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將集中發布首批3個科技計劃項目指南:
★對生物醫藥科技創新活動擬投入財政支持總額超過2億元,單個事項最高補助可獲得3000萬元;
★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以最大力度簡政放權,擬征集支持超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開展基礎研究工作;
★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計劃通過市財政2270萬元投入引導,撬動在穗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醫院投入1.82億元開展基礎研究。
值得關注的是,廣州市科技局建設的“廣州科技大腦”將首次服務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受理工作。科技政策精準“秒達”,“數據倉庫”打破信息孤島,引入互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技術免去“跑腿蓋章”、政策“免申即享”……相比傳統科技項目管理系統,“廣州科技大腦”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革,讓廣州創新資源配置有了“最強大腦”。
資料圖: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航拍。(陳憂子/攝)
43.4億元專項資金,如何精準“澆灌”創新“種子”?
《廣州市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22年市級財政安排82.5億元支持科技創新。在市級財政的“大盤子”里,市科技局統籌的2021年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達43.4億元。
如何讓數十億元的資金精準“澆灌”創新“種子”?廣州日報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該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計劃體系,構建了分類有序的市財政科技經費“3+3”資助方式,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益。“3+3”,即3種前資助資助方式:競爭性前資助、協議類前資助、定向組織前資助;3種后補助資助方式:政策性后補助、創新大賽后補助、績效評價后補助。
“新的資助方式,大幅減少了傳統依賴專家同行評議的競爭性項目支持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拓展創新大賽后補助、績效評價后補助等創新評價機制。”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科技服務機構建設、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等專題項目,考慮其市場化程度較高,具有良好的社會面基礎,將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的方式,引入風險資本、銀行機構等參與評審,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與資金鏈加速融合;對于孵化器與眾創空間建設、科普基地建設等項目,將重點關注其運營情況、服務能力、經濟和社會效應、績效產出等,通過績效評價和“以賽促評”等方式進行支持。
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研究人員在現代精密光學與太赫茲實驗室內做實驗。
此外,為便于科研人員掌握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指南發布時間,從今年起,廣州市將固定于每年3月15日、4月15日集中發布科技計劃項目指南,具體申報信息可登陸廣州市科技局官方網站“廣州科技大腦”欄目(https://gzsti.gzsi.gov.cn/pms/homepage.html)、“廣州科技創新”微信公眾號查看。首批集中發布項目將于3月15日公布。
從企業到人才均有“獎”,鼓勵新藥和醫療器械研究
記者看到,首批集中發布項目有3個,聚焦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和基礎研究。其中,“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2021年)”通過后補助資助方式支持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分4個類別對生物醫藥科技創新活動予以政策性補助,擬投入財政支持總額超過2億元,單個事項最高補助可獲得3000萬元。
廣州大力支持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支柱產業,圖為百濟神州藥品生產線。 (廖雪明/攝)
一是新藥臨床研究補助,對2021年內新啟動新藥臨床研究并承諾在廣州市內實現新藥產業化的單位,對符合條件的每個新藥臨床研究項目給予最高750萬元的補助金額。
二是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補助,對2021年內取得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企業,對符合條件的每個器械產品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補助。
三是機構認證補助,對2021年內首次獲得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GLP)認證批件、首次獲得國際實驗動物評估和認可委員會(AAALAC)認證、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建成I期研究病房并投入使用的機構,給予最高400萬元的補助。
