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南沙區的準獨角獸企業因明生物宣布其在研產品——針對干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Dry AMD)的首創(First-in-Class)眼科小分子藥物QA102已經在美國進入Ⅱ期臨床試驗階段,即將開始受試患者給藥,這將填補中國團隊研發的First-in-Class眼科創新藥進入全球Ⅱ期臨床試驗的空白。
這家專注于自主創新、研發具有全球競爭力藥物的企業,在去年完成了兩輪近1.1億美元融資后,于今年初宣布在南沙打造全球原創新藥總部和研發中心。
創新藥的背后,是南沙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一個縮影。以創新藥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換道超車,以生物谷、健康谷等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集聚區推動產業鏈協調發展,以高端醫療資源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服務灣區。廣州南沙已擁有生物醫藥企業4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余家。
瞄準創新的藥、謀劃集聚的谷、立足灣區的心,闊步建設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合作戰略平臺的廣州南沙,加快構建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發展高地、國際一流的醫療產業創新中心。
瞄準創新的藥
新藥研發,往往要經歷“靶點發現、驗證”“化合物分子即藥物發現”“藥物臨床研究”等多個階段。投入高、周期長、失敗風險大是新藥研發的特點。這也考驗地方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信心與耐心。
在因明生物首席技術官歐陽暉看來,創新是中國生物醫藥企業走向全球市場最重要的法寶。“中國的傳統的藥企實際上經過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最早的階段以仿制藥為主,第二階段是跟隨創新,第三個階段是全球創新,突破新的瓶頸。”
該企業目前在眼藥、醫美、腫瘤免疫這三個領域的研究領先全球。“我是2020年來到南沙,從那以后,幾乎每一次坐飛機我都會從美國挖一位專家過來南沙。”歐陽暉笑稱自己是南沙的海外HR,他說,說服這些行業專家的秘密武器就是“以身說法”,他自己非常喜歡南沙的工作和居住環境,全家都搬過來,孩子也在這里上學。“細節其實十分重要,每天早上我在蕉門河晨跑,我有充足的精力去研究和見客戶,南沙這里的生物醫藥企業和新醫院很多,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友好,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平臺資源。”
廣東醫谷孵化器。
政策的力度,最能體現其對產業的重視程度。根據“1+1+10+N”產業政策體系,在生物科技企業方面,南沙對獲得新藥證書且符合產業化條件的,最高獎勵2000萬元。對獲得廣州市生物醫藥專項政策經費獎勵的新藥項目,給予100%資金配套。
年初,廣州因明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原創新藥總部和研發中心項目投資協議簽約活動在南沙區舉辦,因明生物將在南沙投資建設實驗室、辦公室以及研發和生產設施。
技術研發離不開人才梯隊建設。廣東克冠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宣布將在南沙投資建設由劉良院士領銜的克冠達南沙新藥研發中心項目,建設涵蓋疫苗、抗體等生物藥和小分子化藥的創新藥物新型技術路線一站式研發平臺。
他們組建了以劉良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具有多學科背景、全球化視野、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藥開發和產業化人才團隊,還創建了多個國際領先的新一代原研藥物開發平臺。
天科雅生物的治療宮頸癌新藥獲國家藥監部門批準開展臨床試驗,是國內第一個獲批的TCR-T治療宮頸癌的臨床試驗,也是全球第一個獲批的加載抗PD-1抗體的HPV TCR-T臨床試驗。
產業的創造很難,但堅守更難;產業的起點很難,但面向未來更需勇毅前行。南沙積極布局生物科技產業價值鏈條,已經初顯成效。
謀劃集聚的谷
在南沙珠江街,有一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廣東醫谷南沙產業園,成為南沙區第一家依托廣東醫谷國家孵化平臺,培育和孵化300多家生命健康企。廣東醫谷獲批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這是由中大創投發起的廣東醫谷,這個僅占地70畝的園區,已落戶近300家生物科技企業。
2014年,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與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廣東醫谷”項目落地在廣州南沙區。彼時,南沙獲批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還不到2年,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可謂白紙一張。
“當時下這個決定非常冒險,畢竟當時南沙在生物醫藥產業上幾乎是零基礎,產業政策與配套都十分欠缺,為了給雙方信心,我們當時還專門邀請了很多專家來論證這個事。”謝嘉生說。
如今,園區內的企業輯因醫療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臨床試驗申請獲批,是國內首個獲國家藥監局批準開展臨床試驗的基因編輯療法和造血干細胞產品;衛視博生物的代表產品折疊式人工玻璃體球囊是國際首創的挽救眼球的人工器官。
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園,推動南沙生物醫藥產業“現代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南沙區已規劃形成生物谷、健康谷等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集聚區。為了吸引更多生物醫藥企業落戶南沙,南沙正在推進中山大學國際藥谷、廣東醫谷二期、科創中心橫瀝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平臺建設。
南沙科創中心橫瀝生物醫藥產業園項目。
