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正式發布。
根據措施,北京市將圍繞“治亂、減負、防風險”的工作要求,校內校外雙向發力,確保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于2021年底前有效減輕、兩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雙減政策落地,對學生來說確實是享受到了減負的快樂。不過,對于有些家長來說,減負政策并沒有緩解他們的焦慮,相反他們感覺壓力更大。他們第一反應是自己孩子的優勢如何產生,怎么能讓孩子多得幾分。
面對內卷化競爭,家長的焦慮源于何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對于家長來說,減負政策并沒有緩解他們的焦慮。這并不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而是在意料之中。因為只是監管校外培訓機構,而不去引導家長對校外培訓的訴求,肯定會出現新的焦慮。以前大家可能更多的是指責校外培訓機構制造焦慮營銷,但實際上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主要的培訓需求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整體學校教育質量是否滿足了家長的教育需求,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實際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還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等問題。如果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不能滿足學生教育的需求,那么家長就有可能去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去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其次,現在推進了雙減,禁止校外培訓機構在假期、雙休日、寒暑假進行培訓,但假期學生應該去哪,現在沒有替代措施。雖然,教育部門提到要學校、社區推進托管服務,但托管服務的質量是否能得到家長的認可?現在其實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不能夠推出高質量課后服務及高質量托管服務,很顯然家長還是會充滿焦慮感。尤其寒暑假,孩子在家里沒地方可去,把孩子送到托管班,又擔心托管班質量不高。
第三,現在一直推進減負,但其實忘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為什么減負?每一次減負都導致學生的負擔沉重,這是因為高考、中考制度沒有改革,我們還是用單一的分數選拔評價學生,把學生納入一個跑道來進行比拼。這種情況下,家長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提高分數,來提高競爭能力,進入更好的學校。而我國在具體辦學過程中還存在學校等級化的問題,比如職業教育低人一等,沒有把職業教育辦成平等的類型教育,大學分為三六九等,沒有去促進各類大學辦出一流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怎么緩解家長的焦慮?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第一,必須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第二,必須要有替代性選擇,要推出高質量的課后服務、托管服務,而這一業務需要經費、師資等加以保障。
第三,更加關鍵的是要改革我國的中考、高考制度,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為學生拓寬多元選擇,而這又是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攻克的難題。
如果不認真對待這些問題,只有監管培訓機構,那很顯然還可能會導致更加復雜的培訓亂象,即從公開的培訓轉到地下,轉到家庭,那樣監管會更加艱難,這實際上是推進雙減政策,必須防止的一個走向。簡單來講,它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浙江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李昂然:
在既有的以升學競爭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下,對于教培的管制效果仍然有待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以韓國為例,即便是強制政策出臺,并不能扭轉白熱化的教育競爭,反而會加深教育不平等,因為富人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去尋求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而這些資源對于社會大眾的排他性更強,從而形成階層固化。我們需要警惕出現這個趨勢。
當下應試的教育評價機制確實是父母焦慮的重要來源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升學壓力分為量和質的區別。在數量上,給予更多孩子升學機會,減少應試限制,并不會降低競爭強度,因為父母會要求孩子去競爭質量更高的學校,因此升學壓力是始終存在并且影響到所有家庭的。
“差異化競爭”需要對當下的教育評價體制進行系統性變革,是個緩慢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各種需求和社會分工會更加精細,在宏觀社會結構變化過程中,更加注重個體發展的教育模式會逐漸替代目前單一化的教育評價體系。
今年兩會上,有兩會代表曾指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而這些更多依賴于家庭教育的培養而非學校教育。中國家長對自身教育角色認知的缺失及誤解,逐漸推動了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對孩子學業壓力不斷加碼。
雙減背景下,家長們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減輕學生的負擔,必須要實實在在的推進制度改革。如果不打破唯分數論的單一分數評價體系,要求家長改變觀念是根本不可能的。舉一個國外的例子,德國就沒有培訓需求。為什么?因為職業教育跟普通教育是完全平等的,沒有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技能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享受的待遇、地位完全平等。如果我們做到這樣,家長還會焦慮嗎?
浙江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李昂然:
面臨現在日益復雜的政策環境,父母其實是最難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是人之常情,但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自我選擇和發展。教育孩子并不只是在物質資金上的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和孩子多溝通交流,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理性客觀地尋求自己的目標。
作為家長,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孩子自身的發展出發去鼓勵孩子尋求適合自己的路。在當下“內卷”的大環境下,需要理性思考孩子教育投資的方式和效果。
同時,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長需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和孩子一起參加有益的家庭活動。這對孩子的智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常州開放大學校長 顧錫宏:
“拼爹”拼的不是家長的學歷、財力,而是家庭教育的理念、素養、水平和維護親子關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實質是生活教育,核心是讓孩子成人。首先要教孩子學會做人,再是學會生活,最后才能學會學習。
“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家長因此要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加強體育運動,鼓勵孩子擁有藝術、體育類的興趣愛好。
厘清家庭、學校之間的關系和責任,孩子學科學習的事情,放心交給學校,家長則關注孩子的品德行為習慣,為孩子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面對雙減政策,教育者該怎么做?
浙江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李昂然:
教師是目前承受壓力最大的群體。我們應該從制度層面去保障教師的權益和促進教師和父母之間的良性溝通,使得教師和父母都能從孩子自我發展的角度出發去促進孩子的教育。
“雙減”政策會扭轉近幾年師范類學生涌入教培行業的趨勢。因此,社會應該加大對公共教育的投入并利用市場機制有效調節和保障教師待遇,從而保障和促進師范類學生就業。
公辦學校教師是教育服務均等化最重要的服務提供者。當前我們面臨的是公辦學校質量參差不齊,老師評價和流動體系相對落后的困境。從老師自身出發,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和管理業務能力,并且踐行教育公平和社會平等理念,幫扶弱勢家庭子女,這是我認為每個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然而,我們應該更加清醒的認識到,僅僅把負擔和壓力放在我們的老師個人身上,并不能解決當下日益擴大的教育差異,應該從制度層面去思考如何科學公平的分配教育資源,改善教師的待遇,促進教師的良性流動。
“雙減”后多出的課后時間如何安排?
常州開放大學校長 顧錫宏:
這需要家長更高質量的陪伴,游戲、運動、閱讀和交流等。對待孩子要更有耐心,同時要提升自己與孩子相處的能力,不能動不動就起沖突。
其次,要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責任心、主動性、自制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這些都需要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培養滲透。例如,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家庭作業要定時、快速、限時獨立完成,注意書面清潔程度等。
還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前提,生活習慣是學習習慣的基礎。在家中,要讓孩子參與家務,在學校,鼓勵孩子參加勞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既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
最后,家長要和教師協同,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怎么復習、糾錯、總結歸納等,這些專業性問題,可以多向老師請教。
雙減政策落地后,家長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了解孩子成長規律,提升家庭教育素養與能力,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熱門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