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文:穗月留聲 | 海闊天空,我要做向陽的英雄

2022-10-28 08:35:49    來源:大洋網    

人物檔案

陳志聰,19歲,廣東中山人,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一年級新生。2006年發生意外,和母親同在睡夢中被嚴重燒傷,之后送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手術。2015年,廣州市醫務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聯合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燒傷科與熱心燒傷康復者共同成立“同心緣燒傷病友會”,陳志聰和媽媽同時成為病友會的志愿者。

3歲時嚴重燒傷闖過“鬼門關”,10年來歷經40多次手術,16年后回到燒傷科做志愿者,感謝“廣州給了我新生”。


【資料圖】

“Beyond的《海闊天空》給我很青春的感覺,我覺得人不能反復咀嚼痛苦,如果一直在泥潭里打滾,就不會變得很干凈,積極向上仿佛是刻在我生命里的DNA。”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這是19歲的聰仔正在經歷的人生。16年前,僅僅3歲的他遭遇重度燒傷,從中山轉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治療,在“涅槃重生”后積極擁抱正常的生活。16年后,他再度回到同一間醫院的同一個科室,幫助和自己一樣的病友,希望能“像太陽那樣發光發熱”。

今年9月,聰仔入讀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翻開了嶄新人生篇章,打算在未來成為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

“積極向上是刻在我生命里的DNA”

聰仔全名叫陳志聰,今年19歲,廣東中山人,剛剛成為一名大學生。2006年,家中突發意外,他和媽媽同時在睡夢中被嚴重燒傷。恍惚中,母子二人被送到當地的醫院搶救。面對醫生連連搖頭,外公只回了一句“一定要治”。到廣州短暫治療一段時間后,他們被推薦到在廣州治療燒傷頗有口碑的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燒傷整形科。

被愛環抱:疼痛難忍向醫生扔書本

林偉華醫生

將聰仔母子兩人從外院轉運到紅會醫院燒傷重癥監護病區的是時任住院總醫師林偉華。兩人全身燒傷面積均超95%,創面滿是霉菌并持續高熱,救治難度極大。聰仔當時雖然只有3歲,但他仍能記得林醫生把他抱起來,耐心、溫柔地清洗創面。從早期救治到后期整形康復,每個階段都需要頻繁手術,持續治療長達10年,手術次數多達40余次,林醫生和燒傷救治團隊一直全程精心治療。

手術后換藥會產生劇痛,聰仔的忍受力面臨著巨大挑戰。他曾抗拒植皮手術對醫護人員大發脾氣,甚至向林醫生扔書本。鬧情緒時,他還會和護工阿姨對罵。“阿姨其實是刀子嘴豆腐心,會煲湯給我喝,但那時候我不懂”,聰仔回憶道,“林醫生對我扔他書本也沒有生氣,還另外帶了有趣的書給我”。在醫務人員和社工的開導和陪伴下,他的內心漸漸被軟化。同一間病房里,樂觀的媽媽始終給兒子做好示范,漫長的治療之路得到延續。

后來,聰仔勇敢向林醫生道歉,依照林醫生的微信頭像畫了一幅鉛筆畫送給他。林醫生非常開心,珍藏至今。“我一直關注他的成長,深感欣慰,他的心態很健康,能坦然面對和接納自我。”

行走廣州:生命需要不停向外探索

“沒有難過是假的,最重要的是自我的調節。”聰仔自認性格陽光,喜歡健身,喜歡聽奮進的音樂汲取能量,難受時會對著空氣或墻壁揮拳發泄,“Beyond的《海闊天空》給我很青春的感覺,我覺得人不能反復咀嚼痛苦,如果一直在泥潭里打滾,就不會變得很干凈,積極向上仿佛是刻在我生命里的DNA”。

醫院和家之間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一半時間在病床上度過的枯燥乏味,都驅使著聰仔的好奇心不斷滋長。他自小對地理就有濃厚的興趣。大約5歲時,在他的帶動下,母子倆終于第一次出門,去游樂園玩,“那天好舒服自在,照片到現在都保存著。”治療之余,他熱衷于體驗廣東科學中心、陳家祠、廣州塔等廣州知名景點,格外用心品嘗美食,“比如廣州的腸粉會比中山更滑,油更香,醬油更甜”。

他還擁有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的愛好——動漫,經常去廣交會展館逛動漫展,到動漫星城看看有沒有上新,組建了規模超過60人的興趣社團,大家不時相約團建,“熱血的人物總能給我力量。”“我跑遠一點的地方玩都不會害怕。”聰仔說,很幸運從“鬼門關”走過來了,更明白生命需要不停往外探索。現在,他已對廣州的地鐵線路圖了然于胸,要買一部相機記錄美好。

因為肢體殘缺或容貌改變,燒傷患者走向社會殊為不易。聰仔不這么認為,“我和別人沒什么不同。”從病房走到大街上,他只多戴了一頂帽子,沒有刻意掩飾。他說很少遇到異樣的目光,感受到的更多是關心和理解。當然,如無必要,他也盡量不主動打擾別人。“廣州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分寸很好,開放包容。”

