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小微項目惠民生”精準回應群眾“急難愁盼”

2021-09-16 13:24:48    來源: 北京日報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是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自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北京市通州區發改委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通過微更新、微利用、微治理等務實創新舉措,開展2021年“小微項目惠民生”項目征集申報工作,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精準回應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

截至目前,通州區今年已有166個項目納入“小微項目惠民生”資金支持計劃,總投資3300.15萬元,集中解決一批房屋漏水、路面修復、停車設施改造等百姓身邊事,惠及16個街鎮百姓。小微項目實施以小提升解大難題,小資金帶大成效,小治理見大格局,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了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帶來的新變化、新收獲。

軍屯村孩子游樂場

傾聽民意

做足民生“繡花功夫”

“民生無小事”。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通州區創新探索基層治理新途徑,啟動了“小微項目惠民生工程”,辦好群眾微事項,解決群眾微難題。

小微項目搭建了市民與政府“連心橋”,通過議事廳、樓門議事會、敲門行動等多種途徑,傾聽居民心聲,提前梳理集中訴求。

“小微項目惠民生”本著于細微處見功夫的目的,緊緊圍繞12345市民熱線集中訴求和高頻問題及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注重接訴即辦與未訴先辦雙向發力,精準回應民生訴求。集中解決一批疏解騰退、違建拆除后的空間修補、路面修復等問題;支持一批閑置地塊更新利用、停車設施改造、文體設施更新等項目;補齊一批應急救助設施補短板等基層治理惠民生事項。

察民情訪民意,通州區發改委組織黨員干部堅持問需于民,用腳步丈量民情,實地走訪44個社區,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進行現場踏勘,與社區工作人員、轄區居民共同商討解決事項,廣泛聽取意見、了解民生需求,讓民生實事更接地氣。

在“小微項目惠民生”工作中,通州區發改委工作人員先后到現場走訪玉橋街道、北苑街道漷縣鎮、西集鎮等多個街鄉鎮,察看項目實地情況、對接項目資金標準、了解項目建設進度,完工點位基本實現零投訴。推動將協商議事機制滲透進項目征集、議事、決策、實施、監督的全過程,聽民聲、解民意、集民智、強監督,讓參與的居(村)民能夠主動找問題,從而達到提高群眾民主意識和自治意識的目的。讓“小微項目”照亮大民生,以小行動回應“大民意”。

創新方式

打造全域基層共治新范式

“小微項目惠民生”的創新做法,為“試點”變“示范”打下了基礎。小微項目的組織實施引導街鄉鎮通過議事廳、樓門議事會等議事協商機制“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達到以小微項目推動城市副中心全域基層治理同頻共振、協同發展的新高度。

針對基層共性“難點”“痛點”,通州區建立一套政策集成體系,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從基層“人”“財”“規矩”短板著手,為街鄉鎮的工作隊伍建設、民主議事協商等提供支撐,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打造“小微項目惠民生”這一民生新名片,賦予其新內涵,組織街鄉鎮、村(社區)會同“小微項目惠民生”負責人發揮政策解釋、宣傳推廣等功能,回應群眾訴求,堵住矛盾糾紛產生的源頭,并且在此基礎上,與全區網格化治理相結合,突出“小微項目惠民生”在調處化解居民和物業矛盾糾紛方面的基礎作用,兼具收集社情民意、開展議事協商、增進監督協同等功能,做到基層治理“耳聰目明”,從解決“一個問題”,躍升到集成解決“一類問題”,以制度形式堅持好、運用好,將社會治理創新的“小盆景”,變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大風景”。

“小微項目惠民生”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快速響應機制,利用小微項目投資小、審批短、見效快的特點,迅速解決一批困擾群眾的身邊事、急難事。同時開展小微項目前期謀劃、項目申報、建設實施等環節不同層面的培訓工作,在街鄉鎮、村(社區)設立了項目專員,各部門各司其職,促進難事快辦,并帶動社區工作者隊伍動起來,坐到群眾中間,聽民聲,解民意,推動了問題從被動辦理轉變為主動化解。引導各街鎮借助小微項目轉變工作思路,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形成以“服務管家”的理念常態化精準回應群眾訴求,創新治理服務形式。

