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廣州供電局在廣州變電站科普中心開展保護生物多樣性主題公益活動。活動邀請了暨南大學生態環保專家、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相關人員和來自天河一小、體育東小學等學校的親子家庭共同參與,講述電網員工護鳥故事、親手為小鳥定制“生命鳥巢”,呼吁公眾尊重生命、自覺保護野生動植物。記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5月,廣州供電局已經搭建了近2000個人工鳥巢,鳥巢入住率超過80%。
“DIY鳥屋”放在變電站周邊樹上
廣東地區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中國一共有1400種鳥類,廣東有577種,而廣州就占了307種。活動當天,廣州供電局聯合廣東攝影家協會,在廣州變電站科普中心舉辦了生物微影展,主要展出知名攝影師的生物攝影作品和電網人在日常工作中拍攝的保護鳥類照片,并科普了廣州常見的特殊鳥類和植物種類。活動特邀嘉賓、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莫測輝向大家科普了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意義。
活動還設計了“DIY鳥屋”的環節,體育東小學、天河區第一小學、東風東小學的6對親子家庭走進廣州變電站科普中心,小朋友們手持畫筆,發揮自己的想象,為小鳥定制“綠色家園”,親手制作完成了一個個可愛的鳥屋,這些鳥屋將由電網工人安放在周邊的樹上。
人工鳥巢“入住率”超過80%
高高的輸電鐵塔常常是鳥類筑巢的“寶地”,但是鳥類活動也帶來電力設備腐蝕、電網跳閘等運行風險,因此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如何在保護鳥類的同時,保障電網安全運行,這給廣州供電局帶來了挑戰。
來自廣州供電局的輸電工程師劉薇,在活動現場講述了她工作中保護鳥類的故事。“一開始我們思路比較簡單,巡線的時候發現小鳥在危險的地方做窩了,我們就爬上幾十米的鐵塔,然后把鳥窩移動到安全的地方去。”
后來,劉薇和同事們直接在輸電線路鐵塔上搭建人工鳥窩,建設“生命鳥巢”。開始簡單用鐵絲做,也用過鋁條,后來還用過竹片、藤條編制,最后發現還是用樹脂做的仿真人工鳥巢,最受小鳥歡迎。“看到很多小鳥住進我們給他們做的‘回遷房’,就很有成就感。”劉薇自豪地說到。截至2022年5月,廣州供電局已經搭建了近2000個人工鳥巢,鳥巢入住率超過80%,研發的智能護鳥器、新型鳥巢夾取裝置、鳥類筑巢引導板等相關裝置獲得相關專利近20個。
為了進一步保護鳥類,廣州供電局開發出了“中國鳥類物種信息檢索網絡數據庫”,該數據庫收錄了《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記載的全部鳥類物種信息和《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的物種描述、物種特征圖和分布圖,能夠通過大數據技術檢索出不同時間、地點出現的鳥類數據,分析小鳥出沒的習性和規律,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鳥類保護工作。
通過數字化運維手段,廣州供電局因鳥類導致的線路跳閘次數明顯下降,在保障電網可靠運行的同時,有效降低了企業運維成本。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洪林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