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基層社區服務要智慧化,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要落地,卻未必個個能行。
走進廣州市增城區增江街東湖社區,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這里電單車充電示范點設備齊全,居民的電動車有序停車充電,安全感滿滿;24小時自助便民設施前,附近居民既能隨時購買飲料解暑,也能實時打印文件照片,十分便利……
民生無小事,每一件小事背后,都是廣州市推行超大城市精細管理的智慧積累和創新探索。
(資料圖片)
近年來,廣州市以社區治理的“急難愁盼”事為出發點,引入“城市大管家”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運營,有效提升了社區容貌品質,補齊了社會治理短板,同時不斷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社區智慧化服務,居民生活品質有了提升,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社會治理新模式也有了新的探索。
群眾需求導向準,服務治理種類全
在東湖西路旁,多名村民在樹蔭下乘涼聊天,往來車輛按路面標識規范停車,井然有序。
“這條五車道的村道,以前都是停滿車的,只有一條車道能開,每次調頭都要開很遠。”居民林蘭芳說,不僅停車難、停車亂,有些車還占用消防通道,很不安全。
作為增城區第一批推行全域服務治理試點的社區之一,增江街東湖社區引入深圳潤高智慧產業有限公司作為試點企業,以智慧賦能、產業導入、長效運營為核心,逐步開展全域服務治理試點工作。
社區引入了智慧停車,并且規范了停車位,在保證道路通暢的前提下,對小區停車規范化治理。通過重新規劃,現在東湖社區車輛停放有序,停車位布置合理,日均進出量上升至1200—1500臺次,有效緩解了居民停車難題。社區管理負責人表示,社區原來因搶占停車位、停車擁堵產生的社區糾紛月均8宗,現已基本清零。社區工作量減少了,社區內常態化保持交通暢通,環境整潔,也消除了安全隱患。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停車管理項目過程中,增城區先后兩次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向群眾宣傳治理理念,發動社區意見大咖,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啟動停車收費后,部分群眾曾表示不理解不支持。我們多次與群眾面對面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的服務,最終得到群眾的認可。”東湖社區書記李瑞球回憶,投訴也從月均35宗降到0宗。治理有結果,周邊社區還主動申請開展停車整治。
李瑞球告訴記者,通過東湖社區靜態交通管理項目的良好成效展示,周邊安屋村、匯景花園、水東村等區域均積極聯系鎮街,也申請開展靜態交通管理及停車管理。
如今,電動自行車如何安全有序充電,是社區居民普遍關心的問題。為此,社區建設智能充電驛站,包含自動噴淋感應滅火器、智能視頻報警、緊急斷電系統等設備,保障充電安全,規范電動自行車停放,遏制電動車室內充電、飛線充電等違規充電現象,減少安全隱患,緩解居民充電“焦慮”。
基層治理“智慧化”,社區資源“活起來”
漫步在東湖邊,社區環境干凈整潔,車輛從社區巷道中有序開出,往日高峰期堵得水泄不通的場景不再出現。
增江街中心片區總面積9.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6萬。增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綜合協調科副科長劉志飛介紹,轄區以城鄉接合部為主,面臨一定的社區治理難題,城市治理和服務水平不高,流動人口多、出租屋管理難度較大,社區基層數據缺乏管理和沉淀,人、房、物、事各要素無法有效串聯,數據利用效率低。
針對這一問題,社區搭建增江街社區微平臺,并完成居民數據、房屋數據、居民特性數據(老弱病殘孕等)、臺賬數據(產權臺賬、出租屋等方面)等數據錄入工作,通過智能手段促進基層治理,在社區“人、房、事、物、空”等基礎管理方面實現智慧化賦能。
劉志飛舉例談到,今年“龍舟水”期間,試點企業發現當地存在河水倒灌的風險后,依托智慧系統,電話通知車主挪車,有效保障社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將社區周邊的公共資源利用起來,挖掘全域服務治理更多可能。今年6月,試點企業與增城資產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華潤潤高智慧完善的民生產業鏈,對接增城區閑置或低效公房及周邊環境、需求,適配合適的民生產業,活化公房資源,提升民生服務,解決居民生活痛點,滿足居民需求。
其中,計劃選定社區閑置公房,打造智慧配餐中心,運用市場化手段提升長者食堂的菜品質量,采用行業首發的智能炒菜機器人,解決社區“一老一小”就餐問題。
接下來,社區還將設置黨建專欄、便民圖書館等便民設施,豐富社區居民精神生活;同時,盤活東湖邊休閑區域,為社區居民提供消遣娛樂好去處,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通過相關收益反哺該區域的綠化環衛支出。
在西山倉15號等地塊,針對當地機動車保有量大、地塊所在位置特點等方面,擬將該處打造成“智慧停車+光伏+充電+自助洗車+車輛保養”一體化基地,滿足周邊居民有關停車、充電、自助洗車及車輛保養的一系列民生需求,并計劃通過停車場光伏發電來實現節能低碳的效果,打造綠色項目。
未來,東湖社區還將根據閑置公房、空地等資源的實際情況,依托華潤體系的產業導入能力,通過專業化研判和規劃,導入合適產業,提供優質民生服務的同時,實現造血,反哺全域服務治理,滿足居民各項民生需求,打造完整社區概念,有效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全杰 通訊員:成廣聚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