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養結合模式將醫療服務與養老照護有機結合,實現“有病治病、無病療養”,讓“銀發”一族安度晚年有了更多保障。然而,在快速推進過程中,醫養結合也存在臨床學科建設薄弱、從業人員不足、行業標準缺失等問題。
加強學科建設讓養老有“醫”靠
老齡化步伐的加快給醫養結合提出了一些挑戰。
在鄭州九院醫養結合發展部主任張長安看來,醫養結合并不僅僅是養老院和醫院的牽手合作,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更不能把對老人的服務等同于對病人的服務,“醫養結合是以老年醫學為核心,重點為高齡、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急性期住院治療、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照料與臨終關懷等連續綜合服務的新型養老模式。”
醫養結合離不開臨床學科的強力支撐。按照《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比例分別不低于50%和90%。據記者了解,目前我省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規范設置老年醫學科的比例在30%左右,很多醫院沒有獨立設置老年醫學科,而是將老年病的診治分流在心內科、康復科等相關科室。
老年人是需要多病共治的群體,需要“一站式”解決他們的健康需求。鄭州九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寧靜說,要從醫學問題、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營養狀況、情緒、生活環境、社會支持等多層面對老年人進行全面詳細的評估,綜合分析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最大程度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延長預期壽命。
“養”是基礎,“醫”是保障。業內人士建議,政府要加大對老年醫學科的建設資金投入,支持老年醫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只有讓養老有強大的‘醫’靠,醫養結合才能走得更遠。”
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大行業標準需規范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4000余萬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養老服務行業面臨“用人荒”。
河南康乃馨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鄭舒淇說,“養老護理員中40歲至55歲的農村女性占多數,幾乎沒有年輕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養老護理員不同于保姆,他們不僅需要掌握老年人飲食、睡眠、清潔等方面的生活護理技能,還要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老年人常見疾病的觀察與護理,掌握意外傷害預防與急救辦法等。
“目前對于養老護理員還沒有國家統一頒發的證件,多以行業合格證為主。”在鄭舒淇看來,社會地位低、勞動保障不到位、上升通道狹窄等都是制約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壯大的原因。
解決養老服務行業招人難、留人難等問題,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多方共同努力。我國已有200多所院校開設了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還應進一步規范養老護理員標準,將職業技能等級與薪酬掛鉤、提升待遇,通過建立培訓基地、給予養老服務培訓補貼、養老服務專業大學生學費減免等,為行業留住高素質人才。”鄭舒淇說。
推廣“長護險”建立家庭病床打通醫養結合“最后一公里”
“多虧有了保險,給我們家減輕很多負擔。”9月14日,家住開封市鼓樓區的張阿姨說。張阿姨長期癱瘓在床,今年年初通過“長期護理險”失能評估后,被確認為待遇享受對象,可享受一定比例的費用報銷,每隔幾天就有護理人員上門進行專業護理服務。
在我省,目前,長期護理險只在開封市進行試點,其他地方很多失能老人還無法享受到。
我國養老呈現“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居家和社區是醫養結合服務的重點。
“應聚焦多數老年人支付能力低的現實,建立推廣職工長期護理保險,通過對有需求的中低收入老年人給予適當補貼等,讓醫養結合真正落在實處。”河南省醫院協會醫養結合分會副主委魏聯杰說。
居家和社區養老,除了依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外,下一步將重點針對失能、重病、高齡老年人,通過建立家庭病床等形式,提供上門醫療服務。
據悉,鄭州市下一步將把家庭病床費用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實行家庭病床費用按床日付費,并適當提高建床費和巡診費標準;同時在“十四五”期間積極推動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力打通醫養結合的“最后一公里”。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