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熱點:南珠(中)城際昨日動工 將首次實現大灣區城際與廣州地鐵網互聯互通

2023-03-31 09:32:54    來源:大洋網    

開工現場

大洋網訊 “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再度刷新進度條。昨日上午,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下稱“南珠(中)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項目工程,在廣州段十涌站和中山段香山站選址,同步舉辦開工活動。隨著動工現場指揮一聲令下,南珠(中)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正式開工建設。


【資料圖】

外聯珠江西岸、內接市內各大交通樞紐……這條位于珠江口的灣區大動脈,是第一個可實現大灣區城際與廣州地鐵網互聯互通的軌道交通項目,對廣州、對南沙加速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意義重大。

樞紐提升:項目進一步連接廣州中山中心城區

樞紐是城市發展的血脈。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走向縱深,圍繞打造暢通全市、貫通全省、連通全國、融通全球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廣州正著力打造與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交通圈。

南珠(中)城際的建設是深入貫徹廣東省、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部署要求的切實舉措,也對支撐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意義重大。該項目為國家批復的《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中的近期實施項目,是第一個可實現大灣區城際與廣州地鐵網互聯互通的軌道交通項目。

“建成后,對外,可實現中山岐江新城至廣州珠江新城45分鐘通達;對內,可與廣州地鐵18號線、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貫通運營,與廣州地鐵22號線、芳村至白云機場城際跨線運營?!睋V州地鐵建設公司南珠(中)城際項目廣州段負責人李立軍介紹,項目可實現白云機場、廣州站、廣州南站、中山站等重大交通樞紐的快速聯系,進一步連接兩市中心城區,進一步完善了珠江西岸的軌道交通網絡架構,對促進廣州與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較強的支撐帶動作用。線路還將緊密連接廣州南沙區、珠江新城、中山翠亨新區等,帶動沿線產業、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共同打造大灣區珠江西岸南北向客流骨干走廊。

據悉,項目將同步實施香山站往珠海方向的預留工程,后續納入香山至珠海段項目。全線建成后,線路進一步銜接珠海,實現大灣區西岸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此外,據了解,中山還將在香山站預留與深中城際對接工程條件,后者正在前期工作階段。可以暢想,未來,在廣州搭南珠(中)城際,有望最多換乘一次就能到達深圳,共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水平,支撐環珠江口“黃金內灣”的發展格局。

建設進度:南沙段預計兩年半建成 銜接大型城市綜合體

《南沙方案》提出,按照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建設時序,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片區的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3個區塊作為先行啟動區,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

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打造中心城區、南沙新區“雙核”的概念。南珠(中)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的開工建設正是廣州舉全市之力推進南沙建設,加快《南沙方案》落實見效的又一有力舉措。南珠(中)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從屬于南沙樞紐區塊的萬頃沙站出發,向南經十涌、十二涌、二十涌向“西拐”一路往中山“狂飆”。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建設提速推進的同時,廣州也正在加快形成南沙的連片開發態勢和集聚發展效應。

其中,城際途經的二十涌,位于廣州最南端,距離深中通道一步之遙。今年1月31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南沙大型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研究國際競賽公告,謀劃在南沙南部片區打造“對外交流”的平臺,通過打造滿足重大文體賽事需求,集文化、旅游、體育、會議和國防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以大型城市綜合體的建設帶動灣區發展,實現南沙從灣區幾何中心走向灣區功能中心。

廣州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建隆表示,“該線路將一體化銜接南沙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有助于發揮南沙地處大灣區經濟最發達區域中心位置的先天優勢,成為推進《南沙方案》落地的重要力量,對于促進廣州都市圈、珠江西岸都市圈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p>

根據施工總承包招標,線路南沙段(萬頃沙-二十涌)計劃于2025年10月建成,總工期30個月。廣東省發改委在批復中提到,萬頃沙至二十涌段的建設工期要與南沙大型城市綜合體建設運營做好銜接,推進站城一體化融合發展,特別是“抓緊推進與本項目相關的南沙大型城市綜合體及配套市政工程”等項目。

中山動工站點將接珠海深圳

中山市昨天舉行的動工儀式選在香山站,根據規劃,南珠(中)城際的中山至珠海段,未來將由該站引出,南行穿越馬鞍島中部,出島后線路逐步轉向西,經橫門西水道、大茅島、橫門口后逐步轉向南,進入南朗街道,跨越中珠排洪渠后進入珠海境內,終點至珠海拱北。

中山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當日在中山動工的香山站已在規劃中預留東接深圳的深中城際軌道接口。根據規劃,深中城際將自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引出,跨過伶仃洋,進入中山翠亨新區馬鞍島,接入南珠中城際(中山段),由此進一步融合珠江口東西兩岸的軌道交通網絡。

該負責人表示,包括南珠中城際(中山段)、深江鐵路在內,中山目前已形成2條軌道齊頭并進建設的宏大局面。作為中山直接參與建設且跨越中心城區的首條城際鐵路,南中城際將對織密中山乃至大灣區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完善中山“60 30 15”時空圈、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