實施過程中,通州區將“小微項目惠民生”支持項目納入“疏整促”信息平臺統籌調度,對美麗鄉村、園林綠化、供排水等各相關領域現行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形成不同部門間的政策合力,優化了小微項目實施的政策環境,以小微項目實施推動部門間大聯動,實現政策效益最大化。通過小微項目+責師、小微項目+體育、小微項目+社會力量等方式實現多元主體參與民生共建新格局。

目前,已系統形成項目征集-申報-初篩-聯審的管理體系,小微項目支持范圍進一步擴大至便民設施服務、人居環境提升、公服設施改造等類型項目。在項目全過程管理中,從源頭上對申報資金支持項目嚴把關。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城區范圍內問題和需求予以重點支持,今年實施的166個項目中,有84個項目都在老城區范圍內。

從效率上,建立區、鎮、村(社區)三級快速溝通渠道,利用“疏整促”信息平臺進行“線上申報、云端審核、線下踏勘”的信息化管理,項目申報到完成審核備案正式實施僅需20個工作日,從開工建設到投入使用最快僅需2個工作日。著力通過“小項目、速實施、快見效”響應百姓訴求,讓群眾迅速看得見、用得上、感受得到。

項目成效

百姓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截至目前,2021年“小微項目惠民生”工程已確定實施小微項目166個,支持資金3300.15萬元,集中解決一批空間修補、房屋漏水、路面修復、停車設施改造、公共設施更新等百姓身邊事,惠及16個街鎮百姓,城市副中心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小微項目實施以來,支持農村管理類項目102個,主要解決一批村內路面修復、生態停車場改造、活動廣場提升、健身場所修繕等問題;支持城鄉建設類項目211個,重點解決一批屋頂漏水、路面修復、停車設施改造等事項。切實做到了從群眾身邊小事、點滴做起,解決群眾身邊急難事,增強城市副中心百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北苑街道西關社區已先后申報了11個項目,支持資金135多萬元,涉及無產權單位、無物業管理小區翻蓋年久失修的車棚、圍墻,修復破損道路等,覆蓋了社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妥善解決西關社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煩心事。

小微項目共計修復各類破損道路17.98萬平方米;增加生態停車場1.8萬平方米;修建自行車車棚303個;修繕文體健身活動廣場8966平方米;增加小微綠地1.4萬平方米;修繕屋頂防水5.2萬平方米。從資金支持額度來看,單個項目平均投資23.4萬元,最小項目投資僅500元,惠及居(村)民約30萬戶,切實將有限資金真真正正用在了民生項目上。永樂店鎮漷小路拆遷周轉房項目,通過房屋外保溫和水井改造等工作,解決了臨時居住搬遷居民79戶200人的居住環境問題,讓污水“不犯”飲用水,曾經銹蝕、跑冒滴漏的供暖管道也重新更換。

通過小微項目的開展,調動了城鄉社區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同時,積極引導各方參與,撬動基層多元主體參與項目的設計實施,尤其調動物業服務人員和業主委員會的參與積極性,有效緩解了居民與物業、物業與社區、村民與村委會等各方關系,及時讓居民看到了物業、社區、街鎮回應群眾呼聲、解決群眾訴求的決心。

“小微項目可動態持續申報,只要是符合要求且百姓反映強烈的合理訴求,都有可能列入。今年,我們更加注重深入基層踏勘、建立不同層級的項目庫、精準回應難題、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快審快批、集成政策合力等。同時,結合學黨史辦實事工作,不斷加大工作馬力,以小提升解大難題,以小資金帶大成效,以小治理見大格局。”通州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通州區發改委收到了不少百姓送來的錦旗,其中有一面錦旗寫著“小微項目聽民意 為民解憂惠民生”,這也正是小微項目的初心。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