四是研發及臨床試驗補助,對2021年內為本市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生物醫藥研發技術服務的GLP、合同研究機構(CRO)、生物醫藥產業中試平臺等研發服務機構,以及完成新藥臨床試驗項目10項(含)以上的本地GCP機構,視不同情況給予最高3000萬元的補助。
記者留意到,該補助首次增設了“視同市級科研項目立項”。開展新藥臨床研究和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研究項目的機構,可推薦1名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視同其承擔1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該舉措將為相關科研人員在申報廣州市各類人才政策、辦理職稱認定提供便利條件,免除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參與新藥或醫療器械臨床研究的積極性。
創新藥研發科研人員。
投入2270萬元財政資金,撬動1.82億元開展基礎研究
在錨定城市未來的排位賽中,基礎研究的儲備,是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激發內生增長動力的基礎。
廣州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將全部面向35歲以下的博士青年科技人員,預計將支持不超過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開展基礎研究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刷新全國之最”的3項舉措。
一是破解制度瓶頸,賦予基礎研究領域簡政放權最大力度。項目組織單位在項目申報、專家評審、立項推薦到合同變更、中期檢查、驗收等全過程擁有充分自主管理權,可自行制定項目管理辦法或規程開展項目遴選立項、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納入簡政放權的項目全面實施經費使用管理“包干制”。
二是優化項目申報遴選機制,構建申報立項最簡流程。科研人員只需在個人注冊環節中一次錄入本人的學歷、學位等證明材料,無需重復錄入;全部申報流程僅需填寫不超過200字。同時取消項目經費具體科目預算表編制,真正將科研人員精力從表格填報,重復證明、經費預算等繁冗的流程中解放出來。
三是創新評價機制,首創結果導向驅動的驗收模式。首創“五個一”聯動式驗收模式(即“一篇論文、一項專利、一個項目、一項獎勵、一個職稱”)。項目負責人凡以該項目資助形式獲得5種情形之一且經費使用符合規定的,由組織單位審核后通過驗收,可不組織技術專家評審。
同日發布的是第三個項目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該項目為全國首創“市財政資金+自籌經費”的市科技計劃項目。支持與3所高水平大學、11家高水平醫院聯合設立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和市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市科技局每年對每家共建單位投入不低于140萬元,各共建單位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通過這一舉措,2023年市財政將通過2270萬元的投入引導,撬動在穗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醫院投入1.82億元開展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大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
廣州琶洲試驗區。
“廣州科技大腦”三大革新,當科研人員的“AI助理”
3月15日,市科技局建設的“廣州科技大腦”(下稱“大腦”)將首次服務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受理工作。與傳統科技項目管理系統相比,廣州科技大腦主要有三大革新。
傳統的科技項目管理系統關注的是“遴選—立項—結題驗收”的過程管理,“大腦”除了過程管理功能外,更像是一位“AI助理”,實現了從科技項目管理到科技創新服務的轉變。這位“助理”可隨時響應科技企業和科研人員所需,包括科技政策精準推送、企業投融資對接、辦公場地查找、科技中介服務優選等。
擬近期上線的“政策精準推送模塊”,系統能自動根據單位注冊所在地、單位性質類型等信息,自動推送相應的科技政策,提高政策的檢索效率和精度。例如,一家黃埔的高新技術企業注冊登錄“大腦”后,系統將精準推送國家、省、市和黃埔區的相關科技政策。該企業如果關注其他區的科技政策,通過政策個性化訂閱即可同步瀏覽。
另一項革新是強大的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服務能力。“大腦”專門搭建了“數據倉庫”,大幅增強了數據信息的交互性、復用性運用,從而減輕科研人員項目申報填表負擔。“交互性”是指,系統可以實現跨部門、跨層級數據自動調用。例如,科研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同步”讀取歷史承擔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的數據,而無需重復錄入。“復用性”通俗地講就是一次填報多次復用。例如,科研人員只需在個人注冊環節一次錄入本人的學歷、學位和職稱等證明材料,就可以在不同項目申報階段一鍵調取,無需重復上傳。
此外,“大腦”通過數字化革新了科技業務辦理流程。例如,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科技計劃項目合同書網上簽訂,免去科研人員跑腿蓋章的煩惱,并強化了項目合同的防篡改能力。引入大數據技術,部分補助項目可自動核定,免去企業和個人項目申報環節,實現政策兌現的“免申即享”。引入數據加密技術,“大腦”可實現科技項目“雙盲”評審,最大限度隔離專家與評估機構和被評審項目利益相關人;同時,“大腦”通過與廣東省科技廳共享科技專家庫,將促進科技專家的質、量雙提升,保障項目評審質量。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