重大項目的落地既需要空間,也需要承載能力。全域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就展現了產業集群式發展的絕佳優勢。近年來,南沙加大統籌力度,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引資工作,根據區域特色產業開展差異化發展,提高招商的精準度和實效性。同時,發揮園區招商引資平臺作用,以園招商,形成相互融合、互促共進、抱團發展的產業集群。
發揮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優勢,南沙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這讓南沙產業發展的平臺基礎更為扎實,創新底色更足。
今年初,南沙科創中心橫瀝生物醫藥產業園項目拉開施工的序幕。該項目將建成生物科技領域通用科技園區,將助推南沙區聚焦全球創新資源和高端要素,推動生物技術產業集聚發展。
該項目位于南沙生物谷,是廣州市和南沙區的“攻城拔寨”重點項目,也是南沙首個產業用房產權分割出讓項目。建設用地約4.9萬㎡,總計容建筑面積約20萬㎡,建設生物醫藥通用高標準廠房及科研中心,重點導入高附加值基因治療藥物、細胞治療藥物、新型制劑等領域優秀企業。
集聚效應讓更多企業安心落戶、扎根南沙。一批生物科技行業領軍企業在南沙落戶,在研發、融資、上市、生產等關鍵環節各自取得重要進展。兆科(廣州)眼科、固生堂等生物科技企業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健齒生物打造出填補國內市場空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通用型牙科種植體。國內疫苗行業龍頭企業投資建設的沃森生物國際總部·RNA全球產業化中心動工建設。一品紅藥業研發生產基地、金酮大健康醫用食品研發及生產基地、康乃馨健康總部等項目正加快建設。
立足灣區的心
宛如一座花園中的醫院,還有直升機停機坪……從空中俯視南沙明珠灣區起步區橫瀝島尖,狀如鑰匙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直插腹地。
這所新三甲醫院建筑面積3倍于院本部、首期800張床位開放、集國家醫學中心6大功能于一身,歷經3年建設,一個國際化高水平醫學中心正崛起于南海之濱,距離正式啟用已不足1個月。
“南沙院區滿足了國外合作單位到國內培訓的場地需要。”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沈慧敏透露,隨著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簽署共建國際手術機器人培訓中心和數字醫療合作協議,兩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將在未來進駐南沙院區開展培訓,“國內僅此一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位于廣州市南沙區橫瀝鎮明珠灣區起步區橫瀝島,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等功能于一體,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高水平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南沙謀劃生命健康產業,立足的是大灣區。南沙高水平醫療機構集聚,落戶7所三甲醫院,聚焦打造大灣區高水平醫療服務核心。同時,在生物醫藥產業扶持及人才引進政策上,南沙圍繞區內重點產業發展,建立起一定的后發優勢。
南沙以服務民生需求,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為導向,瞄準國內重大疾病及全球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全球生物技術前沿領域,多點布局切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6月開業。
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正以“復旦+南沙雙基地”模式建設和運行,面向精準醫學前沿尖端研究和重大成果應用轉化,打造國際一流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
在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助理院長、教授顧正龍看來,科研首先是對世界有未知的推動力,而后才是對于成果轉化的追求。他稱自己是“用腳投票”選擇了南沙繼續科研事業,因為這里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支持讓他對南沙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精準醫學的核心是精準的診斷、精準的治療以及精準的預防。”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執行院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鑫華說,生物醫藥產業的競爭不僅僅是生物醫藥,人才也是關注的首要因素。“南沙已獲批設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也是全國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在醫療衛生方面享有眾多優惠政策。”林鑫華表示,有理由相信,這一系列高標準、大力度的先行先試人才發展機制改革舉措,將打破國籍、地區、用工形式的限制,大力促進并吸引國際頂尖水平的人才與團隊入駐南沙、來粵發展,加快形成精準醫學國際化創新人才高地。
南沙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具有多重優勢。疊加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等多重國家戰略,是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同時還是國家級綜合保稅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和國際化人才特區。作為大灣區的綜合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近年來,南沙經濟高速增長,是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這也為南沙打造基礎堅實的生命健康產業提供基礎。
從零起步的南沙生命健康產業,正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融合互促,力爭“十四五”期間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發展高地、國際一流的醫療產業創新中心,基本形成企業、科研機構、醫院、服務機構一體化發展格局,在創新藥、植介入醫療器械、細胞與基因治療、精準醫療等領域形成一批全國知名的名片產品。
廣州南沙,在生物谷里攀登創新之巔。
記者柳時強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