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11月15日晚,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辦的“花舞四海情”——廣州國際友城文化交流演出,及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選萃展在廣州舉行。廣州素有“花城”美稱,晚會以花為主題,以嶺南文化為紐帶,以廣東藝術為載體,以互聯網為渠道,連接各廣州各友城,展現世界人文風采。
以花為媒,云端連接友城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文化也是友城交流合作的紐帶。自1979年以來,廣州已與64個國家的98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為傳播嶺南文化,共建中外友誼之路,廣州市委外辦與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于2017年共同組建了廣州國際友城文化藝術團。
該團自組建以來,廣州藝術家們的足跡遍及印尼泗水、瑞典林雪平、新西蘭奧克蘭、德國法蘭克福、法國里昂、日本福岡等國際友好城市和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藝術團通過舉辦有影響力的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塑造廣州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魅力,促進中外人民情相連、心相通,也致力于打造廣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
當前,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廣州國際友城文化藝術團的交流演出也深受影響。“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記者了解到,為繼續營造友城間繽紛多彩的多元文化交流盛況,展現各國人民對“美”的追求的共同情懷,表達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本次演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通過網絡向國際友好城市、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同步直播。
其中,在晚會上播放的廣州國際友城文化交流宣傳片《花開四海 云端比鄰》中,以花為媒,在云端連接友城,觀眾可共賞各地友城魅力。晚會上,各友城的觀眾還借助多媒體技術共同欣賞了來自韓國光州、印度尼西亞泗水、哥倫比亞波哥大等友城的藝術表演。
以花為題,競放廣州城市文化交融魅力
主辦方介紹,本次演出以花為主題,以嶺南文化為紐帶,融匯了粵劇、廣東音樂、雜技、木偶、芭蕾、爵士樂、歌舞等多個不同門類的文藝節目。其中,多個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表演有機結合的節目,展現廣州文化交融的魅力。
廣東音樂是獨具嶺南特色的音樂形式。晚會上,外國演奏家博復生 Renaat·Beheydt與廣東音樂曲藝團的演奏家們黃麗萍、麥毅、李志成合奏了《月圓曲》。由廣州芭蕾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表演的芭蕾舞《彩云追月》則將芭蕾與廣東音樂有機結合,描繪出輕松寫意的生活場景。當晚,廣州市雜技藝術劇與廣州歌舞劇院歌手萬乘齊合作的雜技與歌曲《you raise me up》。廣州節奏樂隊演奏爵士樂《Roll over Beethoven 搖滾貝多芬》,將貝多芬的奏鳴曲和爵士音樂結合。
立足中國文化,講好廣州故事
據了解,“花舞四海情”——廣州國際友城文化交流演出立足中國傳統文化,講好廣州故事,圍繞非遺傳承,以廣東藝術為載體,引領廣州與友城的觀眾們進行一場追尋中華文化“根”與“魂”的奇妙之旅。
由廣州粵劇院演出的《相遇嶺南》,展現了粵劇作為嶺南地區唯一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所獨有的傳統魅力。來自廣東木偶藝術劇院劇院的著名木偶表演藝術家崔克勤和他的一眾學生演出了杖頭木偶長綢舞《人偶情》。
“落雨大,水浸街……”《落雨大》是一首經典的廣州方言童謠,它傳唱于街頭巷尾,歌曲輕快活潑、朗朗上口。由廣東音樂曲藝團、廣州歌舞劇院呈現的粵曲表演唱《落雨大》,展示了富有南國詩意的生活情調。此外,廣東音樂曲藝團演奏的《嶺南金秋》和《嶺南荔枝紅》,則分別表現了嶺南的醒獅文化和“食荔枝”的人文風情。
與晚會同時進行的,還有蘊含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花舞四海情”——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選萃展覽,現場展出了粵劇、古琴、廣繡、醒獅等多個非遺展品。“當日的晚會與展覽成為廣州向友城展示中國文化、講好廣州故事的一扇‘廣州之窗’。”主辦方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姝泓 通訊員:穗文廣旅、穗外事
圖/通訊員提供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