2022年9月21日,聰仔再度回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燒傷科做志愿者。

“廣州給我新生,我要來這里讀大學"

回顧自己的治療歷程,聰仔始終心懷感恩。2015年,廣州市醫務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聯合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燒傷科與熱心燒傷康復者共同成立“同心緣燒傷病友會”。基本沒有糾結,他和媽媽同時成為病友會的志愿者,“既然緣分到了,就直面過去吧。以前我是被服務的對象,現在是服務他人的人”。

重回醫院:“你就是那天幫過我的人”

在聰仔眼里,醫院燒傷門診氣氛偏壓抑,幾乎人人都耷拉著腦袋、很少說話,“許多患者躺在那里一動不動,只剩下呼吸,這和產科的生機勃勃完全是兩個世界”。

最開始,他負責協助查驗行程卡和健康碼;后來,他幫長者填寫資料,與心情低落的患者聊自己的故事,提醒對方配合治療的注意事項。“燒傷的后續康復比較復雜,如何預防后遺癥、減少傷疤很重要,相同的經歷讓我更容易獲得信任”。通過聰仔的不斷輸出,原本心情低落的患者逐漸鼓起勇氣、建立信心,他也找到了珍貴的認同感。

如今,聰仔已經完全勝任志愿工作,扎帶日常發放,醫療物資申領,傷害產品檢測等操作樣樣在行。他說,自己的認真工作有時候換來的是不理解甚至責罵,但收獲的更多是感謝,“即使隔著防護服、口罩和面屏,爺爺奶奶還是認出了我,說‘原來,你就是那天幫過我的人’,這讓我很開心。”

志愿社工:“他在行業里一定是受尊重的”

求學過程中,聰仔曾多次被拒絕。但他早就立下讀大學的志向,“讀書開闊眼界,讓我見識到不一樣的世界。”升學路上,他的想法很快和家人達成一致:從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前,他決定參加春季高考,最終考上了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社會工作專業,“廣州給了我新生,所以我必須來這里讀大學”。

2022年9月,聰仔入讀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錄取聰仔,我們沒有猶豫。”該校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韋莉莉介紹,社會工作專業曾錄取過兩位持有殘疾人證的學生,他們在校和畢業后都是佼佼者。聰仔有回報社會的一顆心,契合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救人者自救,他擁有社工服務經驗,專業課程學習會有益于具體實踐,今后在行業里一定是受尊重的。”韋莉莉表示,學院將依托“立體化大思政”的育人體系,讓聰仔的事跡影響更多人。也會聯系合作企業為他的繼續康復提供支持,在實習就業時予以優先推介。

與記者面對面時,聰仔臉上的燒傷痕跡清晰可見。他高高瘦瘦,笑起來十分開朗。每到新環境,他都懂得觀察別人的表情,希望以親和力打開局面。“慢慢相處應該會讓大家覺得我很友善。”一同入住宿舍的7個人來自四面八方,有個舍友帶了一臺筆記本電腦,突然開不了機,不知如何是好。聰仔有計算機中級證書,主動伸出援手,迅速解決問題,就這樣順利結交了第一個朋友。

“腳步可以慢,但不可以停下來。”談到正在鋪展開的大學生活,聰仔十分憧憬。未來他還打算攻讀本科,力爭成為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醫務社工,把自己的經歷進行轉化,結合專業知識幫助燒傷患者渡過最初的艱難。

2022年9月21日,聰仔再度回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燒傷科做志愿者。

編輯手記:一本叫作“面對”的教科書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觀點:從不同的視角重寫故事將有助于我們重新理解生活。人們通常會忽略,我們自己才是個體人生的講述者,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生,幸福亦或不幸,坎坷亦或順遂,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自己怎樣去描繪或編輯。所以,類似的痛苦經歷,有些人會趨于崩潰、走向黑暗,有些人則會從痛苦中汲取到正向的力量,給自己的人生指出積極的方向。聰仔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正向的故事編輯者吧。

在幼年遭遇重大創傷,在童年乃至少年時期不斷經歷痛苦而又重復的手術,不會有同齡人的正常面容和完好肢體——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如果不愿面對陽光下的世界,不敢走入陌生的人群,大多數人都會表示諒解。然而聰仔沒有躲在陰影里,他暴露出燒損的面龐露出開朗的微笑,他伸出殘缺不全的手去幫助健全的人,沒有畏縮、沒有自卑。在聰仔的內心深處,挺立著威風凜凜的英雄。他那十多年奮斗旅途,是一本叫作“面對”的教科書。

未來的人生路途還很漫長,祝福聰仔能夠一直心中有愛、勇敢無畏,就如他所喜愛的《海闊天空》中所唱: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欄目主持:王曉云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曾俊(署名除外)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