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隨著《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云南昆明開幕,COP15大會“中國館線上展”也隨之上線,其中,廣州館以3D+視頻、圖片、精美手繪長卷的形式,亮相COP15大會線上展,向全球展示廣州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做出的不懈努力。
廣州綠意滿城。
手繪長卷 展示廣州藍天、碧水和凈土
廣州館分為“云山珠水·大美廣州”“綠色家園·美麗畫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大部分,除了精美視頻和圖片外,還可觀賞精美的手繪長卷——廣州生態環境保護圖鑒。圖鑒以手繪的方式,從東方日出到海上月明;從北部丘陵到南部平原;從山川溪流到都市綠道;從紅火荔林到城央濕地;從西關小巷到南沙新城;從工業園區到金融商區;從綠色空港到繁榮海灣,讓人們感受廣州11個行政區域的藍天、碧水和凈土,了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
“十三五”期間,廣州交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答卷,描繪出城市的綠色“底色”:“十三五”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天更藍、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2020年,廣州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并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最優,PM2.5濃度再創新低,實現連續4年穩定達標,藍天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13個國省考斷面全達標、劣Ⅴ類水體全清零,碧水攻堅戰也取得豐碩成果。
黑臉琵鷺光臨南沙濕地 小松鼠在白云山安家
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提升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成效相得益彰,在南沙濕地曾一次性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43只,廣州花城魅力更加彰顯。
黑臉琵鷺現身廣州。
2020年,全市建成區綠地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40%、45.52%、17.33平方米,建成728公里生態景觀林帶、26萬畝碳匯林、89個自然保護地、3800公里城市綠道等,形成全市“森林圍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觀及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化的綠色生態新格局,進一步煥發花城綠城的無窮魅力。
白云山是林鳥的棲息地,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負離子濃度為每立方厘米5000個,被稱為廣州“市肺”。近年來,廣州市進一步實施了“野生動物進城工程”“白云山還綠于民還景于民工程”等保護建設,白云山逐步形成了以鄉土樹種、常綠闊葉樹為主的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的南亞熱帶風景林,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松鼠等小動物在這里“安家落戶”。白云山現有昆蟲185種、兩棲爬行類動物43種、鳥類105種、獸類16種。
入則自然,出則繁華。位于中心城區的海珠濕地占地1100公頃,是超大城市名副其實的“城央濕地”,僅經9年,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恢復鄉土植物,營造草灘鳥島、城市小微濕地群,恢復完整生態系統結構,鳥類從72種增加到180種,昆蟲種類達539種;傳承嶺南傳統生態智慧,恢復“五素同構”嶺南垛基果林濕地,百年老樹重新掛果;發揮“城市綠肺”和“海綿效應”,緩解城區熱島效應,營造宜居宜業環境,吸引萬億投資布局濕地周邊,實現都市經濟和生態保護和諧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0年6月,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海珠濕地代表中國角逐第12屆迪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范例獎。
海珠湖紅水杉秋色
保護生物多樣性 廣州在行動
地處嶺南的廣州,一直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廣州共有自然保護地共78處,其中自然保護區5個,自然公園73個,總面積約112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合計15.07%。
廣州相繼制定和頒布了多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法規、文件,包括《廣州市森林公園管理條例》《廣州市生態公益林條例》《廣州市流溪河流域管理規定》《廣州市環境保護條例》《廣州市漁業管理規定》《廣州市公園條例》《廣州市公園管理條例》《廣州市旅游條例》《廣州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廣州市生態保護補償辦法(試行)》《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等,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也是廣州市最主要的保護地類型。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以市級自然保護區為網絡,以區級自然保護區為通道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保護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比較明顯。目前廣州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珍稀瀕危動植物主要分布于各自然保護區中。此外,還建立了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其他多種類型保護地。
遷地保護是在就地保護的基礎上,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殖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廣州市的遷地保護工程主要依托植物園和動物園相繼實施,并建立9個“廣東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科普基地”。
海珠濕地成為鳥類天堂。
廣州還有序開展物種資源調查。市林業園林局每十年進行一次全市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第一輪調查工作于2004-2007年期間開展,共記錄到陸生脊椎動物為388種,結合歷史資料為459種。第二輪調查工作于2017年開展,目前還未完成。市農業農村局也于2010年開展了全市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
小知識:廣州生物多樣性概況
廣州共有自然保護地共78處,其中自然保護區5個,自然公園73個,總面積約1120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合計15.07%。
共有陸生脊椎動物共98科45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3種,主要有蟒蛇、黿、黑鸛、中華秋沙鴨、黑臉琵鷺、三線閉殼龜等;種子植物218科1194屬3163種,蕨類37科84屬17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7種,主要有伯樂樹、黑桫欏、水蕨、金毛狗、厚葉木蓮、半楓荷、繡球茜、普通野生稻等;現有入侵植物27科59屬73種。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環宣
圖/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供圖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