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出生的孟玥岑在淘寶開了一家漢服店鋪,有自己的工廠,十二三人的團隊,畢業于東華大學會展專業的她身兼設計與運營。店里一款“白桃青梅宋褲”是“人氣第一”商品,介紹語寫著“夏季清涼上班也能穿”。這款宋褲每個月能賣出五六百件。
“宋褲”走紅是漢服“破圈”的一個縮影,漢服正以“國潮”之姿,走進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昨天下午,上海市版權局在東華大學掛牌成立國內首個綜合性漢服版權中心——上海漢服版權中心。漢服的“版權”是什么?圍繞版權產業鏈做文章,將為漢服的設計者、商家與消費者帶來什么?
定位于“日常能穿”
“這是根據明制孔府舊藏傳世文物復原設計的,裙子長度做了調整,面料是天絲和滌綸混合,更適合現代人穿著。”穿著一款方領對襟半臂長衫回到母校的孟玥岑,被幾個學妹圍著問身上的新款。“還沒上架,剛做出來的。”她回答。
孟玥岑是2019年進入漢服圈的,目前店鋪有4萬多粉絲。在她的觀察中,盡管相關商家激增,但漢服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有的店家、有的款式做團購,一下子能賣幾萬件”。
調查機構艾媒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漢服市場規模將破百億元。漢服品牌“重回漢唐”創始人孫異分析,漢服消費人群從2016年開始每年有很大增量,核心消費者從幾萬人增至300多萬人,而漢服的整體消費人群遠大于這個數字。
“現在,做漢服的店鋪數量至少是我剛入行時的10倍,但銷量沒有下降,說明顧客在成倍增長。不過,店鋪多了,消費者不太能接受幾個月的工期,三到五天內發貨更有競爭力。”孟玥岑說,她經營的漢服店鋪定位于“日常能穿”,滿足消費者穿著傳統服飾的心理需求,“大約30%的顧客是第一次購買,他們可能原本不是漢服的受眾,看到店里某個款式,覺得可以嘗試。”
“一般的漢服愛好者輕易不敢穿,特別怕穿錯,即使穿了也不敢曬。”孟玥岑說,漢服也有“鄙視鏈”,最高級的形制是有出土文物依據的,沒有傳世文物的就通過殘片、壁畫、陶俑來分析結構,而改良漢服則沒那么嚴謹。
抓住漢服設計的魂
什么是漢服?漢服版權保護服務的對象是什么?上海漢服版權中心掛牌前,這兩個問題被反復討論,最終確定以漢服設計為切入點,覆蓋各民族傳統服飾文化譜系,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原創設計提供全方位版權服務。
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主任蔣智威認為,對漢服版權保護而言,如何在學術界對漢服的界定、大眾對漢服的認知和版權中心服務范圍之間尋求到共識和交集,是未來工作的重點與難點。
就漢服設計而言,把整體造型看作魂,這是傳統服飾文化的核心要素;紋樣與圖案是體,是創新創意的實質載體。“魂”與“體”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漢服版權保護要抓住漢服設計的魂——紋樣與圖案的設計。中國傳統文化是漢服紋樣與圖案設計的寶庫,先秦的彩陶文化、玉石文化和青銅文化,與后世的秦兵馬俑、漢畫像石、唐錯金銀、宋瓷鈞窯、元代戲曲和明清小說等,都是漢服紋樣與圖案設計的靈感源泉。
在上海漢服版權中心揭牌儀式上,首批漢服紋樣獲得版權登記證書。其中,“鳳穿牡丹”源自唐代畫家周昉筆下的《簪花仕女圖》,圖中仕女著唐制羅衫、長裙、披帛三件套,繪有田字菱紋、團花、白鶴、云鳳等圖樣,為唐代服飾的再現提供了重要的創作素材。設計人員從輪廓的繪制到色彩的矯正,經歷了數次文獻考察和專家校對,并融入現代設計理念,賦予傳統元素以現代美感的創新性表達,形成了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進行作品登記,經過確認和公示,就相當于有了官方授予的“出生證明”。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許春明解釋,作品版權自創作完成時自動取得,但對權利人而言,越早登記越有利于權利保護。除了為現代漢服設計提供版權登記、確權、維權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上海漢服版權中心還計劃舉辦漢服設計大賽,建立漢服版權資源數據庫,探索構建中華傳統服飾設計行業規范,打通漢服設計的版權價值鏈條,推動版權應用與交易。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