在適當的時候能重新發起在文化公園舉辦了29屆(1981年至2009年)的“五羊杯”全國象棋冠軍賽,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賽事。衷心希望萬人空巷齊聚中心臺、拖家帶口聽唱棋的盛況能重現,并通過互聯網、新媒體、自媒體、短視頻等現代宣傳方式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傳承優秀國粹,讓中國棋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并“走出去”,成為東方智慧的新名片。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整理報道)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