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面深化改革“劃重點”:原創性突破性改革“唱主角”,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2022-03-16 13:31:12    來源:21財經    

近日,廣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工作安排》等改革文件。一系列文件近2萬字,集中總結了廣州在12個專項領域的41項改革措施,勾勒出了2022年廣州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在本次發布的120項具體改革舉措中,有50項涉及營商環境與經濟體制改革,其中有不少為原創性、突破性的特色改革舉措。

在受訪專家看來,營商環境及經濟體制改革充當著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雙板斧”。目前,廣州營商環境改革已步入5.0時代,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方面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扎實推進,則為營商環境改革破除了制度瓶頸。一直以來,依托深化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和競爭優勢亦是廣州的重要路徑。

一系列首創舉措推動營商環境再升級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在廣州本次部署的營商環境改革具體任務中,首要任務便是建設國家營商環境試點城市。

去年廣州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明確提出要扛起創新試點城市的使命擔當,堅持以制度創新和制度供給為關鍵,打造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的“策源地”和“試驗田”。

自2018年印發《廣州市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起,廣州的營商環境已經實現了從1.0到4.0的迭代更新。今年,廣州營商環境改革正式步入5.0時代,出臺了《廣州市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用40項重點改革任務、223項落實舉措、76項特色舉措為營商環境改革制定“路線圖”。

縱觀廣州營商環境的迭代升級,“制度創新”始終貫穿其中。除了推進營商環境改革頂層設計加快落實,廣州還推出了一系列全國或全省首創改革舉措,打造了實踐創新廣州樣本。

以南沙在全國首創的“無證明自貿區”改革為例,該舉措在2020年正式提出,即對有法律規定的證明事項,利用“大數據+AI”、區塊鏈科技手段,通過直接取消、數據查詢、部門核驗、告知承諾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4種方式分類實施改革,并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實現“無證明”辦理,用“部門跑、數據跑”代替“群眾跑”。

本次《重點任務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將推進南沙營商環境國際交流促進平臺建設,深化南沙自貿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深化“無證明自貿區”改革。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無證明自貿區”改革全面提升了行政審批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營造了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該創新經驗可以在廣州全市乃至全國推廣。

但他也提醒,在推動審批服務事項限時辦結,促進公正高效監管、提升政務服務能級方面,廣州還有更多提升空間。

誠如彭澎所言,本次審議的《重點任務責任清單》,在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優化惠企暖企政策、推進重點區域營商環境改革等三個方面均提出了針對性舉措。

例如,在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方面,廣州將構建全市政務服務統一預約機制,打造廣州政務“一網通辦”新模式。深化拓展“一件事”改革,建立“一件事”考核指標,努力實現“一件事一次辦”。此外,還將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在水電氣業務、不動產登記等領域提升業務辦理便利度。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在本次改革舉措中,天河中央商務區、廣州開發區、南沙自貿區等重要發展平臺擔當著重要的營商環境改革“試驗田”任務。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廣州擁有眾多的國家級試點平臺,這些試點區域既享受著諸多先行先試的政策,有利于集聚更多創新資源,同時其具備的制度優勢又能夠轉化為發展優勢,探索出的成功經驗具備很強的“兼容性”,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最終形成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還注意到,在廣州今年41項改革重點工作安排中,經濟體制改革占了11項,其中不乏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等突破之舉。

例如,一直以來,廣州把“規則銜接”的“軟聯通”作為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關鍵性、牽引性任務統籌推進。《重點任務責任清單》提出,廣州加快推進穗港賽馬產業經濟圈建設;探索在有條件的評委會設立港澳評審組,引導港澳專業人才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在全國范圍內,這些創新舉措也屬首創。

知識產權也一直是廣州深化改革的重點。2019年,作為全國首個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推出了全國首支純專利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開辟出一條知識產權金融創新的新路徑。

《重點任務責任清單》再次將深化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作為今年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開展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示范建設試點。

而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州,一度是全國民營經濟最早崛起的區域之一。1979年,廣州曾在全國率先打破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大開農民進城開店之門,較早地形成了經濟多元化、多成分的競爭格局。

如今,廣州的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突破200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也跨過了萬億元。廣州市95%以上的市場主體,80%以上的新興就業,70%以上的創新成果都來自民營企業的貢獻。

這得益于廣州對民營經濟的重視,近年來持續從政策惠企、服務助企、環境活企等方面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激發了民營企業創新活力。

激發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活力,成為廣州本次深化改革重點任務之一。《重點任務責任清單》提出,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體系,創建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示范城市。 

一系列突破性試點、舉措背后,為的是全面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蓄力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今年,廣州尤其將出臺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方案,持續實施“專精特新”民營企業扶優計劃等,作為改革重點工作安排。 

中小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離不開政策環境的大力扶持。2021年11月,廣州市工商業聯合會、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發布了廣州市“專精特新”民營企業扶優計劃培育企業(第一批)名單。

廣州探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探跡科技”)位列其中。探跡科技聯合創始人黃俊強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民營企業,探跡科技成立六年來,一直受惠于廣州各項政策的支持和多種資金扶持,特別是初創時期,廣州給予了公司各項資源支持,為日后的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 

“目前公司員工人數超過1200人,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地設有分公司和辦公點。相信隨著‘專精特新’民營企業扶優計劃等繼續落實,探跡科技將會在技術發展、人才發展上得到更多有力的支持。”黃俊強說。

據了解,廣州此前曾發布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在全市范圍內累計培育3000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張文卓 實習生胡新月)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