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電總局發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廣泛應用于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創新節目形態,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從央媒到地方媒體,越來越多的智能形象播報臺上,虛擬主播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主持行業應用的一種新形態,正加速擴展。
2018年5月2日,央視虛擬主播“康曉輝”正式亮相《直播長江》安徽篇;2019年央視網絡春晚,“小小撒”“朱小迅”“高小博”“龍小洋”組成虛擬主播團,精彩表現也成為整場晚會一大熱點。近期,湖南廣電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成果虛擬主播小漾,加入升級改版后的《快樂大本營》主持家族;江蘇衛視甚至還“超前”推出了“原創動漫形象舞臺競演節目”《2060》,將舞臺中央讓位給虛擬偶像……似乎一夜之間,虛擬主播便從傳統的新聞播報蔓延到綜藝節目、影視劇、品牌營銷乃至直播帶貨,應用場景愈發廣泛。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目前虛擬主播、虛擬偶像的應用場景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其形式大于內容、話題性大于實質性、象征性大于實用性,但確實有利于推動虛擬主播更加廣泛地應用。
作為一片“新藍海”,虛擬主播、虛擬偶像尤其受到年輕群體的歡迎,并有著快速的市場增長。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中國虛擬偶像行業發展及網民調查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產業規模為34.6 億元,同比增長70.3%,預計2021年將達到62.2 億元;2020年虛擬偶像帶動周邊市場規模645.6億元,預計2021年為1074.9億元。在技術持續成熟、消費者趨年輕化、多元營銷方式和變現場景等因素驅動下,這一市場的整體規模會持續擴大。
虛擬主播是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產物,除了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如何在“藝術”的層面提升虛擬主播的魅力更加考驗創造者的智慧。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經濟師郭全中認為,從目前來看,虛擬主播很難像真人主持人一樣具備表情,在新聞播報中也很難做到重點突出,虛擬主播僅僅應用于較為簡單的、流程化的新聞播報領域,虛擬主播的應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朱永祥則指出,隨著技術發展,虛擬主播通過深度學習,甚至已經具備了價值觀、情感和人格。“簡單的播音主持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真人主持人具備出色的專業能力和人格魅力,可以與觀眾實現情感的深度共鳴、價值的深度輸出、關系的深度交互以及生命的深度體悟,從這個角度上講,虛擬主播不可能取代傳統主持人。”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