中山至珠海段啟動踏勘線路

南珠(中)城際從中山往珠海的部分,已經開始線路踏勘工作。記者從中山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該局黨組成員、市公路事務中心主任曾偉戰近日已帶隊到中珠城際中山段進行現場踏勘及調研,目的就是做實做細南珠(中)城際從中山往珠海線站位方案,為南珠(中)城際東西線路的接續做好前期準備,以提升珠江西岸城市群軌道交通區位優勢,構建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的軌道交通網絡,推動“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

調研組相關負責人透露,中山已經分別沿著線路南朗段和翠亨新區段的線位走向,逐個站點開展了走訪調研。調研組認為,南珠(中)城際從中山往珠海線路將經過南朗街道重要的文體設施、旅游觀光點、大型居住社區以及中山市連片儲備開發用地,對于拉動中山東部片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中珠合作與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在翠亨新區段,調研組以馬鞍島最南段為起點,由南往北沿著中準道走訪了相關站點。中準道東西兩側未來將是中山的高端產業聚集地,站點的布設將為沿線土地開發注入新動力,也將進一步提升翠亨新區作為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的融合發展高地的作用。

中山市民熱盼與廣州來往公交化

自2月28日公布南珠(中)城際中山段即將建設的消息后,記者連日來在中山展開采訪發現,中山市民對將來更便捷前往廣州市中心,充滿期盼。

對企業留住高端人才有重要作用

在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公司董事長朱誠看來,產業想要留住人,要讓人好好生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交通,對于人才來說,時間尤其寶貴,譬如,多長時間可以到達機場,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指標。南珠(中)城際中山段開通后,對發展珠江西岸,會有巨大推動作用。因為越是高端人才,時間越寶貴,越需要便捷的交通,所項目開通對推動這一片的發展有很大作用。

擁有廣州這個大市場是大利好

中山市鴻琿健康管理服務有限公司陳健彬表示,南珠(中)城際中山段開通后,從企業角度來講,能帶來很多利好,廣州是大都市,擁有的市場體量很大,以前去趟廣州要幾個小時,現在縮短到四五十分鐘左右,“我們企業面對廣州這么大的市場,利用城際軌道開通的便利,未來會拿出主要精力去開拓這個新市場,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前景”。

未來城際列車這樣跑

這個令珠江兩岸翹首以盼的項目,未來如何運營?記者了解到,項目未來將實施“公交化”運營模式,“買票即上車”,車到即走,以最大限度提升乘客的出行效率。

列車班次:有望2.5分鐘一班

據中山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列車未來有望實現2.5分鐘一班。南珠(中)城際中山段雖然是城軌線路,但將實施節奏更快的運營管理模式——即公交化運營的城際鐵路模式,班次發車頻率約為6分鐘一班,高峰時有望達到2.5分鐘一班,車到即走,乘客無需定時站臺候車。

運營模式:“公交化”運營

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站站停列車初期平均站間距5.3km,遠期平均站間距4.8km,大站停列車平均站間距9.8km。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最高運營時速采用160km/h。

線路將開行“快慢線”和“長短線”列車,可以根據各區段不同的客流需求靈活安排運營組織。所謂“快慢線”,就是既有大站停列車、也有站站停列車的運輸組織方案,類似于廣州地鐵14號線、21號線的運營方式?!伴L短線”就是線路有不同起點、終點的列車安排,計劃開行興中至香山(相當于中山市內短線車)、興中與廣州地鐵18號線貫通(相當于中山至廣州跨市車)的列車交路。

采用大站快車與站站停列車組合運營模式,可實現廣州珠江新城、中山中心城區岐江新城在軌時間45分鐘左右。

車廂設置:或設商務車廂

考慮到不同區段的客流差異,南珠(中)城際將有4節車廂和8節車廂兩種編組的列車同時服務。中山市內的“興中-香山段”計劃采用4節車廂的列車,與廣州地鐵18號線貫通的跨市車將為8節。在客流需求較低的區段,8節車廂“吃不飽”,4節車廂一方面減少運力浪費,另一方面可加密班次,縮短乘客候車時間。

前往機場的遠途旅客,對出行體驗有更高的要求。該城際在初步設計批復時提到,進一步研究站臺設置商旅候車核準設備的方案,意味著列車或設商務車廂,提升長距離乘坐的舒適度。此外,廣花城際、芳白城際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也提到兩條線路將設置商務專廂。

項目工程難題多 探索應用新工藝

昨日活動現場,一排雙輪銑、工程車、挖掘機、履帶吊整裝待發。記者了解到,具體建設中,該項目在工程技術上面臨很多難題,如沿線交通繁忙、管線眾多,交通疏解、管線遷改難度大。部分路段臨近珠江入???、山體,地質條件復雜,還需克服大盾構下穿洪奇瀝水道等施工難題。針對這些問題,項目將充分借助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積極探索應用新建筑材料、深厚軟土地層加固、高架車站裝配式施工、穿越水道新型監測和物探技術研究等新工法、新工藝,提高施工效率、減小安全風險,為線路早日建成開通奠定堅實基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雯雯、申卉、李天研、姜永濤、張翔宇

通訊員穗發宣、譚志夫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