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仍處輿論漩渦之中 小作坊食品能否在網上銷售呢?

2022-04-26 08:34:23    來源: 楚天都市報    

這些天,王瓊(化名)和她的“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處于輿論漩渦之中。

2017年10月,王瓊回到重慶市忠縣馬灌鎮白高村的老家,向婆婆學做麥醬、咸菜等,并以婆婆的名義成立土特產經營部。此前,她每天的日常是發視頻介紹自家制作的食品,網上直播帶貨。

在各類電商平臺,像王瓊這樣的商家比比皆是。他們用視頻呈現美食的自制過程,通過快遞將包裝好的產品銷往各地。

極目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商家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以及平臺和監管部門的把關,很多自制食品有了完整的包裝和標識。但是,也有不少商家的產品信息不完整、不規范,他們還需要補一補法律課。

1

網售“三無產品”比比皆是

“友友們晚上好。今天又做了一批蘿卜干,好看又好吃,想要吃的聯系我……”一名經營土特產店的商家通過發布視頻招攬生意。

視頻中,蘿卜干被分裝在一個個透明的瓶內,瓶身貼著標簽。但是,標簽中只有店名、商家地址和手機號碼,沒有生產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等信息。

該商家展示的自制腐乳、小魚干等產品,包裝上同樣缺失上述信息。她還銷售自制的臘肉、煙熏豬肝等產品,真空包裝上沒有任何標識。

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該商家還曾發布視頻展示自己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但沒有食品生產許可證或食品小作坊備案證。

昨日,記者聯系該商家,提醒她完善產品標識。她表示,自己賣的貨不多,隨后掛斷電話。

談華(化名)也經營一家土特產店,她經常更新短視頻,推銷臘肉、臘豬蹄、臘腸等產品,其寄給客戶的真空包裝袋上也沒有產品標簽。

接受記者采訪時,談華表示,她注意到了王瓊被判退賠5萬元的新聞。“我做的都是熟客生意??戳诉@個新聞后,今后就算是熟人,如果突然來一個大單子,我也不敢接了。”談華說,“我店里很多特產是工廠生產的,產品信息什么的沒什么問題。但我也銷售農家自制臘肉等產品,這些自制產品信息不全。曾有網紅聯系我,問我要不要把生意做大,我拒絕了,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產品有風險,害怕被索賠,所以只能小心翼翼。”

在網上,類似的“三無產品”很多,有的產品信息缺失,有的標識不規范。

記者看到,一家網店銷售的腌魚產品包裝上,有品名、配料、執行標準、許可證編號、生產日期、保質期、地址、電話等信息。但是,該許可證是食品經營許可證,并非食品生產許可證。而且包裝上沒有標注生產廠家,地址則是一個村名。

2

自制食品銷售存監管空白

一家網購平臺上,一款農家自制的楊梅干銷售了上千件。在評論區,一位消費者曬圖稱,產品中有一根頭發絲。這款楊梅干包裝比較簡單,透明塑料瓶上貼著標簽,印著品名、生產商、保質期等信息,還有食品小作坊登記編號,注明該食品為作坊食品。

記者發現,網上有不少作坊食品銷售。一商家銷售開袋即食的真空包裝辣子雞,標簽上也印著食品小作坊登記編號,生產廠家信息則只有寥寥5個字。

此前,王瓊也告訴記者,她的土特產經營部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

記者了解到,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由各地出臺相關規定進行管理。跟持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廠家相比,小作坊可生產的產品種類受到限制,各地都出臺了禁止生產、加工的食品目錄。比如在重慶,小作坊禁止生產加工發酵肉制品。

那么,小作坊生產的食品,能否在網上銷售呢?

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函回復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咨詢,稱餐飲服務提供者在網絡上異地銷售真空包裝的散裝熟食等食品,溫度、時間等較難符合規定,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風險,應予以禁止(持有食品生產許可證者除外)。

上述回復中,并未提及食品小作坊登記證。不過,針對小作坊食品網上銷售問題,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態度。

例如,廣東省市場監管局于今年2月發布的《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規定,食品小作坊、食品攤販生產經營者不得在網上銷售其生產加工的食品。

而四川省市場監管局2020年發布的《四川省網絡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則提出,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或者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備案證、四川省食品小經營店備案證。

不過,上述兩地的相關管理辦法尚未正式實施,自制食品銷售方面仍處于監管空白。

3

“150碗熟肉”案敲響警鐘

王瓊的家鄉重慶忠縣,農村電商發展勢頭強勁。

據當地媒體報道,自2015年8月成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以來,忠縣遵循市場規律,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加快構建電商體系,農村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受益。

忠縣人民政府官網信息顯示,2021年上半年,該縣電子商務交易額16.8億元,同比增長15.07%。其中,網絡零售額7.25億元,同比增長11.2%;農產品電商銷售額3.9億元,同比增長11.4%。

農村電商飛速發展的同時,麻煩也隨之而來。

據《忠州日報》消息,近年來,忠縣發生多起類似“150碗熟肉”案。2018年,忠縣馬灌鎮的“老壇泡菜姐”,因為商品標簽不規范被人起訴;去年10月,一位顧客在忠縣一電商平臺購買800多元的香腸后,以產品標簽上的生產廠家與電商平臺的描述不一致,要求10倍賠償……“150碗熟肉”案,再次給相關從業者敲響了警鐘。

此前,忠縣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銷售食品時,無論是預包裝食品還是散裝食品,都必須按照規定進行標識。通過電商銷售食品時,首先要辦理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等證照,取得合法資質,同時要多學習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生產流程,完善食品標簽等。

昨日,記者從忠縣市場監管局了解到,該局各市場監管所正在加大宣傳力度,向相關從業人員普及法律法規知識。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