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地鐵18號線開通一個多月,記者拿到了“滿月”運營成績單——日均運客8.14萬人次。作為大灣區首條時速160公里的地鐵,18號線不僅縮短了市區與南沙的時空距離,還吸引到廣州往來中山的客流。開通以來,線路“悄然上線”兩個“廣州首次”——“軟座”車廂、弱冷車廂。
目前,18號線的客流量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除了期待在建新線早日接入、沿線地塊發展成熟之外,市民希望現在冼村站能夠加建地下通道,連接珠江新城的地下空間,提升客流吸引力。現在,該站只有2個出入口,與珠江新城黃金地段的位置并不匹配。
廣州往返中山也搭18號線
記者從廣州地鐵獲悉,18號線開通“滿月”,日均運客8.14萬人次。其中,單日最高客流為12.3萬人次,出現在10月1日。開通之后的嘗鮮打卡族為18號線帶來了一個客流高峰,國慶假期后,客流回歸日均8萬人次左右的水平。
(上周五晚6時10分,冼村出發的快車)
上周五晚6時,冼村站開往南沙的列車,無論快車還是普通車,都是車頭較車尾多人,平均下來剛坐滿再多一點的程度。客流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線路定位為快線導致設站少,這是先天因素。另一方面,首通段8座車站,現在僅3個車站可以換乘,而規劃的換乘站有7座,通達性不足也影響了客流量。再者,沿線大部分車站周邊土地都未開發成熟,客流量有待培育。
(上周五晚6時20分,冼村開往南沙的普通車)
作為并列國內最快的地鐵,18號線30分鐘市區到南沙的設計,不僅方便了沿線市民,還為廣州地鐵帶來了往返中山的客流。住在京溪南方醫院站附近的鄭先生,利用假期前往中山市三角鎮。以往要在廣州東站搭大巴,現在搭地鐵3號線轉18號線到萬頃沙再叫車,不受大巴的班次限制。“18號線確實很不一樣,很快,感覺是地鐵2.0。”
兩個首次:首次出現“軟座”車廂
開通一個月,一些運氣好的市民“偶遇”了18號線的“軟座”車廂。“2塊錢坐高鐵。”乘客吳先生在朋友圈曬出照片。紅色的橫排座位,座椅明顯比普通的地鐵“硬座”厚實,還有扶手,頗有鐵路“軟座”的感覺。與別不同的設計,引得乘客紛紛拍照。
(“軟座”車廂)
18號線“軟座”車廂早在試運行階段就有照片流出,個別列車的頭尾車廂采用了不同的座位安排,當時還有會議桌。不過,正式開通時會議桌已經拆除,但座椅依然保留。“軟座”車廂與其他普通車廂沒有區隔,所有乘客都可以體驗。
記者了解到,目前的“軟座”車廂并不是真正的商務車廂,至少價格上沒有任何差別。未來與18號線貫通運營的廣花城際(廣州東站-花城街)開通之后,才會推出差異收費的商務車廂,設計也將和現在有所區別,至少和普通車廂隔開。需要說明的是,帶有“軟座”的列車數量僅兩列,且未必每天安排上線,因此乘客不必刻意等待,“隨緣”更有驚喜。
首次推出“弱冷”車廂
18號線是廣州地鐵第一條推出弱冷車廂的線路。在列車運行時會有車廂廣播,提示車廂1、車廂8(即頭尾兩節)為弱冷車廂,乘客可按需選擇。
(近處的普通車廂與遠處的弱冷車廂,性別比例和滿載率無明顯差別)
記者現場對比體驗,如果把普通車廂形容為清爽的話,那弱冷車廂就是“不溫不火”。研究顯示,男女對溫度的感受存在差異。記者采訪時所見,與普通車廂相比,弱冷車廂乘客的男女比例沒有明顯差別。不過,有男乘客反映,如果搭配“軟座”的座椅,會感覺弱冷車廂的空調不太夠。
18號線的弱冷車廂較為“低調”,推出時沒有進行宣傳,而且僅在列車廣播提醒,站臺沒有相關提示。每周搭兩次18號線的乘客黃先生說,平時習慣塞著耳機聽音樂,都不知道弱冷車廂的存在。
三個期待:冼村站增加出入口,連通珠江新城地下空間
冼村站是18號線位于珠江新城的站點,車站目前僅設2個出入口,分別位于冼村路東西兩側。周邊的寫字樓、商場,無一與地鐵站連通,乘客均需出地面再前往。出入口的數量、便捷程度與車站所處的位置并不相配。
(冼村站僅有的2個出入口)
相比之下,珠江新城站設有6個出入口,直通周邊寫字樓、商場和地下空間。由珠江新城站出閘,可以在地下一路步行至西塔、廣州圖書館、K11、花城匯北區等,全程不怕日曬雨淋。相比香港和東京地鐵,出入口四通八達,珠江新城站的地鐵口數量、便捷性已經是“弟弟”(不占優勢)了。
按照規劃,冼村站東側的冼村地塊改造完成后,將與地鐵站結合開發地下空間,令車站接入新規劃建設的商場和寫字樓。已經建成的大廈為什么不能與車站接通?記者從相關方面了解到,由于周邊商廈在規劃設計時沒有預留地鐵站的接入條件,地下多為停車場,改造難度較大。
(冼村站站臺)
經常到珠江新城的嚴小姐說:“從珠江新城地鐵站到高德置地冬廣場,直線距離大概600米,地鐵出來可以一直走地下商場。冼村站到高德冬廣場也是大概600米,沿著冼村路直落,挖隧道不用入侵周邊建筑的地下空間,能不能和地鐵站連起來呢?”畢竟,連上高德置地就相當于和整個花城匯地下空間接通了,對于市民、地鐵、商家都是好事。
13號線早日完工,組成“十”字快線
“冼村站不能換乘13號線,沒辦法直接坐地鐵到公司附近,還是不夠多站換乘的3號線方便。”家住沙溪、在東風東路上班的何女士算了一下時間,18號線因為通達性欠佳,整體用時相比3號線沒有太大優勢。
(上周五晚高峰,冼村開往南沙的普通車,下一站沙溪)
她提及的13號線正在建設二期,線路沿東風路、黃埔大道行進,為東西快線,與南北走向的18號線在冼村站換乘,構成“十”字快線結構。二者的關系,好比3號線與5號線在珠江新城站交匯。目前,18號線“孤軍深入”珠江新城,市民只能到冼村下車,無法繼續換乘,客流吸引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廣州地鐵介紹,截至9月底,13號線二期土建工程累計完成37%;23座車站中,3座已封頂,18座進行土建施工,其余2座進行前期準備。由此看來,線路距離開通還有相當長的時間,不是一年半載可以完成。
15號線盡快開建,接通18號線和4號線
作為南沙已開通的兩條地鐵,4號線和18號線均為南北走向,重點加強南沙與市區聯系,兩條線路在蕉門水道一江之隔,卻沒有交匯。
(上周五晚高峰,冼村開往南沙的普通車,下一站橫瀝)
“期待盡早開建地鐵15號線,把18號線和4號線接通。”住在南沙的潘小姐說。15號線定位為南沙環線,其中的蕉門至橫瀝段尤為迫切,可換乘4號線、18號線,串聯起明珠灣起步區、蕉門河城市中心區等重要功能區,構成南沙軌道交通網絡。
目前,15號線一期已進入廣州“十四五”策劃實施的地鐵新線名單。線路起自橫瀝站,途經南沙客運港至南沙站,全長30.8公里。從策劃實施方案到上報建設規劃,到獲批開工,再到建成通車,預計需要五年以上的等待。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吳俊良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